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曙

數據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引發新的經濟形態形成,這個新經濟形態就是通常所講的數字經濟。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查爾斯·瓊斯有一篇論文說,如果說想法驅動增長,而人又是想法的來源,那么長期人口趨勢對人類的命運至關重要。瓊斯的模型顯示,人口減少,產生的想法減少,這樣的循環可能導致一個“空蕩蕩的地球”,生活水平隨人口減少而停止不前。
在傳統經濟學增長理論當中,勞動力人口減少,不僅會直接影響勞動力供給與消費需求,同時還會深刻影響資本投資率以及技術進步。所以當全球的主要經濟體的生育率低于替代率時,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必將受到挑戰,因為人類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人口不增長的經濟增長。
新經濟增長方式正在形成
我們的出路在哪里?新經濟增長方式正在形成。放眼當今世界,數據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引發新的經濟形態形成,這個新經濟形態就是通常所講的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與傳統經濟相比主要有三個變化:一是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具有非競爭性和零邊際成本,和傳統的生產要素相比,數據具有使用排他性最小、可復制、可共享、無限增長和供給的稟性,打破了傳統生產要素供給有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數據的零邊際成本,使得相關經濟活動的潛力要大得多,資本利潤率和資本投資回報率因此更高;二是低創新成本,數字經濟吸引更多的新市場參與者,有利于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有利于促進社會流動性的提升;三是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拓展了人類社會生存活動空間,給人類社會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即數字空間,數據讓網絡世界不再僅僅是物理世界的一個虛擬映像,而是真正進化成人類社會的新天地,成為人類新的生存空間,比如淘寶網通過動態交易列表、互相詢盤、實時通信等社區功能,供貨商和買家的交易買賣都在線上進行,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在物理的市場外形成了一個大型的互動虛擬社區。
數字經濟是新型的面向數字空間和物理空間的一個二維結構新經濟形態。農業時代,人們在鄉村聚集;工業時代人們在城市與鄉村聚集;在數字時代,人們除在城市與鄉村聚集外開始在數字空間聚集。人類社會的聚集規模達到一個新高度,數字空間中人與人之間聯系更簡潔、更便利,通過物聯網、互聯網,各式各樣的“連接”,使得人與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可以輕易獲得一些聯系。
海量互聯互通的“連接”衍生了新的需求,為企業成長拓寬了新的空間。可以說,數字空間拓展人類社會活動空間,延伸人類需求空間,衍生出新文化,新價值取向,新的消費習慣和新的消費模式。
數據驅動的經濟增長
2010年以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2016年開始,數字經濟加速發展,在GDP占比中持續攀升,在2020 年出現“雙39”現象,即總量達到39萬億元,占比也達到39%。
近年來,數據驅動的經濟名義增速高于經濟總量增速,遠遠高于非數字經濟部分的增速。特別是去年受疫情影響,支撐經濟增長主要靠數字經濟部分,非數字經濟部分在去年增速甚至為負,數字經濟部分增速接近10%;數字經濟對GDP的增長貢獻也非常顯著,以占GDP不到40%的占比,貢獻了經濟增長的60%以上。特別是去年,數字經濟貢獻超過100%。
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發生變化,變化的背后是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出現。過去經濟發展所依賴的巨大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但它并沒有沒落,而是正在向數據紅利轉化,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新生產函數正在形成,并不斷完善。
數據紅利正成為中國新的巨大紅利,下一個十年、五十年、一百年,這種顯著數據紅利將讓中國經濟增長展現新的力。
青島不可錯失的數據紅利
任何時代的機遇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青島現在同樣面臨勞動力人口增速放緩引起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困境,需要尋求一些新的突破,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數據紅利帶來的機遇青島不可錯失。
在新經濟增長方式下,青島需要大力發展創投風投,支持數字經濟創新。直接融資是支持科技創新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創投風投是支持科技創新最主要的金融主體。目前青島直接融資規模還比較小,在深圳、杭州、長沙、寧波、重慶、合肥、成都、鄭州、濟南等大家比較關注的城市里面,青島直接融資規模是最小的。它遠遠低于寧波、長沙、杭州,更低于深圳;從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占比來看,青島直接融資占比非常低,大概是1:23,而我們經常對比的寧波是1:8,杭州是1:11,鄭州也優于青島是1:19。
從青島創投風投的情況來看,近年來無論是它的規模,管理基金的數量都有很大提升,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與寧波對標,青島的差距還是很大。截至2020年末,青島私募基金管理人數不足寧波的一半,管理基金數量和管理基金規模大概也只有寧波的1/4。青島連續三年舉辦全球創投風投大會,正是為了發展創投風投行業、培育創投風投環境,匯智力、匯資本,幫助青島抓住時代機遇。
此外,青島需要加快建立數字交易所。首先,這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大數據交易能夠有效引領數據資源合理分配,實現數據流動良性循環,帶動數字經濟發展;二是提高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政府可通過大數據交易所獲取企業等社會主體擁有各類數據,與政務數據形成互補,為更高水平的建設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體系提供一個支撐,同時社會主體也可以通過交易獲取非涉密可交易政務數據,最大程度開發智慧民生服務應用和社會治理支撐應用,發揮政務大數據價值,提高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三是成為青島市作為區域中心輻射能力的重要支點,大數據交易所可以更好服務青島區域發展戰略,通過推進數據要素在膠東經濟圈開放流通,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
目前全國已有很多省市先行建設大數據交易所,包括北京,上海,貴州,湖北。其中北京,貴州,上海的交易數據都是帶有面向全國甚至全球的,湖北省的交易數據主要涵蓋華東、華北及西南地區,帶有區域數據交易的概念。
對青島市建設大數據交易所的幾個建議:
一、明確定位布局,要打造“立足青島,輻射膠東,放眼上合”的大數據交易所。
與貴州、上海、北京等區域的數據交易中心建立合作發展機制,引入其他區域在數據交易方面形成的新業態、新模式。與膠東經濟圈內的大數據龍頭建立戰略合作,推動數據在膠東經濟圈有序流動。探索與上合組織成員國各大數據公司建立更為廣泛的數據交易合作發展機制和跨國界數據流通交易。
二、打造具有青島特色和優勢的數據源和產品服務體系、數據交易方式和模式、數據交易產業生態。
深耕海洋、金融、國際貿易、航運、工業等領域的數據,形成具有青島特色和優勢的數據源、數據產品和服務方案。試點試行“一類一策”。探索試行“以數易數”“數據捐贈”“數據代理”等特色化交易方式。數據交易產業生態方面,以金融業為例,交易所可探索開展數據資產質押融資、數據資產保險、數據資產擔保、數據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服務,實現大數據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相互轉化,進一步豐富數據交易產業生態環境。
三、打造規范可信安全的大數據交易環境。
充分借鑒國內已有的數據交易所建設經驗,研究制定相關的制度機制、規則規范。利用政府數據在整個大數據產業資源發展中的突出地位,帶動其他行業數據開放流通應用,激發數據交易市場活力。通過研發關鍵技術,加強監管部門的管理和指導,積極研究和制定數據交易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推動城市數據、政務數據、社會數據在合規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流通交易。
(作者系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