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君壁 經濟日報
在某種程度上,優秀的新聞報道帶給讀者的感覺與閱讀小說相似,都能通過對情節、人物、環境等的刻畫讓讀者隨之產生思考,以及緊張、興奮、悲傷等感覺,從而引人入勝,令人欲罷不能。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是最適宜講故事的,小說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能滿足各種偏好的讀者。小說作者能夠通過多種寫作手法和寫作技巧,將故事本身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并將作者意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讀者。
在不少優秀的新聞報道中,也能找到小說筆法的影子。比如,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老郭脫貧記》,就努力追求故事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細節化、細節生動化,重點表現人物性格、對話、心理活動,以及事件發展的矛盾、細節、懸念、轉折等,力求將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曲折動人。
如果能借鑒小說的寫作方法來寫新聞報道,將兩者的長處結合起來,就會為讀者創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讀者深深沉浸于生動的新聞故事中,這遠比干巴巴地呈上政策信息概念、觀點和數字等,傳播效果要好得多。當然,不是所有的新聞體裁都能借鑒小說的寫作手法,筆者認為,只有通訊和特寫這兩種體裁適合借鑒。
新聞報道的寫作與小說的創作有很大不同。創作小說可以任由作者的想象力天馬行空,用鮮明的人物、曲折的情節、個性化的語言、豐富的背景設置等來吸引讀者,目前流行的玄幻、仙俠、架空歷史等類型的小說,甚至可以虛構一個不存在的時空,帶領讀者在異世界遨游。還有的小說作者通過聊天工具建立了聊天群,根據大多數讀者的偏好和建議隨時更改情節,以充分滿足讀者興趣。小說多為虛構,即使取材于現實生活,也會再加工,不會完整記錄現實世界的真實故事。
新聞報道則絕對不能隨意想象,必須植根于事實,記錄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事件、真實的對話、真實的場景、真實的數字等,因而有不少局限性。但是,新聞報道取材于讀者的身邊事,與讀者有天然的緊密聯系,更能引起讀者共鳴,并能使讀者依據個人經驗有所感悟、有所啟發。新聞報道會根據新聞事件的發展情況及時跟進,不斷報道事件的最新進展,但絕不可能根據讀者的喜好來隨意更改,只能完全忠實于事實。
怎樣才能像寫小說一樣寫新聞報道呢?筆者認為,需要從幾方面發力:
第一,要注重對人物的描寫。英國記者鮑勃·希契科克認為:“受眾對人比對事件本身更為關心,對人們在干什么比對人們在說什么更為關心。”人是構成新聞事件的主體,寫人能貼近受眾,記敘也會變得生動有趣,進而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大致分為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不少新聞報道都借鑒了這些方法,使文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肖像描寫側重以“形”傳“神”,通過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如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李保國又來了!”》寫道,“一個黑乎乎、笑嘻嘻的人朝地里走來。”這一描寫把李保國的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出來。“黑乎乎”說明他常年在地里指導,臉都被曬黑了。“笑嘻嘻”說明他熱愛農村農民和這份事業,來到村里總是樂呵呵的。
語言描寫,尤其是人物的對話能最迅速、最有效地描繪出人物的性格,而且原汁原味的對話也可以讓受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心理描寫能使人物形象更為真實、完整、豐滿而且深刻,也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
如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車輪上的幸福福泉市陸坪鎮福興村吳成德家換車記》寫道,“幾經周折,1994 年年底,吳成德終于如愿以償,花1950 元買到了一輛夢寐以求的二手本田125 型摩托車。當時他感覺‘洋氣慘了’。”吳德成作為村支書,這個群體給人的印象通常是認真嚴肅,沒想到作者卻記錄了他愛虛榮的一面。這一心理描寫讓吳德成的形象一下子就真實豐滿了起來,讓讀者認識到他是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從而拉近了人物與讀者的距離。
第二,要努力挖掘曲折的情節。文章的情節惟有曲折,才能牢牢抓住讀者的心。平鋪直敘波瀾不驚的描述,讀者大多不愛看。所以在選擇采訪素材時,要盡量選擇情節波瀾起伏的事件。對于那些看似淺顯直白、毫無曲折可言的新聞事件,要多方采訪,深入挖掘。新聞事件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其身后必然會有大量相關聯的其他事件,只要努力發掘,一定會找到能使事件一波三折的情節,從而使報道更具感染力。
但是,一味追求使事件一波三折的情節容易使新聞報道流于淺薄與低俗。不少媒體在報道事件時會妄加猜測,這就不是在挖掘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其他事件,而是在刻意尋找奪人眼球的花邊新聞,這樣的報道不能真正打動讀者,只是在迎合部分讀者的低級趣味,是不可取的。
第三,要重視對場景的描寫。李希光教授曾多次提出:“什么樣的畫面最具傳播效果?那是真實、動感、能刺激人的情緒,能使人產生感情反映的畫面。”優秀的記者,總會在新聞中制造某個場景,并竭力渲染它,對受眾造成強烈的沖擊,而那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場景畫面也能更真實、更形象、更立體地展現報道對象。如毛澤東同志的作品《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寫道,“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
三十萬大軍南渡長江的壯闊場面的勾勒,讓讀者深刻認識到到人民解放軍的英勇無敵、所向披靡。小說三要素為人物、情節、環境,場景的描寫就是對環境的介紹,能夠突出人物性格并為情節發展做出鋪墊,因此想把新聞報道寫得像小說一樣吸引人就要特別注意描寫場景,通過一個個不同場景的轉換,更深入、更具體,更生動地報道新聞事實。
第四,要重視對細、的刻畫。細節描寫是充實作品骨骼的血和肉,能使作品中的人物、場景活靈活現、歷歷在目,讓讀者感同身受。如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名醫進社區為何遭冷遇》寫道,“因為沒有患者,魯玉明顯得有些不適應,他一會兒打開手提電腦寫年終總結,一會兒站起來走兩步活動筋骨,一會兒又走出診室朝門外張望,好容易盼來了一對老年夫妻,結果人家是來看感冒的。最終,魯玉明只能無聊到看醫書打發時間。”這一細節描寫把貴陽市一醫的心內科主任魯玉明因沒有患者而打發時間的情況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出來,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了他的無聊,也為當地患者錯失求醫機會而感到惋惜。
小說之所以吸引人,一大原因是詳盡的細節描寫,同時帶有創新的思維。反觀新聞報道,經常把事件、數字、政策等直接羅列出來,幾乎不交代細節,讀來枯燥無味。如果能詳細挖掘事件、數字、政策產生的各種細節,再現人物、現場和事件的精彩片段,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渲染氣氛,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報道就會具有激起讀者共鳴的力量。
網絡傳播時代,信息是海量的,同質化、一般化報道很容易被淹沒在汪洋大海之中。報道要想脫穎而出,就要有新銳之處、不同凡響,彰顯鮮明個性和獨到價值。想要打造“刷屏”之作,尤其需要直面經濟生活,敢于觸碰矛盾問題,聚焦熱點難點困惑點。通過記者的敏銳觀察、理性思考、深入采寫,形成創造性的成果。
財經作家吳曉波撰寫的文章《去日本買只馬桶蓋》就是產業報道求新銳的典型案例。盡管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現狀盡人皆知,但是,該文從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消費外流”現象著筆,由中國消費者赴日搶購馬桶蓋行為切入,鞭策中國制造正視差距,重塑競爭優勢,依然振聾發聵、令人深思。吳曉波在文中呼吁,中國傳統產業應秉持工匠精神,推進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加速轉型升級,切實滿足國人高品質生活需求。由于文章切口小、挖掘深,戳中了產業痛點,直達受眾內心,僅上網第一天閱讀量就超過了60 萬。此文廣為流傳,引發了各界熱議,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2019 年9 月16 日,經濟日報推出“共和國的故事·六記”系列報道也體現了傳統報道的創新意識。這套報道在策劃之初,就是高標準,要把六大領域的內容做實、做透、做精,讓報道能給讀者、網友留下印象,讓大家不僅入眼,更入腦、入心。與此同時,該系列報道不僅在報紙上出新出彩,在新媒體平臺也精心設計適合“小屏幕”傳播的內容,有文、有圖、有視頻,文風清新,樣式新穎,內涵、顏值俱佳,讓這套報道有了第二落點,擴大了傳播效果。
首先,傳統報道要提升傳播效果,還必須考慮用戶體驗。在當前媒體生態下,主流媒體做好報道,亟待強化用戶觀念,深入研究用戶需求,發揮新媒體、新技術的優勢,精準傳播、強化互動、加強服務,通過不斷提升用戶體驗打開發展新空間。
新聞報道實際上是一種很個性化和組織化的行為,個人可以有個人的特點,一份報紙可以有自己的原則。但是有一點不能放棄,就是任何格式都要以最快、最簡潔、最能滿足受眾需要的格式去寫,這是新聞報道的“真理”。
以往,傳統媒體存在著編讀互動不夠,單向傳播傾向嚴重的局限性,報道選題策劃憑經驗、靠感覺而定的情況較為普遍。而新媒體的興起,大數據的運用,為媒體準確描繪受眾畫像,深入了解讀者需求,全面監測掌握產業動向和輿情動態,科學做好產業報道,將受眾轉化為用戶提供了可能。在發動技術引擎的基礎上,我們要一如既往推報道,利用各大平臺廣為傳播,擴大報道聲勢和品牌影響;同時,要狠下功夫聚人氣,順應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發展趨勢,不斷增強新媒體產業報道的吸引力,有針對性地聚攏和擴大用戶規模,努力成為網絡傳播中不可替代的節點。
其次,產業報道需適應新媒體要求,調整生產周期和報道方式,立足于現在進行時,實時傳播、滾動發稿,持續更新,多形式展現,多渠道分發,不斷增強用戶對產業運行的實時掌控感和信息獲得感;內容上應大幅增加服務信息。不光滿足用戶硬新聞需求,還要與用戶的日常生活需求發生關聯,提供量身定制內容,從而增加其觸媒頻率,強化使用習慣。
最后,還需要注意一點。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事實是新聞的本源,虛假是新聞的天敵。新聞真實追求的是“現實態”事實的真實。在報道中,要根據事實和客觀規律來描述事實,不僅要準確報道個別事實,還要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在保持微觀真實的基礎上,保持宏觀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