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莉
摘 要:傳統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是每個中華兒女應當傳承的民族精神。誦讀經典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將誦讀經典與小學教育相融合已成為當前老師關注的問題。本文從小學晨讀、誦讀活動以及記錄等方面入手,提出相應的策略,以期能夠實現兩者的融合。
關鍵字:小學語文;誦讀經典;人文精神
當前,由于受傳統語文教學理念的影響,在誦讀經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誦讀內容和時間安排不合理、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造成部分小學生難以理解經典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喪失學習的興趣,部分小學生忽略學習經典的重要意義,放棄參加誦讀活動。
一、制定晨讀計劃,保持誦讀興趣
誦讀經典不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是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語文課堂教學既要傳授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老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難以同時教授誦讀和基本知識,且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喪失誦讀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既保持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又提高誦讀經典的教學效率。需要老師明確誦讀經典教學目標,合理安排誦讀經典教學計劃。
誦讀經典教學的目的并非是學生掌握記憶經典內容,而是通過閱讀,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自覺繼承民族的傳統文化,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因此,老師可以采用晨讀經典的方式,讓學生在集中的時間段內誦讀經典,這樣既不影響學生課堂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也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讓學生樂于誦讀經典。
除了誦讀的時間外,老師還需要選擇適合小學生誦讀的經典內容。老師可以結合主題式教學方式,以課本中經典內容為主題,選擇同樣主題的經典作為誦讀內容,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也為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誦讀內容,幫助學生個性化發展。
二、采用信息技術,理解經典含義
誦讀經典可以幫助小學生理解經典的寓意,能夠讓他們理解傳統文化背后蘊含的人文精神,從而產生人文意識,自覺繼承這些人文精神。由于老師普遍將經典內容作為基本語文知識向小學生傳授,不僅縮短了語文課本基礎知識教學時間,還增加了小學生的學習負擔,課本知識和經典內涵都難以理解。
為了保持課本的課堂教學有充足的時間,老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制作微課、視頻等向學生講解經典的內涵。微課等教學視頻與傳統課堂教學方式不同,這種教學方式時間短且靈活、表現形式多樣、便于傳輸,能夠讓學生利用部分課余時間學習,也更符合小學生興趣愛好,能讓小學生主動學習。
老師還可以制作經典誦讀的音頻,及時糾正學生誦讀過程中的發音。由于小學生語文基礎較薄弱,不能完全準確發出經典中的詞句讀音,甚至造成部分學生害怕誦讀。因此,老師分享誦讀經典的音頻,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誦讀中的發音問題,并通過音頻掌握發音的方式。
三、組織誦讀活動,豐富教學方式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喜歡新鮮事物的發展階段,長期單一的誦讀教學方式容易使他們產生疲倦的心態。在誦讀經典教學中,老師普遍采用老師講解經典內容并帶讀的方式,長期以老師為教學核心的教學方式,容易忽略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而種類豐富、內容活潑的活動能夠為小學生學習經典創造新鮮的感覺,更符合小學生發展階段的特征,提高他們誦讀經典的積極性。
以課余活動為例,老師可以組織“線上誦讀比賽”,鼓勵學生上傳誦讀經典的視頻參與比賽,由老師、家長以及其他同學共同評價誦讀的表現,最終評價最高的同學可以獲得額外的獎勵。課余誦讀比賽的活動不僅能擴展誦讀經典的教學方式,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活動的樂趣,從而愿意參與誦讀經典的活動。
以課間活動為例,老師可以開展“經典改編活動”,先讓學生理解經典的內涵和當中的文化精神,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將經典以誦讀、歌唱、講解經典背后的故事等方式展現。利用課間短暫的時間開展誦讀經典的方式,既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能讓學生通過經典改編過程,深刻理解經典的含義。
四、運用音樂教學,營造誦讀氛圍
良好的誦讀氛圍能夠提高誦讀經典教學效率。一方面,良好的誦讀氛圍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在良好的環境中誦讀經典,能夠幫助學生以輕松的心態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
營造良好的誦讀經典的氛圍,老師可以從教學環境和誦讀時的背景音樂兩方面入手。首先,老師可以運用經典故事、詩詞等布置教室,例如,用《三字經》《百家姓》《論語》等詩詞懸掛在教室的墻壁上。老師也可以搭建誦讀經典的讀書角落,老師收集并整理適合小學生誦讀的經典書籍放在教室的讀書角。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誦讀經典提供良好的誦讀氛圍和豐富的經典資源,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誦讀的意識和習慣。
其次,老師可以根據誦讀經典的內容,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在學生晨讀或者展現誦讀時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誦讀經典,既能使學生感受誦讀的音律樂趣,也能更容易理解誦讀時的“抑、揚、頓、挫”,掌握誦讀的方法。
五、記錄誦讀檔案,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誦讀經典的傳統方式以領讀和講解知識為主,老師普遍既缺乏記錄學生誦讀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的意識,也缺乏評價學生誦讀情況的方式。這不僅使得關于學生誦讀經典長期缺乏有效的檢驗和反饋,還造成學生誦讀能力和人文素養提升效率不高。因此,老師可以通過制定學生誦讀檔案,及時根據學生誦讀情況并調整教學計劃,引導學生改正誦讀中的問題,讓自己的誦讀能力有實質的提升。
以課余時間的誦讀活動為例,老師可以將學生在誦讀活動中的表現,例如,發音、動作姿勢、情感表達等作為評價內容,在學生誦讀結束后再與學生交流,指出學生誦讀的不足之處。老師還可以將誦讀經典的表現作為學生語文成績的組成部分,由老師、家長以及其他同學共同評價,定期向學生公布誦讀成績,成績突出的同學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通過評價獎勵的形式,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和家長共同重視誦讀經典,另一方面能夠發揮評價激勵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誦讀習慣。
總結語
總之,誦讀經典不僅有利于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文化意識,自覺維護民族傳統文化。以上策略能夠為一線老師開展誦讀經典教學提供教學策略,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才能使誦讀經典教學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馬曉霞.經典誦讀走進小學語文晨讀的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5):125-126.
[2]張官俊.探討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5):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