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斌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同時,還指出“堅持文化自信,以文化繁榮興盛助力民族偉大復興。”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和2018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強調把正確解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融入教育教學改革中。掌握聲樂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無論是在日常教學還是在藝術實踐的活動中,教材都是重要的基礎保障。從藝術的總體而言,繼承與創新是聲樂藝術發展的重要手段。高師聲樂教材的改革與建設要適應新時期黨對高校思想政治的總體要求,要適應當代音樂發展和實踐提出的要求,要適應服務地方經濟戰略發展的總體布局。聲樂理論和技術課教材是學生獲取大量音樂元素的主要渠道。這門課是通過教師和教材傳遞出的知識,使之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能“唱”,而且會“教”。特別是在會“教”方面,能比較靈活的使用各種教學方法;能夠發現聲樂訓練中的各種問題,辨別問題存在的根源;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與當今世界最為前沿的科學的聲樂理論和技術接軌,并結合自身區域的民族特征、人文特征,與時代同行,大膽實踐,勇于創新。
科學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的實踐活動。巴普洛夫曾說過:“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沒有事實的理論是虛構的。”音樂如同社會形態一樣,社會生活必然隨著科技進步而進步,音樂的科學性應體現出音樂發展同科學發展的內在聯系,體現出音樂發展同社會需要的供給關系。聲樂教材的科學性就是遵循和順應社會發展對于學科的要求,應以事物發展的科學性作為學科建設和教材改革、教材建設的理論基礎。
聲樂理論是一個集多方面學科為一體的研究理論。因此,高師的聲樂理論教材的編撰應體現出科學性的特征。教材中所闡述傳授的知識,必須是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統一。鄒本初的《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一書中論述了物理聲學、心理學、語言學、藝術美學,生理解剖等方面的內容;沈湘老師用他一生的教學理論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聲樂教育家、歌唱家。如大家都非常熟悉和喜愛的殷秀梅、程志、迪里拜爾、黑海濤、梁寧,還有關牧村、范競馬等享譽世界的藝術家。這本三十多萬字的聲樂著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應作為高師聲樂理論教材之參考。通過對聲樂理論教材的研究可以看出其在科學性方面的共性特征:1.對歌唱者發聲器官的構造的科學表述,主要有歌唱的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共鳴器官、語言器官等生理學知識的內容;2.對歌唱發聲的心理活動的表述,不同的聲樂理論教材對這一問題有著不同角度的論述,但不難看出,將歌唱的心理活動納入理論范疇已成為聲樂理論研究之共識;3.以形象的、通俗的、準確的語言文字進行完整而具體的闡述。針對學習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給予科學的解釋。密切關注這一理論領域的動態發展,繼承人類歷史上已取得的實踐性理論成果,吸收借鑒前人取得的科學性成就,結合自身院校特點進行實踐教學,仍是高師聲樂教材改革的重要方法。
聲樂藝術是一門科學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學生掌握的知識本領要通過藝術實踐來得到驗證和提高。進入新世紀,中國高師聲樂教育面臨學科建設、科研發展的新課題。作為這一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性的教材改革,一方面繼續傳承我國傳統音樂的精華,另一方面也要借鑒,融匯外國的優秀作品,特別是對17、18世紀意大利古詠嘆調、德奧作曲家古典藝術作品的豐富和吸收,形成適合高師教學的教材。同時,聲樂實踐性教材應緊跟改革開放的步伐,唱響復興之路的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廣大青年學子愛國熱情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歌頌偉大祖國和偉大人民為內容。例如,《新編中國聲樂作品選》系列教材(霍立,金茗,李靜玉,霍平,金城主編)這部教材有鮮明的科學性:1.時代氣息強。如,教材中收錄歌曲《祖國我為你干杯》《走進新時代》《在中國大地上》等膾炙人口、影響廣泛、藝術感召力強的具有時代特色的經典作品;2.民族特色濃厚。如,歌曲《天路》《珠穆朗瑪》《天邊》《再舉金杯》等。不僅旋律優美流暢,而且風格濃郁、特色鮮明;3.注重選材的廣泛性和曲目類型的多樣性。如,美聲唱法的作品《我像雪花天上來》《牧笛》《歸來的星光》《為你歌唱》等;民族唱法作品《青藏高原》《二泉吟》《枉凝眉》等;還有,說唱風格作品、歌劇選段和通俗作品。《新編中國聲樂作品選》這部教材多元化的歌曲組合,為探索中國高校聲樂學科建設,不斷豐富和更新教材曲目與時俱進提供了教學實踐的平臺。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要有創新思維,不斷地創新與改革。創新有三層含義:1.更新;2.創造新的東西;3.改變。高師聲樂教材的創新:一是要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闊豐富其文化視野;二是在創新中不斷提高教師整體的音樂素養。
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所普遍使用的外文作品教材是1986年12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外國聲樂曲選集(第一版)》(以下簡稱《選集》)。《選集》的選編以1981年教育部印發的聲樂教學大綱曲目為基礎。內容包括:第一集,古典藝術歌曲、民歌、現代歌曲;第二集,歌劇選曲;第三集,英美及亞非拉國家藝術歌曲、民歌、歌劇選曲。自從這三集教材問世以來,該教材在全國高等師范院校中得到了廣泛的采用,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但聲樂教學發展到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迅猛,一躍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發展也必然促進和影響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對外國作品的創新也勢在必行。首先,應做好對老教材的繼承,同時也要積極努力,創編一些新的優秀的新編教材。以古典藝術歌曲為例,可進一步豐富藝術歌曲的內容。在眾多經典的德奧藝術歌曲中多選編一些舒伯特、舒曼、貝多芬等作曲家的其他作品。如,《冬之旅》《詩人之戀》等。同時,在一些邊疆地區的高師院校,以筆者所在的呼倫貝爾學院為例,依據學院與俄羅斯的院校有著合作辦學的特點,可以在教改方面加入俄文藝術歌曲之內容,這樣也便于形成國際視野的學習交流。
高師普遍使用的中國作品教材是1986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聲樂曲選集》。主要內容包括:五四以來革命傳統歌曲及抒情歌曲、民歌、歌曲選曲等。出版時間為2003年,選編了近十年來我國作曲家創作的優秀聲樂作品。其中有2000年“全國藝術歌曲創作比賽”“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藝術歌曲創作比賽”和2001年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獎的聲樂作品。此外,還選入部分民歌和改編的民間歌曲,優秀的影視歌曲以及我國著名作曲家在新中國建設初期創作的歌曲。
時代在前進,優秀的聲樂作品在不斷涌現。為滿足在教學上的需要和豐富繁榮歌唱藝術,中國作品教材應在傳承舊教材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的同時,應再繼續創新發展和緊跟時代脈搏。如,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蔓延期間,無數醫護人員、部隊戰士及志愿者,不懼風暴、逆行而上,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廣大音樂工作者也積極行動起來,創作了大量的優秀的抗疫作品。如,歌曲《眾志成城的力量》(欒凱曲,武洪昌詞)作品不僅基調莊嚴,充滿奮進的力量,同時也唱出了面對災難時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作品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一致好評。因此,這樣的作品也應收錄在高師聲樂教材中。這對培養廣大青年學子報效國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培養吃苦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起到積極作用。高校聲樂教材改革,應建立歌曲創作、創新科研團隊,匯聚優良資源,通過對熱點問題的關注,不斷去深入生活,譜寫出更貼心的歌頌黨、贊美祖國的、反映在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團結一心,在實現偉大中國夢征程中奮勇拼搏、奉獻擔當的緊跟時代脈搏的作品,并把它展現在教材中,激勵青年學子努力學習,把個人理想信念與國家命運緊密連接在一起。
一個民族受同一文化的影響,所表現出的世界觀、性格及行為模式稱為民族性。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優秀的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必須有好作品,中華優秀作品是我們的文藝瑰寶。要保護好發展好,讓他們在祖國文藝的百花園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色彩。高師聲樂教材的改革與建設,也非常鮮明的表現出了這一點。作曲家們深入民族地區,了解邊疆地區民俗生活,創作了許多民族特色鮮明和深受人民喜愛,帶有強烈民族風格和泥土氣息的作品。如,《大地飛歌》是作曲家徐沛東創作的具有苗族風格的作品。“飛歌”作為苗族獨特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中以臺江縣施洞一帶最為著名。作曲家憑借深厚的創作功底,深入民族地區進行生活,為我們展現了多姿多彩絢麗繽紛的民族生活場景。筆者的家鄉呼倫貝爾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游牧民族發祥地之一。鮮明而獨特的地域文化是這里靚麗的風采。歌曲《天邊》《呼倫貝爾大草原》《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等一大批歌曲就產生于此。這些作品都收集在高師的聲樂教材曲目中,為今后的創作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因此,為適應地方性經濟發展,教師應進一步加大力度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具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同時還要符合高校教學特點的新作品、新教材。使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真正了解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風俗等方面的知識。增進彼此間互信、包容,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認同。
總之,聲樂教材作為藝術教育教材的組成部分,就其他門類學科而言,有其多樣性,時代在進步、新作品不斷涌現,怎樣在眾多作品中為學習者選擇既能提高聲樂技術技能,同時又能產生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也是對教師教材使用的新要求。例如,歌曲作品《把一切獻給黨》《信念》表現了愛國愛黨的思想教育內容;《父親》《母親》表現了親情的偉大;而像《阿瑪莉莉》《重歸蘇蓮托》則表現了外國作品的人文情懷。不同的作品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達到不同的教育目標。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對用于教學的作品選擇就顯得特別重要。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這句話對于高師聲樂教材改革同樣具有指導作用,教材改革不僅是改革教材本身,也是對教師觀念的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提出:“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優勢所在。”怎樣在教材改革中發揮這些優勢,怎樣更加堅定廣大青年學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應成為教師常態化的一種思考。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應是高師聲樂教材創編的原則。學生的需要是聲樂教材創編的源泉。高師聲樂教材只有根植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傾聽學生呼聲,反映學生關切,才能充滿活力,才能堅定廣大青年學子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