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正在人民群眾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并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造成巨大的沖擊。高中生價值觀念尚未成熟,更容易被網絡中的不良信息所蠱惑,衍生出種種心理問題。文章以網絡文化為核心出發點,在充分考慮教學實際和網絡情勢的前提下,系統性闡述現階段網絡文化對高中生道德觀念形成的負面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優化改進措施。
關鍵詞:網絡文化;高中生道德;負面影響;對策
一、 引言
在互聯網發展的現階段,在社會中的意義已經不僅是一種信息交流工具,更是一個完善的虛擬世界,多元思想相互碰撞,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對當代高中生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故而,為了高中生群體心理健康發展,就必然要為高中生構建一道互聯網思想防線,幫助學生抵御互聯網上不良信息的沖擊,就必然要進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二、 網絡文化對高中生道德觀念形成的負面影響
(一)互聯網不良信息擾亂學生心靈
眾所周知,以信息技術為核心構建的互聯網有著四通八達的信息傳遞通道,更是一個開放性平臺,對所有信息資料兼收并蓄、來者不拒。在促使思想領域“百花齊放”的同時,由于本身缺乏嚴格的審核機制,對所有信息內容一視同仁,給予對等的傳播渠道,致使互聯網世界信息質量參差不齊,既有大量的有益信息,也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
高中學生雖然已經接近成年人的邊緣,但一直生活在校園這座“象牙塔”之內,社會閱歷極度匱乏,辨別能力也十分微弱,不能夠有效分辨有益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差異,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蠱惑、所欺騙,進而走上錯誤的發展道路。
(二)“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危害學生內心世界
在過去的年代當中,校園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不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并且統一的校服、統一的住行標準,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學習環境,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家境貧富對學生的影響。但是在網絡時代,一方面便捷的網絡將貧富之間的差距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容易催生學生的不均衡心理;另一方面,也在校園與互聯網之間建立了雙向信息傳遞通道,“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借此向校園內部滲透,對中學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中國“先富帶后富”的經濟政策,使得區域經濟不均衡發展,也是“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的原因之一。
(三)網絡娛樂文化發達,成癮性較強
對學生而言,首要任務是學習,特別是高中學生,他們正處于人生之中最重要的轉折階段,更應當專注于學習,為未來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學習之外,學生可以適當地進行娛樂,以此來放松身心,緩解心理壓力。但絕不能夠過度沉迷于各種娛樂措施,這不僅會導致學生學業荒廢,更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諸多不利影響。但是在網絡時代,為了進一步提高互聯網流量,各種網絡娛樂措施不斷完善,背后的成癮性也越來越強,無數的學生沉迷于網絡小說和網絡游戲,不僅揮霍了人生中最寶貴的年華,甚至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經濟問題,部分學生不惜偷取家庭錢財,大額充值游戲或者打賞網紅。近年來,直播成為互聯網新的風口,也成為眾多學生沉迷的娛樂方式,在占用學生時間精力、引導學生消費之外,作為“面對面”的網絡窗口,部分主播也在向學生傳播不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網絡賭博等違法娛樂措施也泛濫起來,對未成年人成長造成更大的傷害。
(四)學生思想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個性化表達
在過去的年代當中,人們所能夠接收到的信息渠道相對比較有限,受到主流媒體的影響較深,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思想較為單純。而在新時代來臨之際,由于互聯網開放的特性,對各種信息來者不拒,且為其提供便捷的信息傳遞通道,這就使得高中生所能夠接觸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在多元信息的影響下,學生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向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并且由此催生出更加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當代高中生往往具有更強的個體意識。
這固然算是一種積極影響,使得中國高中生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而非教育“流水線”上的產品,但也因此對高中生道德觀念培育造成了更大的困難與挑戰。首先,高中生的思想問題種類多種多樣,過去“一刀切”的統一式教學模式不再適用,必須要開創個性化教學新模式,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設計出相應的教學方案,對教師的能力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其次,高中生更具主見,在培育正確價值觀念的過程中,不僅要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更要告訴學生為何是“正確”,如此才能夠讓高中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深信不疑,從內心深處接受并認同。
(五)來自國外意識形態的輸出,影響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思想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全球間的信息文化交流,導致國外意識形態通過互聯網進行輸出,對中國國民的思想狀況造成影響。特別是對學生來說,由于社會閱歷淺,自身的思想較為單純,更容易被國外意識形態所影響。同時,互聯網的起源地是在西方社會,這就導致西方社會在互聯網當中占據優勢地位,其意識形態的輸出更加便利。
三、 新時代應對網絡文化負面影響的有效對策
(一)教師開通網絡賬號,引導學生心靈成長
教師要想在網絡上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深入到網絡之中去,通過開設官方賬號,引導學生心靈健康成長。首先,思想問題通常牽扯到內心的隱秘,高中生出于各種各樣因素的考慮,通常不會與教師進行“心對心”的交流,將內心的隱秘毫無保留地展現在教師面前,而互聯網既開放,又隱秘,可以讓學生與教師匿名交流,促使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放下后顧之憂,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訂相對應的教學方案;其次,教師可以多觀察校園網站、校園貼吧,從中找尋出不正確的言論進行批評教育,并對部分極其惡劣的言論,追究到人,以此來肅清學校網絡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最后,教師可以經常發表正能量的信息內容,在互聯網上傳播“真善美”。
教師還可以將教學內容錄制成多媒體課件,并將其上傳到網絡賬號,讓學生在遇到學習困惑或者人生困惑的時候,能夠隨時隨地找到相關教學視頻進行學習。
(二)強化網絡監管,凈化網絡環境
首先,教師可以篩選出網絡中不正確的言論信息,并利用“舉例子,擺事實”的方式突出不良言論的荒謬性和不可靠性,增強高中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避免高中生被不良信息所蠱惑;其次,要與網絡安全部門做好交流協商工作,推動“凈網”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全面掃除網絡環境中的不良信息,縮減不良信息的傳播渠道,降低不良信息的傳播力度;最后,在互聯網中,消除“信息傳遞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界限,高中生既會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也會發表各種各樣的網絡信息,教師要加強對高中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告誡高中生不要在互聯網上傳播不正確的價值觀,要堅持“不造謠、不傳謠”的良好上網習慣。
例如,近年來,影視圈逐漸變為娛樂圈,不僅明星的道德素質有所下降,部分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做了壞榜樣,還衍生出“打榜”“應援”等不良行為,為消費主義的泛濫推波助瀾。對高中生來說,價值觀念尚未成熟,容易對他人產生崇拜情緒,進而產生種種不合情理的追星行為,應當及時引導、及時處理。
(三)開展“一對一”教育活動,構建“個性化”教育模式
當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更加明顯,勢必會衍生不同的德育教育需求,如果繼續延續傳統的統一化教學模式,必然會陷入教育困境之中,即便教師使勁心力,也往往只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此情況下,“個性化”教育概念應運而出,旨在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訂相對應的教育計劃,不僅可以使得教育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相匹配,還可以讓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內心,了解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達成“治標又治本”的目的。
例如,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如果將這部分學生當作一個整體處理,不去探明背后各自沉迷的因由,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戒掉網絡游戲,不僅教育效果十分有限,甚至會激發出學生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即便教師再諄諄教導,學生也會跟教師對抗下去,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而在“個性化”教育新模式下,教師通過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對話,能夠摸索出學生沉迷網絡的原因,有的學生是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有的學生是因為喪失學習興趣等,然后再制訂出相應的教學計劃。
又如,小明和小亮都沉迷于網絡世界,但其誘因和表現形式都不同。小明由于是留守學生,缺乏家庭關愛,只能夠沉迷在社交平臺;而小亮則是由于自控力較差,沉湎與網絡游戲之中。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需要立足于現實實際,遵循“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根據學生的特殊情況,設計出相應的德育計劃,從而保障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德育需求高度吻合。
(四)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對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
盡管在當今時代,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素質教育方興未艾,但是應試教育理念根植于考試制度,只要考試制度沒有做出根本性改變,就永遠會有生存土壤和傳播途徑,會對教學活動施加難以想象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高中階段,學生直面高考的巨大壓力,在“一考定終生”理念的作用下,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擁有一個更高的人生起點,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習成績的提高上,無形之中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
思想是一切行為活動的根本指導,唯有思想上高度重視,才具備工作成功的基礎前提。故而,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教學活動中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切實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健護航。
(五)加強對國外意識形態的教導,避免學生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
互聯網平臺雖然是開放,但人心是封閉的。教師無法阻止國外意識形態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傳播,也無法阻止學生在使用互聯網的時候受到國外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可以通過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國外意識形態的抵抗力,避免學生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三觀。同時,在教導學生的過程當中,不能夠只是教師單方面地講解,不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這樣會導致教學內容缺乏說服力,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質疑,讓學生將心中的疑問訴說出來,然后教師進行可以解釋,使得學生心服口服。
四、 結語
總的來說,提高對網絡文化的重視程度,既是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也是確保心理健康的內在需求。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唯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才能夠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學生價值觀念相貼合,進而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教育效果,更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加強自身信息素養,并不斷在教學活動中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夠構建出更加完善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從而幫助學生抵御網絡不良文化的侵蝕。
參考文獻:
[1]王琳.網絡文化對高中生成長的影響和德育對策[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1):16-17.
[2]孫會珉.網絡信息時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5):61-64.
[3]康秀榮.虛擬網絡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研究[J].科技視界,2017(1):369.
作者簡介:
黃太梅,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於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