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錦明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是當代大學生。他們肩上背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重任。大學生要肩負起這一歷史使命離不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加強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高校教育目標、促進良好的社會秩序的建立和文明和諧社會的構建。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和弱化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針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應的策略,仍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培育
一、引言
當代大學生是青年一代的代表,當代大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文化和良好的素養,有著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潛在的創造力,是社會發展進步、構建和諧社會的推動器,當代大學生理所應當地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大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內涵和發掘自身的潛在力量。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系列不良主義也隨之興起,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造成了部分大學生空洞盲目、毫無目標、不思進取、虛度光陰,更不用說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因此,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至關重要、刻不容緩的。
二、構建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培育環境
1.加強社會輿論的正面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應對社會輿論,首先要發揮好社會對大學生的輿論監督作用,對學生負責的行為進行表揚,對不負責任的行為進行批評,形成懲惡揚善的輿論氛圍,倡導積極的輿論導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傳播主導責任意識,引導大學生的責任行為。要傳播我國社會主導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幫助大學生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對事物的判斷力、鑒別力和選擇力以及責任意識,從思想上認識到不良社會輿論的危害,并通過社會監督和宣傳教育,加強人們的道德建設,從而形成較高的政治素養和道德素養。最后,倡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流的價值觀,發揮輿論的力量。“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1 ]因此,要加強對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以積極的輿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大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2.加強網絡環境建設,形成良好的網絡育人環境
信息化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因此要加強網絡信息化管理,首先對網絡媒體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網絡上有許多參差不齊存在嚴重問題、影響惡劣、缺乏理性的網站,要對這些網站進行有震懾的處罰和整改。其次,要對網絡管理者進行網絡法律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約束意識,使網站在一個規范而良性的環境下運行。最后,推行網絡實名制。網絡運營商嚴格審核所要發布的信息,通過事前監管和事后監管兩種方式,預防不良信息的傳播以及對網上出現的不良信息進行及時的打擊,以防其擴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那些沒有責任感、知法犯法的人,也使網絡環境得到了有效治理,從而更加健康文明。
三、完善學校責任教育體系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學生做表率
教育者具有什么樣的形象,不僅對本人,還對教育對象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這一點往往是覺察不出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一個教師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督。”[ 2 ]教師作為學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都能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因此,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充分認識到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力量本身就是一種最有說服力的教育。正如江澤民告誡教育者“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學專業知識、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政治知識、實踐知識,以不斷豐富和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水平”[ 3 ]。學校要造就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確保教師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生理心理素質,向學生傳導先進的思想觀念,正確的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觀點以及大公無私、以身作則、艱苦奮斗的道德素養,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
2.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的責任行為
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關鍵,是學生全面深入生活、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也是開闊眼界、增強才干的技能活動,更是提高自身修養、完善思想道德的教育活動。建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離不開實踐,不光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同時要讓他們在奉獻的過程中找到人生的真正價值。而這些都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因此,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教育。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廣泛開展學術報告會、文體競賽、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四、充分發揮家庭的熏陶教育作用
1.父母要提高思想修養,樹立榜樣形象
肯尼史東發現,人們所獲得的諸如和平、容忍、公正、非暴力和力圖減少人類遭受的痛苦等都是對社會負責任的價值觀源于其家庭[ 4 ]。家庭,是對人們實施啟蒙教育的地方,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就注定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家庭環境中。天真無瑕的孩子,生活在什么環境中,就會被造就成什么樣的人。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 5 ]可見,家庭環境的榜樣示范作用,對孩子成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而,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其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孩子樹立榜樣,對孩子施加良好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時常提醒對方,為孩子做好表率,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
2.注重家風家教,營造良好的家庭責任感教育氛圍
營造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氛圍具有感染熏陶作用,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是源于對家庭成員的模仿,因此,家長要注重家風家教,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在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引導大學生培養對集體、家庭、社會和國家所應具備的責任意識。教育大學生愛護自己的同時,也應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多為子女提供可參考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要求大學生主動承擔家庭勞動,為家庭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是不勞而獲。大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會逐漸意識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所應承擔的家庭責任。另外,父母也要注重家中的相處模式,在處理長輩關系時,要自覺主動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在處理夫妻關系上,要互諒互讓,和和睦睦,而不是大吵大鬧;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家長應盡到應盡的責任,不僅僅只是學習上的關心還要注意孩子的情感狀態,從而形成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
五、加強大學生的自我責任教育
1.提高自我修養,加強自我管理
大學生要提高自我修養首先要加強自我認識,使自己成為自我行為和思想的觀察者,并能發現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同正確的方向、原則之間的差距,正確認識自己是大學生明確自己與社會關系的前提,只有明確了自己與社會的關系,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和道德水平,從而才能了解和認清自己對于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其次大學生要盡可能地挖掘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剖析、自我批評,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升華主觀認識,使之符合客觀世界的發展要求,也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自身的政治思想覺悟及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價值觀念的培養。最后,加強自我管理,這是人民群眾主人翁責任感的表現。因此大學生要增強自我認識的自覺性,加深對自己的了解程度,培育大學生自我把握、自我調控的能力,認識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學會正確調整思維方式、心理結構,正確調整與環境的關系,妥善處理好思想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糾正不合理的信念思想,正確認知現實和責任。
2.積極開展自我反省,提高認知能力、踐行能力
首先,作為學生,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己,讓自身強大起來,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作為子女,要孝敬父母,時刻關心父母,盡到贍養任務;作為社會公民,要為社會服務,為社會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大學生還要提升自己的踐行能力,不能光說不做假把式。例如空閑時間兼職,一方面既可以賺取勞動酬勞,為父母減輕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可以接觸社會,在社會中學習經驗,體驗生存法則等,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情感還有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利用寒暑假走出校門,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做到知行統一。第三,努力拓展交際面,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社團活動不僅能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增強大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意識,參與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不僅有益于豐富大學生活、愉悅身心,更重要的是有益于減少無聊空虛感,提供更多的人際交往機會,開發潛能,在實踐活動和與人交往中找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實踐出真知,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責任編輯:李雪威)
參考文獻: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民日報》,2014年02月26日.01.版
[2].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第321頁
[3]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第318頁
[4].杜天驕;于娜;李忠艷,美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年10期
[5].斯賓塞,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