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惠平


[摘 要]在對3-6歲幼兒負面情緒成因分析的基礎上,探討情境表演游戲對兒童負面情緒遷移的價值及實踐操作,以期為一線教師和家長等提供促進幼兒負面情緒遷移和積極正面行為塑造的有效指導。
[關鍵詞]情境表演;負面情緒;遷移
[中圖分類號] G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6-0093-02
一、3-6歲兒童負面情緒的成因分析
3-6歲幼兒社會情感的發展還沒有完善,他們對自身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強,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常見的負面情緒有生氣、憤怒、 暴躁、焦慮、擔心、不安、消極等, 如果不及時幫助幼兒調解這些負面情緒,將影響幼兒的同伴交往、社會適應及親社會行為。筆者在實踐中歸類幼兒階段的負面情緒成因大致如下:
1.幼兒自身的主觀原因
一是幼兒不善表達情緒。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幼兒碰到不會做的事情或發生同伴沖突,雖然內心焦慮和不安,但是不會表達此刻的心情,更加不會求助老師或者跟爸爸媽媽表達內心的情緒和感受,久而久之,成人就錯失了了解孩子感受的最佳時機,幼兒在心里積壓的負面情緒會積少成多。二是自身性格的成因。外向型性格的孩子活潑開朗,喜歡交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喜歡和朋友交流,也會主動和老師交流,不易產生不良情緒;而內向的孩子人際交往相對狹隘,害怕困難,遇事畏難情緒多,較外向型孩子而言負面情緒會比較多。
2.家庭教育的客觀影響
一是家庭人際氛圍的影響。如果父母經常在幼兒面前吵架,家庭成員關系冷漠,孩子看在眼里,也會感到害怕,并且對周圍事務冷漠,這就會在幼兒的內心引起消極的情緒積蓄。二是家庭教育不一致。家長工作忙,經常把孩子給家中老人帶,老人的隔代寵愛和父母的嚴格要求導致幼兒的人格沖突。三是家長負面情緒的榜樣。家長情緒不好,經常責罵孩子,或者家長許諾幼兒的事情經常無信,家長經常用負面的言語和情緒跟孩子交流溝通,長時間就會導致幼兒心情壓抑,孩子也會用家長的負面方式跟外界交流。
二、情境表演游戲對兒童負面情緒遷移的價值分析
情境表演游戲是指幼兒在一定的場景中通過對話、動作、表情等創造性的表演扮演某一文學作品、繪本作品、生活故事的角色,以幼兒理解的方式再現作品內容的一種游戲方式。
筆者描述的情境表演游戲內容和主題主要來源于符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情緒發展需要的文學作品和情緒繪本,以及在一日生活中捕捉的情緒沖突故事。不管是來自何種題材的情境游戲,游戲的開展主要包含的因素首先有教師和幼兒共同創設的情境,其次是幼兒將表演游戲的結構性和規則性與故事的情境相融合,來塑造角色的形象并進行演繹的過程。
筆者針對幼兒負面情緒的疏導摸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徑,即讓幼兒通過對蘊含豐富情緒體驗的作品進行閱讀理解,識別情緒,再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進行演繹表達,從而使幼兒能夠對負面情緒進行表達與遷移。
三、情境表演游戲對幼兒負面情緒遷移的實踐操作
1.構建學習鏈,實施分步指導
(1)構建學習鏈
筆者在本園的實踐中從兒童的情緒覺察入手,讓兒童學會辨識并標識情緒,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與結果,能恰當地表達情緒,善于有效地調節處理情緒,逐步形成穩定良好的情緒反應習慣,讓有效的情緒學習過程引領兒童與他人共情聯結,進而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增強自尊自信,以積極選擇的思考模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幫助兒童快樂生活、有效發展,為心智健全的健康人格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2)做好分步指導
在情境表演游戲過程中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同時進行推進,對幼兒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在本園的每個情境表演游戲中一般都按三步驟模型進行:
第一步,認知理解:幼兒解讀文學作品、繪本或生活故事,并通過教師提問的方式,了解故事的內容。
第二步,情感遷移:幼兒在理解作品內容和情緒的基礎上,學習用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進行演繹,并進行情感遷移。
第三步,行為塑造:幼兒分組進行情境表演游戲,對作品中的遷移行為進行鞏固,為解決真實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問題穩固方法。
這三步從認知、情感兩個方面使幼兒體會故事中人物角色之間不同的特點。此外,每個表演游戲的各個步驟都可以設計延伸活動,讓幼兒在認知和情感的基礎上通過行為練習將故事中負面角色的情緒和行為進行遷移,轉化為積極正面的情緒和行為。
2.搭建表演場,遷移不良情緒
情境表演游戲是培養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交往能力、轉換負面情緒等諸多社會性技能的有效途徑之一。筆者在本班(中班)幼兒的帶班實踐中發現很多男孩還經常為了爭搶玩具而大打出手,即使在老師的協助下也哭哭啼啼不肯妥協。教師隨機捕捉到了這樣的事件,以繪本《誰哭了》為例,幫助幼兒進行負面情緒的三步驟遷移。
例:中班繪本《誰哭了》情境游戲表演
第一次實施的內容為教師與幼兒一起觀看課件,并且了解故事中小動物產生傷心情緒的原因以及動作和表情的特征,然后一起模仿,進行分組表演。
分析:第一次表演,幼兒對故事的內容和情緒掌握理解得比較到位,但是對于中班幼兒來說轉換成行為、動作、語言對話進行角色演繹比較困難。班級教師商量后在情境的創設中增加了氛圍的營造,除了教師參與式的介入外,小動物還使用實物頭飾,這些都增加了幼兒的情景體驗感。
第二次實施的內容為教師和幼兒一起再次閱讀繪本,回顧故事內容,然后將班級幼兒進行分組,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挑選角色進行扮演,一次游戲后再進行角色的輪換。
分析:這一次的表演比第一次完整,每組幼兒基本能將繪本的關鍵內容和小動物的情緒表演出來,但是每組的水平還是參差不齊,能力弱的幼兒需要教師介入,提醒動作、表情的到位。
第三次實施的內容為教師與幼兒一起觀看課件,然后請各組幼兒進行表演,演繹小動物情緒變化的過程,提升對情緒起伏變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分析:在游戲開始前,教師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幼兒自主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大家分配好角色后開始表演,此刻幼兒情緒高漲,表演越來越進入情境。后續將做繪本的改編,改編時加入高興情緒的遷移。
第四次實施的內容為教師和幼兒一起對故事中的內容進行改編,引導幼兒表演改編后高興的情緒。
分析:經過四次的情境表演游戲,幼兒從單一的理解故事內容和傷心的負面情緒到學會表演、遷移這種負面情緒,真切地感受和體驗到從傷心到舒緩情緒的變化過程。在改編中幼兒也呈現從傷心情緒轉到高興的情緒的轉換策略,希望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幼兒能鞏固這種轉換的方法,并且穩固行為。
3.營造支持環境,提升實踐效果
幼兒在游戲時始終是處于故事情境中,這影響著幼兒情緒識別的能力。因此,在基于情境體驗的游戲活動中,教師需要采取適當的行為,促進幼兒情緒調節水平的發展。
(1)注重情緒的物理環境創設,提供物質支持
在表演區中創設小劇場,定期投放國內外優秀的情緒繪本、文學類作品,或者是將幼兒平時在生活中發生的情緒事件,進行記錄作為劇本投放。小劇場定期公告表演時間、表演劇目,增加表演游戲的趣味性,還可增添表演服飾、道具和幼兒易操作的多媒體設備以吸引幼兒參與表演游戲的積極性。投放幼兒遷移負面情緒的繪本素材,比如《恐懼和冷靜》《緊張和平靜》《膽怯和自信》等。
(2)注重教師的學習氛圍營造,提供專業支持
理念改變行動,在推進幼兒社會情緒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理論學習有助于改變教養觀念,從以往的忽視幼兒社會情緒教育到慢慢關注,并且有行動有方法,幼兒園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教師積極正面情緒的榜樣示范。教師的情緒是隱性教育因素,會對幼兒的情緒造成直接影響,所以給幼兒提供優良情緒示范,能讓幼兒感受輕松愉快的人際氛圍。二是合理設定游戲的目標和內容。對目標的預設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為幼兒創設情境,提供幫助,不同的情緒調控指向不同的游戲內容,設定目標與內容能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理解和調控情緒,遷移負面情緒。三是在情緒區域投放情緒類繪本、文學作品、幼兒自己記錄的心情日記等素材。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小組閱讀或幼兒自主閱讀,通過對內容的理解、對作品隱含的情緒理解,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故事內容進行表演性再現,這不僅對于表演者來說是一種情緒自我內化的過程,而且對于觀看者來說也有助于其遷移行為。
3-6歲是幼兒社會性情緒發展的關鍵期,負面情緒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塊絆腳石。教師和家長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忠實陪伴者,應該敏感地發現孩子的負面情緒,出現負面情緒不可避免,在接納孩子負面情緒表達的同時我們要積極幫助孩子疏導,同樣負面情緒也可以轉為正面情緒。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