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江
(武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 345300)
傳統文化走進校園主要是通過與學校德育教育結合的方式,被稱為“中國特色德育教育的發展趨勢”[1],主要采用各種宣傳或活動來實現,是典型的隱性教育過程,隱性教育起到慢性滲透作用,滲透的效果取決于宣傳或活動的內容、形式、組織者能力等。從嚴格意義上說,傳統文化教育目前沒有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傳統文化傳播應與顯性教育結合,列入正規課堂,與隱性教育共同發揮作用,也就是課內與課外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讓傳統文化教育列入正軌,提高本土化教育思想的自信力與張拉力。
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學課堂主要與語文、歷史、政治(品德)、美術(書法)、音樂等課程結合,在大學主要與思政、歷史、美學等課程結合。結合的內容與方式主要取決于任課教師以及所在單位或部門對這方面的研究與興趣,因此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知識存在極大的偶然性。縱觀近幾年傳統文化進校園方面的研究成果,數量較大,知網關于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論文就有5千余篇,而且每月增長幾十篇。但是以上成果研究方向較為集中,主要圍繞傳統文化與教育結合的路徑方式與價值作用等方面,散見于各類期刊雜志[2]。同時部分研究圍繞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現狀問題及解決策略等方面,多見于教育類各種期刊[3]。極少數研究成果體現在從哲學的角度解讀傳統文化內涵等[4]。
近幾年,隱性教育手段在傳統文化進校園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學校對國家、特別是地域傳統文化進行提煉,通過宣傳冊子、影視、各種校內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傳播和推廣。如當地歷史人文介紹講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學生互動、地方戲曲進校園、成人禮等活動,逐步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了解和興趣,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有不同深度的理解和關注[5]。
隱性教育手段傳播的傳統文化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隱性教育是片段化的,其教育內容或多或少缺乏邏輯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各學校幾乎是根據地方傳統文化特點,選擇某一時間節點,采用一定的方式進行活動。組織活動和內容與組織者能力和熱情有極大關系。活動通常是一次性的,像成人禮這樣的有較為穩定和持續性的活動一般非物質少見。
隱性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覆蓋面有限。隱性教育需要各種載體來實現,每次活動的內容不同,所涉及的學生人數也不同。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與學生互動,教學生剪紙、彈唱,不可能是全校性的,一般以班級為單位的活動較為多見,活動的覆蓋面有限。而有些活動這屆學生雖然參與了,下屆學生可能卻沒有機會參加,不確定性因素較強。
隱性教育對領導的關注和組織者的能力有較強的依賴性。領導的關注,可以引起各環節、各部門的連帶作用,對文化教育的整體環境氛圍的創建有較大關系;組織者的策劃和設計是整個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活動中每個人的體會程度、對傳統文化感知程度都直接來自于活動本身。由于隱性教育的這種依賴性,決定以這種教育方式進行的傳統文化教育從內容的表象到深度的推廣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隱性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而使施教者動力不足。因為隱性教育沒有明確的考核方法,也很難實施穩定而簡便的考核方式,致使施教者難有成績感,缺乏持續性動力。故而使眾多隱性教育有始無終或難以重復、持續等,降低了隱性教育的頻率和效率。
所謂顯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種公開手段、公共場所,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方法,并有固定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時間、教學地點等,簡單的理解,常見的方式就是課堂教育[6]。
優秀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精神塑造應從小培養,起到精神占位優先的作用。近二十年來,日本動漫、韓劇充斥著我國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傳統文化學習僅限于歷史課、部分語文課中任務式、過程式教與學,民族精神逐步淡化。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將中華傳統文化比喻成“精神基因”,當習近平總書記聽取對中學課程標準的說明時明確表示: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
所謂系統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和規律,去認識事物和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論體系。系統性學習易于掌握一種知識框架,知識框架的具備是深入頭腦的過程。連續性學習可以促進系統性學習完成,片段和割裂的學習最終留在頭腦里的只是個別的知識點,或是一個故事、一段情節等,不論記憶深刻還是淺淡,很難在頭腦中形成一種精神存在。前述成人禮、講座之類的活動,是相當于在傳統教育骨架上增添肌肉與羽翼,使其更為豐滿,但不能構成骨骼框架存在。
考核是掌握知識學習程度的體現方式之一,考核的過程和為考核而做出的準備和事實存在的壓力成為被動學習約束因素之一。課堂教育存在多種考核方式,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采用試卷、論文等傳統考試方式,也可以采用面試、講故事、散文、演講、舞蹈等多種表現方式。考核是對既定學習的目標效果反映,也是促成到達目標的助推力。
隨著傳統文化在校園和社會各方面的宣傳,一些學生在選擇專業上偏愛傳統文化,相關信息可以從百度和一些貼吧等網絡上獲悉,這部分學生雖有這方面的愛好,但在沒有這個專業設置之前,這些學生只能選擇歷史、文學、藝術、美學等傳統文化內容的專業學習。
目前幼兒園和小學期間主要靠一些讀物和語文、音樂、美術等課程內容傳遞傳統文化信息,而這個階段剛好是精神教育培養的最佳時期。中學階段的歷史課是傳統文化知識吸收的主陣地,但主要以史實學習為主,缺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講授和介紹。在小學階段增加傳統文化課程是有必要的,將部分歷史框架內容和傳統地域文化、詩歌散文、名人故事等內容融入,在傳統文化學習過程中,增加了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和理解。中學階段和大學階段也應該加入,知識內容由淺入深、框架體系從整體到局部、從全國到地方等,更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從泛泛了解變成系統性學習。
近些年來,拓寬素質教育的嘗試成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素質教育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是吸納西方先進教育思想,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中國教育實踐的理論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立足點[7]。幼兒園、中小學在開設美術、音樂等素質教育課程的同時,開設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教輔課,靈活結合民族、地域文化特點;大學可以鼓勵教師在任選課環節增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如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清華大學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等國家級的文化素質教育精品課程,創造性地建設了文化素質教育思想的新型課程。
在常規開設的一些課程中適當增加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也可以收到良好效果。中小學在原來課本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基礎上,加大傳統文化的融入度。如數學課中各朝代數學名家及其成就的介紹、音樂課中地方歌曲和樂器、美術課中傳統服飾、裝飾、剪紙等地方特色的加大融入等,在耳聞目染中逐步增強接收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大學教育亦如此,如目前工科院校逐漸推行的“工程倫理”課程,書籍編輯主要以西方文化為主,可以將傳統文化替代西方文化,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未來的工程師在工作崗位中的價值取向。[8]
傳統文化既是社會現象,也是歷史沉淀物。它既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也包括藝術、民俗等多方面內容,具備完整獨立的知識體系。同時,傳統文化內容具有多學科交叉特點,在培養過程中容易形成自身特色。傳統文化涵蓋的內容及其廣博,大體可以分為“國學”“國藝”“國技”三方面[9]。作為專業教育時,可以側重于“國學”身份轉化,即側重于區別“西學”的“中學”,也可以考慮“國藝”“國技”的傳授,就是傳統藝術知識和技術知識得到正規教授渠道,甚至一些非遺的傳承可以通過學校官方推廣。
國學與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民族學有著極多關聯,增設新專業時可考慮作為一級學科獨立存在,也可以先與關聯專業并列設置,作為二級學科出現。直接作為一級學科建設要考慮和解決諸多課程設置和師資等方面出現的問題,難度較大。如初始作為二級學科設置,相對會減少較多的相應問題,容易操作,同時由于“國學”自身知識與多學科相關聯的特點,作為二級學科可以設置在多個一級學科之下,便于更多的學校有條件開設。
在哲學門類下,與中國哲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等一級學科專業有著相近的理論基礎,專業名稱可以定為“國學”;在法學門類下與社會學和民族學一級學科下的社會學、民俗學、民族學等二級學科專業有著相近的理論基礎,專業名稱可以定為“地域學”;在文學門類下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學等二級學科有著相近的理論基礎,專業名稱可以定為“地方語言”;在藝術門類一級學科下可以開設“國藝”專業。由于新開設的傳統文化教育專業對教師會產生大量的需求,也可以考慮在教育學門類下教育學一級學科下設置該專業,名稱課定為“國學教育”。
根據專業門類設定理論基礎課,與相關專業底層知識相通。在專業核心課中體現傳統文化豐富內涵和特質,即中間層保證專業的特色和獨立性。在前兩者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就業的方向,形成若干明確的學習方向,即頂層向社會需求分流。如前述提到的“國學”“地域學”“地方語言”等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期間,基礎課與所在門類下的相關專業學習相近或相同的課程,大二大三所修的專業課圍繞本專業核心課程學習,突出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學習和培養,到大四時,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興趣取向,進行分流培養。分流學習內容與選擇就業方向直接相關,如文史資料編輯、企業文化管理、教學技能等,使畢業學生盡快融入崗位,并用傳統文化知識服務于社會建設。
以門類下相關知識體系教師作為初步成立的師資隊伍的基礎上,引進其他門類下與之相關專業教師作為補充,同時吸納近些年來對傳統文化有著較深研究的學者進入教師隊伍,鼓勵相關專業教師轉型,培養專業學生畢業深造后作為師資隊伍的有后備力量,使該專業能夠持續優化發展。
越來越多的民間社會團體在以各種方式宣傳傳統文化,幼兒教育嘗試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已有十幾年的歷史。而小學到大學的傳統文化教育中,隱性教育方式還是主流,要使傳統文化健康有效地融入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需要培養更多專業人才發揮積極作用,是顯性學校教育的必經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