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皎
(包頭師范學院 內蒙古 包頭 01403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鼓勵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支持中外高校教師、學生交流和學分學位互認”。根據教學指導意見,國內高校紛紛制定了自己的發展規劃。然而,由于文化、傳統和制度的差異,他們在資源、課程、師資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促進教育國際化遇到了重重困難。在2013年,中國留學基金委 (CSC) 與很多來自國外優秀大學的國際課程專家一起,制定了具有普遍性的國際本科課程,并在課程設置、師資、管理、留學等方面建立了國際化的教育體系。這就是ISEC項目(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旨在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熟悉國際標準、能夠參與國際問題和挑戰的國際人才。該項目除了在中國正常的四年學制外,還可以采用國內外兩個學習階段的創新模式。在國內階段,學生進行英語強化學習,完成ISEC課程。在第三或第四年,符合條件的學生可以去美國、歐洲等合作大學完成后續專業課程。不出國留學的學生將繼續在國內院校學習,其課程仍將采用國際課程。在這種情況下,ISEC項目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英語本身,還要掌握學術知識。ISEC項目本科生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仍然為發展一般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學習者的學術英語水平并沒有得到太多的考慮。誠然,回顧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普通英語課程對提高學生英語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在我國很多高校引入ISEC項目后,現有的英語教學模式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已不能滿足學生學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英語學術能力迫切需要一種合適的英語教學模式。因此,EAP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探討如何幫助ISEC學生發展英語運用的能力,如何設計適合他們的英語課程,使其英語水平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都是非常必要的。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學術英語通常被定義為以促進學習者學習或用該語言研究為目的的英語教學(Flowerdew & Peacock,2001)。EAP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快速、經濟地使用英語進行學術學習的需要(Coffey, 1984)。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1987)將外語教學分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特殊用途英語和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通用英語。Dudley Evans & St John指出,ESP是根據特定的專業英語而設計的課程,它不同于一般的英語教學。根據學習者最終的實用目的和語言環境,ESP被分為兩個主要分支: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 職業用途英語和EAP學術英語。Jordan(1997)根據學術英語的特點,將其細分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 專門學術用途英語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一般學術用途英語。前者涉及特定學科的英語教學,如醫學英語、金融英語、生物英語課程,注重專業詞匯、篇章結構和專業領域的學術交流能力。EGAP專注于一般學術技能,如研討會、論文寫作、聽課、記筆記、研究技能、批判性思維、演講,旨在提高學生在正式學術環境中使用語言的信心和流暢性。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學術英語發展迅速,已成為英語教學和研究的主要力量。1974年10月,“EAP”一詞首次被使用,1975年開始推廣使用(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20世紀70年代,隨著在英國大學學習的留學生人數的增加,英語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中更廣泛使用的國際語言。最初,EAP只是為國際學生提供的短期課程,以滿足學生在學習之初的需求。英國伯明翰大學是第一個開始認真關注海外學生英語學習需求的大學,隨后有四所英國大學也陸續都開辦了類似的英語課程,他們開始感到有必要與其它大學的同行討論教學中的困難,并分享課程材料和教學方法。1975年4月,在伯明翰大學SELMOUS (Special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 for Overseas University Student) (專為海外大學生準備的英語語言資料)組織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會議,主題為“英國高等教育中海外留學生的語言問題”。會議上學者們討論如何確定和評估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教學大綱、特殊課程以及課程組成和材料。1977年,“EAP”一詞也在美國使用,各高校對國際學生語言教學各方面的興趣不斷擴大以及專業程度不斷提高。2001年,來自英國73所大學為學生提供EAP課程,EAP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在新西蘭、愛爾蘭和澳大利亞,甚至在一些非英語國家,如泰國、西班牙和俄羅斯的許多大學都建立了語言學習中心,開設商科、藝術、管理等方面的EAP課程。從早期為國際學生提供語言支持以來,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在材料、教學方法、技術和資金方面,世界上許多國家對EAP的需求急劇增加。
在中國,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數量相對較少的英語專業學生,另一種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凡是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大學生,大學英語是他們的必修課。EGP通用英語長期以來一直主導著大學英語教學,隨著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普遍提高,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討在大學生英語教學中采用的最佳教學法(Cheng, 2016)。
2013年,中國上海市教育局發布了第一份關于在中國高校引入EAP學術英語的政策。上海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被要求進行從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通用教學法到EAP教學法的改革。上海的這一改革規模如此之大,引領南方的許多高等院校都在效仿。這一變化是由于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原有的EGP大學英語課程不能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繼續學習的語言培訓需求(Cai, 2017)。
2015年,教育部和國家外語教學委員會頒布了《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意見》,新課程包括“普通英語”“特殊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課程。“特殊用途英語”指的是人們在高等教育中從事英語學習或工作所需要的語言和相關實踐。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EAP納入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問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EAP已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和研究的新趨勢。許多學者開始關注EAP的研究,大部分文章主要圍繞改革的可行性展開討論,較少有研究論述適合中國國情的EAP教學目標、方法、內容、實施過程和評價。
近年來,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認識到EAP的重要性,寧波諾丁漢大學直接移植了英國大學的EAP課程,其它高校也針對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嘗試開設了EAP課程。南方許多高校鼓勵英語教師為學生開設EAP課程,但幾乎所有的西部高校仍然采用EGP課程或只是單獨設置了某些專業的ESP課程。兩種教學模式之間沒有銜接課程,導致學生在學習了一年的EGP課程后很難跟上ESP課程的進度。總之,EAP在中國是一個全新的概念(Cargill, O’Connor, & Li, 2012),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教材、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術需求等方面仍存在許多需要研究的問題。
目前,國內有十多個省,超過三十多所高等院校開展了ISEC項目,涉及到各個專業的學生多達十萬人,但是很少有研究關注ISEC項目學生對EAP課程的需求。ISEC項目的學生有他們特殊的英語學習需求,學生需要用英語來完成專業課的各項學習任務和要求。他們不僅需要掌握一般學術用途英語,包括各專業通用的記筆記策略、聽講座、課堂討論、論文寫作、演講陳述、思辨性思考和研究技巧等方面技能的培養,能夠達到在正式的學術情景下自如地應用英語的水平,而且還需要掌握本專業相關領域的專業詞匯及語篇結構等學術知識和具備該領域的學術交流能力。然而,在ISEC項目中,很多高校忽視了學生獨特的英語學習需求。此外,ISEC項目下不同專業的學生又有不同的英語學習需求。因此,在ISEC項目中,應基于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分析去研究他們的EAP學術英語的課程設計。
正如Hamp-Lyons(2000)所說,“需求分析是EAP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基礎”。EAP課程基于對需求的分析,其目的是盡可能精確地說明學習者通過英語媒介必須做什么。這意味著要考慮到所有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對于本科生來說,這可能意味著學習者、教師、材料等。因此,EAP包含了一種學習和教學的態度,它認為在特定的學術環境中指定需要什么語言和實踐是可能的和有用的,并且值得將教學重點放在這一點上。因此,EAP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密切關注學習者的目標以及他們正在做什么,學習什么或者計劃學習什么。任何EAP課程的第一個階段,都是找出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確切原因,以及他們需要注意哪些語言和實踐。EAP教師或課程設計者的一個核心角色是找出學習者需要什么,他們在學術工作或課程中必須做什么,并幫助他們在可用的時間內做得更好。
對于ISEC項目的學生來說,實施EAP課程是為了滿足他們的學術需求。因此,首先是分析ISEC項目的學生有哪些方面的學術需求。第一,學習目標需求分析,它是從整體上分析某個特定的群體對于學術英語教學的需求,以課程設計者的視角考慮,從宏觀上對EAP教學進行分析;詳細分析ISEC項目的學生對于使用英語的目標需求有哪些,以及在這些情況下所需要掌握哪些相應的聽說讀寫的技能和跨文化方面的知識;第二,學習需求分析,從關注學生的角度出發,基于學習者對語言教學的態度、經驗和要求,分析它們對學習者語言學習的影響。充分了解ISEC項目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學生的學習愿望、對于學習環境和學習過程的要求;其次是對ISEC項目學生現有學習狀況的分析,這要求教師在選擇教材、設置課程和教學方法之前,關注學生目前的語言水平、學習障礙和差距。評估ISEC項目學生在現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專業詞匯、學術英語寫作、用英文做演講陳述、聽懂外籍教師的講座并做課堂筆記、閱讀原版材料等方面面臨的困難。
進行需求分析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這兩種方法都被認為是進行需求分析非常有用的工具(West, 1994)。它們可以幫助收集數據,并提供有效和可靠的信息來回答研究問題。研究的結果將為實施以需求分析為基礎的EAP課程設計提供一個有效的和可靠的支撐。
為了調查這一現狀,應選取ISEC項目中來自環境與資源、藝術、數學、物理、化學、法律和地理等各個不同專業的學生參與者填寫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問卷的第一部分包含了詢問參與者個人信息的項目;第二部分包括多項選擇題,其中針對ISEC學生對EAP課程現狀的態度,調查學生對EAP課程的具體需求和期望。為了更直接地深入了解學生的EAP課程設計,選擇從事EAP教學的教師作為訪談對象,提供他們的教學經驗,并選擇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他們對當前EAP課程的想法和需求。訪談的目的是在問卷調查結果的基礎上,采用訪談法對問卷調查所得的信息進行確認和補充。從被采訪者那里得到的信息將被記錄和轉錄。訪談清單將根據問卷數據制作,并對數據結果進行驗證和解釋。通過分析學生的需求, 教師會更具體地了解ISEC項目學生對于EAP課程的學術需求信息。
通過需求分析,對于ISEC項目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及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習環境和學習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分析ISEC項目學生的通用英語課程和EAP課程體系的現狀,獲知當前課程設計的優勢和缺點,以及目前的EAP課程與ISEC項目學生的實際需求有何差距。這些教學情境的分析為ISEC項目學生的EAP課程設計在教學目標、教學大綱、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等方面提供有益的信息。
因此,各個開展ISEC項目的高校,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專業和學生的整體水平,及其具體的學習需求進行EAP的課程設計,使教學內容與教學的目標、大綱相符。與此同時,可以借鑒國內已經開展EAP課程高校的經驗。目前,中英合作辦學的西交利物浦大學和寧波諾丁漢大學完全是按照英國的EAP課程標準進行小班教學,國內其它一些雙一流大學采用EGP+EAP的課程模式。
ISEC項目高校可以針對各個專業的學生開設符合他們水平和目標需求的英語必修課或選修課。在兩年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第一年主要開設EGP+EGAP課程,可以開設聽說課、寫作課及跨文化課程,以教授通用學術英語為主,夯實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功同時,能夠將一般學術英語的能力應用自如,讓學生逐漸適應向ESAP課程過渡,做好從通用英語向學術英語之間的銜接;第二年可以開設ESAP專業學術英語的課程,用全英授課,訓練學生在專業課程中運用專業詞匯和學術文體結構進行演示和陳述、學術閱讀、學術討論交流和學術寫作等能力。所有課程采用課堂教學和利用手機終端及電腦終端開設的EAP網絡課程相結合的模式,力求適合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課程,并激發他們學習的自主性。
根據ISEC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課堂教學模式,在形式上應依據各專業學生的水平和學習偏好采取多元化、混合式的教學,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運用任務型的教學策略。EAP的課程涉及到學生在學習和以后的工作中所要掌握的語言技能和學術能力,所以單一的教科書并是不適合他們的。目前,一部分ISEC項目的學生仍然僅使用通用英語的視聽說教材和綜合教材,有些院校則直接使用國外的EAP原版教材,兩者都不適合ISEC項目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教材的設計上也應多元化,在大一階段,使用國內主流大學英語教材和國外引進的一般學術英語教材;在大二階段,ISEC項目院校和其合作的國外院校應加強交流溝通,在教學資源方面可以共享;學校也可根據各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組織教師編寫所需要的教材,從而對教材的難易度和實用性都得以把控,使學生能夠學到更適合他們專業和未來工作的學術英語知識。
ISEC 項目學生的EAP課程設計要符合該項目的培養宗旨,不僅要訓練學生的學術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未來他們作為國際人才所具備的學術素養、思辨能力、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
通過需求分析研究,對ISEC項目學生的學術英語課程設計路徑有了清晰的認識。擬在下一步的課程建設中,借鑒國外EAP成熟的教學經驗,及走訪開展ISEC項目的全國各個高校,進行交流學習,把這些外來的經驗結合本學校的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應用于學術英語課程設計的實踐中,在課程體系化方面做出更多的嘗試。這將促進未來的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有助于探索我國EAP學術英語的發展,并為國家ISEC項目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