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燕,宇 寰,章新瓊,趙 梅,王 潁,張 麗,董炳鳳
(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創客由英文單詞“Maker”翻譯而來,是指追求創新、享受創新的人,也是一種學習方式、生活態度和文化范式[1]。創客教育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的推進日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創客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培養創新意識、訓練創新思維和提高創新能力[2]。高校是落實與推進創客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創新創業活力得以激發和延續的主要依托。國家目前大力推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科研訓練項目,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抓手,同時也是本科生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訓練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實施效果也得到了廣泛驗證[3-6],在醫學類相關專業中的應用效果也得到了肯定[7-9]。但仍有相當一部分護生認為創新創業工作莫測高深,極需加大宣傳力度[10];也有部分護生參與了項目,但覺得受益不理想,也需加強引導[5];另外護理本科生對于創新創業活動的參與意識和能力也需進一步強化[9-10]。課題組嘗試運用創客教育理念來提升護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的積極性和創新效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選擇某高校部分2017級和全體2018級護生作為研究對象,共412名。其中男生65名(15.8%),女生347名(84.2%);年齡17~23歲,平均(19.36±1.37)歲;生源地為農村197名(47.8%),鄉鎮 112名(27.2%),城市 103名(25.0%);獨生子女89名(21.6%),非獨生子女323名(78.4%)。
1.2.1 創客教育理念的凝練與落實 課題組在查閱文獻、廣泛收集創新創業優秀案例、深入了解護生想法和征集護生意見等工作的基礎上,凝練了“創客與創客理念——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政策解讀及內涵分析”“優秀大學生創客作品分享”“優秀臨床護理工作者創客作品分享”三大主題。選派創新創業工作中的優秀指導教師和優秀護生,歷時一個半月,舉辦3次有組織、有系統的講座,就創新意識的萌芽與捕捉方法、創新思維的實質與打磨路徑、創新能力的魅力與提升舉措向護生做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1.2.2 評價內容(1)一般資料:包括學號、性別、年齡、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等基本信息。
(2)基本認識:調查護生對創客理念的關心和了解、對創新創業工作的理解和認知、對參與創新創業工作的初始意愿等。
(3)創新效能感:使用大學生創新效能感量表(CSES)進行測評。該量表由陽莉華[11]編制,包括4個維度21個條目:敏感性(6個條目)指對創造性信息接收與反應的靈敏程度,靈活性(6個條目)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問題的靈活程度,獨創性(5個條目)指產生與眾不同的想法的能力,流質性(4個條目)指在短時間內表達出不同觀點和設想的數量。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分表示“根本不能”,5分表示“完全可以”,得分范圍21~105分,分值越高說明被試創造力越強。總量表及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68~0.89,重測信度為0.73,提示具有良好的信度。
1.2.3 評價方法(1)基線調查。使用問卷星將上述問卷錄入系統并生成二維碼,利用班會課時間統一向護生交代調查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邀請護生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在線填寫,記錄學號以完成前后比較。
(2)系列講座結束后的一個月,再次通過問卷星平臺調查護生對上述指標的理解與選擇,同時了解其對創新創業項目的參與意愿、對分享活動的收獲和滿意程度。
(3)年度申報工作結束后,收集2015—2018級護生在2017—2019年期間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的立項數和累計參與人數。
1.2.4 統計方法 自問卷星平臺導出數據后,運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描述,計數資料和護生對學習效果評價的每個條目分級采用百分比表示,活動前后護生創新效能感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412名護生參與了系列講座,基線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412份,再次測量收集有效問卷394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100.0%、95.6%。
表1 講座舉辦前后護生創新效能感量表各維度得分和總分比較(±s,分)
表1 講座舉辦前后護生創新效能感量表各維度得分和總分比較(±s,分)
注:*表示P<0.01
t值項目 舉辦前(n=412)20.43±3.18 20.61±3.02 16.94±2.71 13.89±2.17 71.89±10.31敏感性靈活性獨創性流質性總分舉辦后(n=394)21.85±3.71 22.31±3.55 18.31±3.05 14.29±2.47 74.96±9.15 8.827*11.096*9.972*3.570*5.897*
共394名護生完成了評價,各條目及應答情況見表2。
表2 護生對系列講座效果的評價[n(%)]
縱向比較4個年級每年的立項數發現,每屆的立項高峰均出現在大二年級。如2016級護生大一有3個立項,大二有15個立項;2017級護生大一有4個立項,大二有18個立項。經過系列講座學習的2018級護生,大一立項數達到15個(見表3)。
表3 2015—2018級護生3年期間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立項情況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項目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抓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激發高校護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國家從2013年開始積極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立項與實施工作,從2015年開始著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成了項目的受益者,開啟了自主創新、自主創業的新篇章。高校在項目的全面動員、落實和推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推動創新創業工作的重要力量[12]。全面深入的動員工作是打贏這場攻堅戰的重要保障,因為只有本科生認識到了創新創業的重要性,了解了項目活動的組織形式、工作內容和關鍵環節,才能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研究中,課題組以創客及創客教育理念為出發點,通過典型案例分享,消除了護生對創新創業工作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激發了積極參與、認真投入的熱情,為后面項目的申報工作奠定了基礎。
護生在真正接觸創新創業工作之前,最直接的經驗來自他人的分享。他們在聆聽優秀指導教師分享如何與團隊成員共同前進和共同成長時,激發了自己想要參與其中、成為其中一員的熱情,在聆聽優秀學長對于自己課題實施經過的描述、對于自己收獲和思考的分析中形成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些積極效應促使他們愿意進一步了解并積極嘗試。本研究中,護生對于講座分享效果的一致肯定,自評創新效能感的有效提升,尤其是2018級護生超越往屆的獲批立項數,都是非常好的證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愿意分享的師生也在自己的整理、總結和分享過程中完成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和升華。
根據班杜拉的理論,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身是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已有研究表明,護理本科生的創新能力與一般自我效能感顯著相關[13]。創新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完成某項與創新有關的任務或行為的知覺或對達到創新行為目標的信念[14]。本研究中,護生基線創新效能感處于中等水平,和陽莉華[15]的研究結果一致,部分指標和季麗麗等[16]對護理碩士研究生的調查結果也類似。但經過系列講座之后,護生創新效能感有了明顯提升,與基線水平和上述兩項研究結果相比,所有維度得分有了顯著提高。創新效能感的提升可能是激發護生創新熱情、愿意進一步申請課題并獲得成功的主要動力之一。
課題組本次以創客教育理念為指導的系列分享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效提升了護生創新效能感,護生反饋較好,并在隨后的項目申報中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因此,此項工作可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繼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