賈秉強
企業之間的邊界要么自己打開,要么繼續在封閉中被淘汰。在未來一個企業不具備包容性和擴展性,根本無法進入共享的平臺。從跨界到互相越界,從互相抵制到互相穿插,從互相排斥到互相共享,這一切都是傳統企業在未來新零售的變革之路上,心智逐步適應、逐漸成熟的過程。
心學社自成立之日起摸索社群營銷歷經6年,沉淀供應鏈歷經20年,從美妝到大健康再到日用品,從保健食品到酒水飲料,從美容Spa到醫療器械,一切都是從0到1,完成了從跨界到無界的創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心學社也總結出了自己的零售心法。
零邊際成本社會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協同共享、組織扁平化。經過去年的疫情,很多做實體的人都明白了粉絲、私域流量的重要性。而大部分成功的企業都已經證明了一個道理:想要創造商業價值,首先要創造粉絲價值。
世界正在完成互聯,而信息對稱就是正負兩極交匯的過程,扁平是未來的社會趨勢。節約成本,提升效率,這是創造粉絲價值的基礎。未來的經濟一定是共享經濟,在共享經濟的前提下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協同共享的奉獻精神。協同共享、組織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將成為新零售最核心的競爭力。
協同共享、組織扁平化讓所有的傳統加盟店不再各自為戰,與總部戰略觀念上保持一致,原先單兵作戰的個體戶將悄然發生變化,無論是線下體驗還是線上團購,首先從組織結構上就將發生質變。所有的線下體驗店結合即將上線的社交商城,每一個人都將從簡單的售賣思維轉為事業合伙人的協同共享觀念。這一觀念的巨大變化,將使成千上萬的個體戶思維轉型升級到企業家思維,讓 “人人都是CEO”的觀念深入人心。
先把所有的門店打散,在戰略目標、價值觀高度統一的前提下,在中國的每一個城市孵化自己的營銷中心,聚散因目標而定。社群營銷的植入,讓每一個粉絲的眾籌協同性更強,創業零門檻,無重資產投入,隨時都可能發生“裂變”和“聚變”。
如果我們的組織結構不發生“協同共享、組織扁平化”這樣的質變,接下來所有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都是紙上談兵。因為所有外部的變革都必須經由內部的組織邏輯做支撐,否則難以實現。
經營企業是經營未來,不是經營過去,絕大多數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都在不斷重復著舊有的方法,經營著過去的結果,其實這叫“失敗”。
傳統的產品邏輯、營銷方式、推廣手段,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都已逐步失效。對于傳統企業來說,最關鍵的問題已經不是留住人才,而是留住你的顧客。
過去的置業顧問怎么賣房子?先是尋找房源,然后想方設法將房子賣給客戶。但如果轉變一下思路,我們先尋找到用戶,了解他們的需求,再想方設法給他們匹配房源,結果就不一樣了。前者是在幫開發商賣房子,而后者則是在幫用戶買房子。
這個有差別嗎?當然有。差別就在于“你代表的是誰的利益”。幫開發商賣房子,不管房子好不好,成交就好。但幫助用戶買房子,用戶滿意度遠遠大于成交率,這個滿意度就是我們為用戶創造的價值。
而我們心學社的價值主張就是“以粉絲為中心”,從消費者(用戶)出發再回到消費者(粉絲)那里,一切源于粉絲(消費者)的價值創造。為了讓傳統連鎖更快更好地適應未來,找到需要他們的粉絲,我們打破了過去電子商務的平臺化壟斷和數據壟斷,做出了兩個巨大調整:一是私域流量社群平臺化;二是線下體驗營銷系統化。

私域這個詞是近兩年特別火的一個詞,那什么是“私域”呢?劉潤在年度演講上打了個比喻,特別貼切。如果用水打比方,公域的流量就像“自來水”。付費用水,價高者得。你租金出得高,這個鋪位就是你的;你競價排名出的錢多,這個關鍵字就是你的。只要付費就會給你輸送用戶,可是一旦停止付費,流量的水龍頭就會關閉。而私域的流量就像井水。打一口井雖然很貴,而且特別耗費精力,但用水免費。當自來水便宜的時候,沒有人會覺得打井的必要性。但隨著用水的人越來越多,水價越來越貴,一些人就開始“自己打井了”。
而心學社的這口井已經打了好幾年。早在6年前,我們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私域流量,進入了“粉絲時代”。接下來我們將向所有鏈接的行業開放心學社的社交平臺,這是心學社“平臺+粉絲”的共享商業模式的戰略升級。
3年前,心學社開始在全國各地裂變營銷中心及分公司,將平臺接到的所有訂單分發給已有的運營中心、粉絲合伙人,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當每一個城市及縣城的分公司做到一定規模程度,心學社總部可以入股當地公司或者共同孵化當地的供應鏈,共同持有品牌,發揮出綜合效應。從心學社與各地運營中心,甚至粉絲之間互相越位、互相交叉又互相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實現其平臺化路徑。
那流量從哪里來呢?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找到粉絲,我們開啟了新零售社交電商的平臺化模式,其核心就是讓每一個企業都成為參與者,讓越來越多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品牌加入平臺。讓價值鏈上的每一個企業在平臺上創造顧客價值,同時創造企業價值,打破企業之間的邊界,真正把協同共享的價值觀體現出來。
世界互聯,科技把世界上的國家和企業連接起來,推動企業走向全球化。我們把粉絲連接起來,協同共享,從跨界走向無界。從價值觀和消費理念的層面上尋找更好貼近粉絲并貢獻價值的方式。
時代的進步要求我們必須重新調整企業的導向,從規模導向調整到“粉絲導向”上來。只有“以粉絲為中心”,我們所有的思考才有可能變得有價值。過去傳統企業的優勢大多都將成為劣勢,我們“以粉絲為本”的商業模式創新,或將穿透人性,成為未來最大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