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區域不平衡的客觀差異化非正義格局和內在治理的生態正義關系失衡,其原因在經濟發展不平衡與人民的差異化生態正義要求矛盾、鄉鎮政府公權力脫嵌、生態保護理念與經濟發展的張力和現代化與本土化的沖突,應探討有效構建生態正義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人居環境整治,生態正義,生態文明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居環境整治是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人居環境整治涉及方方面面的公共關系,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生態正義關系”。正義是人與人之間資源分配的法權關系和利益關系,生態正義是生態文明時代生態資源和成本分配的利益關系,以及人和人間、人和自然間和諧的生態倫理關系,本文將研究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生態正義關系的構建。
一、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生態正義關系失衡問題及成因分析
1.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生態正義關系失衡問題
第一,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差異化非正義格局: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中西部城郊區人居環境成現代化、標準化趨勢,如其中的佼佼者浙江省農村人居工程被聯合國授予“地球衛士獎”,而中西部的部分地區仍停留在前現代居住風貌;江南、江北和關外自然生態的不平衡格局,呈現極端差異化的區域特色;隨著城市化發展,農村人口老齡化與鄉村空心化的趨勢,使得中西部一些鄉村人居環境破敗和荒野化。第二,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內在治理的生態正義關系失衡:階段性整治任務與長效機制建構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理順;政府主導與多元主體協作的關系有待進一步建模;城鎮集中化趨勢與傳統村落分散保護的兩難困境有待進一步化解。
2.我國人居環境整治存在的問題成因分析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與人民群眾對生態公共產品的差異化生態正義要求間的矛盾:一方面,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呈現東部沿海開放城市相對發達,年輕人口大量流入,而東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年輕人口大量遷出,客觀產生了區域間生態補償的生態正義要求,另一方面,新時代人民群眾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對生態公共產品需求層次也不同,必然會產生生態利益和成本分配方面的差異化生態正義要求;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集體經濟虛化造成的農民與鄉鎮政府公權力脫嵌的治理危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模式的家庭化、分散化導致集體經濟的實體組織的虛化,使環境整治等公共治理失去農村基層集體經濟實體的抓手而產生治理危機;第三,農村生態文明理念內涵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張力:生態文明理念當中的“金山銀山”的統一在不同地區呈現產異化格局,有的地區通過生態經濟和生態旅游等實現了和諧統一,而有的地區經濟發展的壓力仍壓倒生態保護的要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具有緊張關系;第四,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必然出現的現代化與本土化的沖突: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方面追求經濟的富強目標,必然產生效益化、規范化的需求,在鄉村整治上出現了“合村并鎮”的現象,而另一方面,因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和價值觀產生不同,難免產生西化派與本土化“鄉建派”間和不同利益主體間在生態正義理念和價值觀的差異乃至政策吁求的沖突。
二、新時期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生態正義關系建構思路
1.借鑒國外相關理論,形成生態正義的人居環境學:首先,要重視道薩迪亞斯的人類聚居學:二戰以后道薩迪亞斯最早創立了以人類幸福生活為目的、綜合經濟、社會、政治、管理、和技術關系的人類聚居科學,我國學者吳良鏞借鑒其思想,最早提出“人居環境”的概念,成為我國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直接理論基礎。第二,要重視生態復雜性科學范式下不同門類的生態科學的整合:如研究人與自然間復雜性相互作用的景觀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理論、生態層級擾沌論,強調自然界、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復雜性相互作用,特別是揭示了“用來描述人類系統和自然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時的尺度跨越和動態特征”[1]的相鄰的不同時空尺度的多層次互動關聯造成的不同生態系統狀態的“擾沌”(panarchy)循環轉換規律,值得建構適應農村環境整治的人居環境學學者的重視。第三,整合環境運動的環境正義、哈維等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空間正義論,形成人居環境整治的社會主義生態正義倫理學:精英環境主義者主張在資本主義體制內以綠色稅收的市場經濟手段或環境規制解決環境非正義問題;底層環境主義者批判環境資源和代價分配上對窮人的非正義;生態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生態危機和人與自然關系“新陳代謝的斷裂”,主張建立生態正義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哈維等以馬克思主義生產正義論為指導,揭示了服務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造成空間分配的非正義秩序,造成占有、奴役破壞自然的生態危機和生態殖民主義。
2.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指導下,形成生態正義哲學原則:首先,馬克思主義生態正義元范式啟示的人與自然辯證統一原則: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強調人和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2],這使其區別于生態主義的生態中心主義和環境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正義論哲學元范式。第二,適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人文與自然互境詩意棲居的生態美學建構原則:傳統美學或強調美是客觀的典型(蔡儀),或認為美是主觀意象主導的主客觀統一關系(朱光潛等),或強調美的社會實踐性本質對象化(李澤厚),而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態整體主義的唯物實踐存在論美學,從藝術美轉換到人與自然關系的最原初審美關系,從傳統美學的形式美與和諧,“進入到人詩意棲居與美好生存層面”[3]。第三,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學指導下合理分配生態環境資源和成本的生態正義倫理原則: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學強調以勞動者為主的整體人類利益,因而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生態正義論,既要借用市場經濟手段發展經濟,也要遏制資本無序擴張造成的自然生態和空間非正義,強調合理分配生態環境資源和成本的生態正義倫理原則體系:生產、生活和生態的辯證統一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示范先行有序推進的差異化領導原則,一導多元的協同治理原則,生態境遇技術和人工生態技術互補的生態技術建構原則。
三、新時期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生態正義關系
建構對策
1.凝聚農村生態文明理念的生態美育引領:確立生態美育理念,并在互聯網背景下形成有效傳播機制,并與生態美育理念與傳統風水美等鄉風鄉俗理念契合。
2.提升村容村貌的生態美學規劃和農村詩意棲居環境形成:農村環境整治應以新天人合一的人與環境互融詩意棲居的生態美學為指導,滿足農民在新時代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融入區域文化優勢,因地制宜地制定高雅宜居的人文精神與新天人合一的生態美學精神相結合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使其養成人文衛生與生態審美結合的詩意棲居的美好生存和生活方式。
3.政策保障下以合作經濟為組織基礎的多維長效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法律法規,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的農村合作組織,建立個人出資、集體積累、社會資本和上級撥款結合的融資機制,形成村集體、家庭和鄰里互助的娛樂、衛生和養老等多功能公共服務機制,確保污水處理技術、農村廁所革命技術服務的關鍵機制。
4.政府主導下因地制宜的多元協作模式建構:形成多層級的政府生態行政管理主導半行政權威模式,重視村集體合作組織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基礎核心作用,在政府規制和綠色稅收制約下引導企業資本下鄉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可以建立城市市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試點,還要在黨政組織監督下鄉風民俗約束下傳統宗族的民間社團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
5.傳統村落保護與生態旅游的結合,兼顧農村環保與發展的農業生態經濟基礎:實行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污水處理排污減量化、糞肥回田的循環經濟,發展房前房后和庭園的農業生態經濟。 PR
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大學生生態美育意識培育研究》(張連國主持,P20210517163958375)
參考文獻:
[1][美]Brian Walker,David Salt著,彭少鱗、陳寶明等譯.彈性思維: 不斷變化世界中的社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6-87.
[2]張連國.當代生態文明理論三大范式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9.
[3]曾繁仁.生態美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3.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