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利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與管理系
高速發展的大數據技術與各行業融合創新。會計作為經濟領域的重要組成,也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邁進,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出現了結構性轉變。但傳統的會計教學已無法滿足大數據環境下行業產業對會計人才的復合性需求。如何將大數據信息技術融入專業教學,提升會計專業信息化有效教學,這是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難點。本文以大數據環境為依托,針對當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的現狀,從高職院校加強大數據產教融合、教學管理者實施科學教育決策、教師優化創新教學等三個層面探析大數據環境下高職會計專業信息化有效教學的思路所在,以期為提升高職會計專業信息化有效教學效果提供借鑒。
2016年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頒布實施、2017 年財政部《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 100 號——戰略管理》出臺,上述舉措無不揭示在“云物大智”對新經濟深度滲透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知識型會計人員正面臨巨大的轉型挑戰。會計人員無論是思維模式,還是工作模式都已發生巨大變化。而傳統的教學已經無法滿足這一時代背景下的行業產業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的復合性需求。大數據環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出現了結構性轉變。同樣,它對高職會計專業信息化有效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
大數據環境下,為了提高學生信息化技術能力,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基本開設了會計信息化類課程。但目前高職會計信息化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效果急待提升。
“云物大智”時代,業財融合一體化、大數據戰略是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會計為服務經濟而生,也要順應這一新趨勢,傳統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架構已不適應新趨勢下對會計人員的培養要求。比如會計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中基本不涉及財務云、會計大數據等與“云物大智”時代緊密結合的進階課程。傳統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反映出會計教學中業務與財務不融合,重會計核算輕運營價值分析;教學過程重財務輕業務、重理論輕實踐。高職院校亟須重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為打造會計信息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服務。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選用的會計信息化類教材其名稱可謂五花八門,例如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電算化會計、會計信息化系統、會計軟件應用等。名稱不同,會計信息化的內涵不一致,進而導致所選定教材的質量和要求參差不齊,給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帶來消極影響。
信息化教學中,教師習慣手把手指導,從數據產生、數據加工、到末端數據的形成,通通被教師一講而過。這種嬰兒式灌輸方式直接無視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也不能考慮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學生缺乏加工整理知識的能力,學習的信息化體驗效果差,教與學之間矛盾日益突出。
針對現階段高職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的現狀,借鑒當下我國會計專業改革學者的一些新思維、新理念,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提升高職會計專業信息化有效教學:
高職院校應與政府、企業保持合作,搭建與產業前沿技術保持同步的行業大數據網絡體系,制定大數據戰略計劃,開展會計人才培養、課程開發、技術培訓等開放共享的大數據教育平臺,既提升會計專業信息化有效教學效果,更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面對高職院校紛繁的教學活動,教育管理者決策不能隨時根據學校師生具體情況作出相應調整。而借助大數據技術,教育管理者可以分析師生教學信息大數據,做出科學的教育信息化決策,以便合理配置教育教學資源,為師生開展信息化教學創設良好的技術環境。并能有效促進高職三教改革。
在大數據戰略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師應利用信息化學習資源,通過對原有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評價分析,以“信息技術科技賦能會計”為動力,重新架構基于“智能大數據”的高職會計學專業課程框架,創新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其次,高職會計專業教師需要不斷接受繼續教育,與時俱進盡快掌握最新的會計前沿理論與準則,還需要樹立符合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要求的教育理念,掌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綜合性會計人才的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并借助大數據技術創新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的有效學習體驗。因此,在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會計專業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規律,同時也能促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從而有效推動人才培養科技賦能。
會計要轉型,教育是關鍵。大數據環境為高職會計專業信息化有效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撐。從高職院校層面,到具體的教育管理者、教師,均要利用好大數據信息技術,認真履行各自的職責,層層落實,創新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優化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