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納,被譽為“批評界的拿破侖”,是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其著作《藝術哲學》提出的“種族、環境、時代”的三要素,為當時以及后世的學者在研究藝術作品時提供了極大的指導意義。雖然局限于作者自身與年代,該理論有一定的機械性和歐洲中心論調,且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經濟對藝術的影響,帶有藝術家個人傾向,但三要素的實用性與概括性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證明。本研究意在靈活地使用三要素理論,略論石濤“一畫論”的形成與發展,并力圖以東方美學藝術實例驗證丹納三要素理論的合理性,并嘗試彌補該理論的一些缺漏。
關鍵詞:一畫論;種族;環境;時代
伊波利特·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簡稱丹納,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與批評家。其一生的著作極多,涉獵內容十分廣泛①,其中最出名的當屬美學著作《藝術哲學》一書,該書為收集、整理作者在巴黎美術學校授課的講稿匯編。其中,大量的素材來自其1857—1871年間于英、比、德、荷、意等諸國游學訪問期間的所見所聞。
丹納在其書中反復提及一套理論,就是“種族、環境、時代”的藝術三要素。并以此為依據,闡述古希臘、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尼德蘭地區各自的藝術特征。這個理論早在18世紀就被孟德斯鳩提出,但在丹納這里才發展成為一種嚴謹、完整的學說,并且丹納用大量的歷史事實予以佐證,集中于《藝術哲學》一書。
縱觀丹納的“藝術三要素”,究其本質,是從宏觀歷史背景出發,試圖去發掘文化藝術發展的共同的、普遍的規律。在種族、時代和環境三個因素中,種族因素決定了研究對象的本質,即使歲月更迭,也不會輕易改變;環境賦予了研究對象以動力;時代限制了研究對象的發展道路。這三股力量相互作用,影響和制約著內在精神文化,外化于繪畫、音樂、文學等的發展方向。作為明末清初的繪畫家和藝術理論家,石濤本人復雜的經歷與多變的思想,也可套用丹納的“藝術三要素”理論,以此來驗證丹氏理論的普適性,修正其歐洲中心論的負面影響。
一、石濤的“一畫”論
作為活動于明末清初之際的在野逸士,明季遺民,石濤擁有多重身份。在他的眾多頭銜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清初四僧”之一。但也不能因此忽略石濤復雜的人生經歷,尤其是從剃發為僧到入道,再到還俗的一波三折。這些人生經歷,極大地影響了石濤的美學思想體系。
美學家葉朗在他的著作《中國美學史大綱》中談到清代的美學時,最推崇的就是石濤。他在清代美學專題的開篇就介紹道:“在清代繪畫美學著作中,最重要的是石濤的《畫語錄》。石濤把宇宙觀和繪畫理論、繪畫技法聯系起來,建立了一個繪畫美學體系?!盵1]先不討論此語是否有拔高之嫌,但憑這段話可以了解,石濤的美學理論成就集中于他的《畫語錄》一書,對這本書,葉老如此評價:“《畫語錄》的理論性和系統性都比較強……這是郭熙的《林泉高致》之后最有價值的一部繪畫美學著作。”[1]
《畫語錄》別稱不少,除了耳熟能詳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以外,還有一種刻本名為《畫譜》。全書一共有18個章節,5000多字,先講原理,次述運腕,最終引出理論主張,構成完整的山水畫理論體系。其中,貫穿全文的就是開篇所言:“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盵2]“一畫”貫穿整本書的體系始終,并把這一理論方法提到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高度,當然,其心境與彼時的王右軍已是截然不同。以仰觀宇宙之大為義的宗教或思想學派為道家?!暗兰乙蛞浴馈⒄f而得名。道是宇宙世界的本源和本體。道產生萬物,居于萬物之內推動宇宙世界的發展變化,具有無限的生命力?!盵3]
但與此同時,“一畫”也有著更深層的涵義,其關鍵在“一”上,在《畫語錄》的第一章中就已點明,并穿插于全文脈絡。這個“一”,在道家思想之外,也涉及儒家學說,比如《論語》中著名的表述孔子一生堅守信念的“一以貫之”。又如書中有“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2]。此句講述一畫論秘訣時,又用佛學詞匯“法”。有儒有釋有道,堪稱一種另類的“三教合一”。
二、種族、環境因素對“一畫論”的影響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提及的種族,其大致概念是某個民族自身獨有的特點,即民族性,無論時代如何演變,一個民族的根本特質都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所謂民族特質,就是天生和遺傳帶來的傾向,當人來到這個世界,在人體生長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經歷等一系列內外影響(即丹納所謂的氣質),然后形成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在同一個民族之中有相似之處,因此與其他族群相區別?!暗乩憝h境和自然氣候對種族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丹納認為,自然環境是形成民族特色的基礎,也體現在民族精神文化中。丹納的環境概念不僅指地理區域和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還指社會習俗和文化思想等社會條件?!盵4]
石濤俗名朱若極,是明太祖侄孫即初代靖江王朱守謙的后裔。朱守謙因不得人心被廢,不久病卒,朱元璋憐其后人,乃封其子朱贊儀襲王位。石濤是贊儀十世孫,為九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
若論出身,石濤的身世遠非同時代的吳地“四王”所能比,但其出生于1642年(學界主流看法),正值明王朝大廈將傾之際,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此時石濤剛剛兩歲,故對風雨飄搖的明王朝也沒有那么依戀。爾后其父親與家人也死于南明政治斗爭,幸得家丁救助逃亡,僅以身免。自身命途復雜多舛,也為他日后美學思想中包羅萬象、兼容并蓄的“一畫論”埋下了伏筆。
作為土生土長的漢族士人,石濤與起于建州的后金政權有著天然的種族矛盾,但是復雜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也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內心。在剃發為僧后,康熙兩次南巡,石濤在長干寺接駕,康熙對他的賞識使石濤最終掃除了“反清還是歸順”的顧慮,北上尋找“以畫入仕”的機會,這些情節都體現了丹納理論中的民族性。
身世經歷與時代環境使石濤始終背負著多重心理矛盾。首先是對故國的些許懷念與復雜的政治斗爭之間的矛盾;其次是對功名的渴望與內心文人傲骨之間的矛盾;最后是遁入空門和不甘寂寞之間的矛盾。這三點也無形中蘊含著儒、釋、道的矛盾,共同塑造了石濤復雜多變的個人思想。

三、時代因素對于海派繪畫發生發展的影響
丹納三要素理論中的時代并非單純的指時間或歷史朝代,詳細思索《藝術哲學》中丹納的時代理論,其應是一種包含著精神文化、社會體制與政治思想等眾多“子集”在內的一種更大的時代“集合”,它為藝術文化的生長壯大提供了土壤。
石濤生長在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地方勢力與農民軍混戰不休的時代。江南地區的南明王朝卻偏安一隅,內斗不斷,石濤父親朱亨嘉自稱監國,旋被殺害,故石濤對南明也不再心存幻想。為了躲避禍亂,石濤“即薙染為比丘,名元濟,字石濤,號苦瓜和尚,又自號曰瞎尊者”[2]。石濤也曾經于1687年前后參加過在揚州、南京等地舉辦的明朝遺老秘園集會,但遺老遺少們或自怨自艾,或牢騷滿腹,石濤并未從他們身上找到太多的共鳴,竟也被認作性情怪誕之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石濤對清朝統治者的敵意并不是十分明顯??v觀歷史,朝代更迭之際,前朝遺老大抵分為三派:第一派為不愿投降者,這一類很好理解,他們對故國依依不舍,且十分敵視新政權,誓死抗爭。比如金陵畫派的龔賢曾參加過復社運動。第二派是順從者。比如人所熟知的“清初四王”。他們在明末就是大名鼎鼎的士人,在清軍入關以后馬上歸順,選擇與其合作,并在新王朝中繼續享受之前的待遇,拉攏許多中間派的世族大家,從而獲得了正統的禮遇。第三派則是逆來順受者。當時廣大的漢族士人均是如此。不喜清朝,卻也對舊朝的滅亡無可奈何,或唯唯諾諾、或消極避世地接受了清朝的統治。歷史上十分有名的錢謙益就是其中之一,他與柳如是對清廷態度的反差所表現出來的軟弱,一直以來都受仁人志士的批駁,也不得清朝信任。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保全百姓性命,避免類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悲劇,順治三年告老返鄉后,錢謙益也多次資助并參與反清斗爭。
至于石濤,他自身的矛盾性使其不能被輕易歸類,作為前朝遺族,他似乎對明朝滅亡的必然命運深信不疑,因而未發現其有參與或資助反清斗爭的記錄。剃發為僧、隱于禪寺,或可理解為逆來順受,但石濤并非真正醉心于佛學,他只是一個托庇釋教的“假和尚”。這一點在其與“八大山人”朱耷的書信中得以體現,他在信中說:“濟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闊小幅,平坡上老屋數椽,古木樗散數株,閣中一老叟,空諸所有,即大滌子大滌堂也,此事少不得者。余紙求法書數行列于上,真濟寶物也,向所承寄太大,屋小放不下,款求書大滌子大滌草堂,莫書和尚,濟有冠有發之人,向上一齊滌,只不能還身至西江,一睹先生顏色,為恨!老病在身,如何如何!雪翁老先生,濟頓首?!盵5]
朱耷生于1626年,長石濤18歲,也是明代遺族,故信中石濤語氣恭敬,以僧人法號自稱,但其中“濟有冠有發之人”句則明顯反映了石濤不得不剃發為僧、皈依佛門的無奈,這也為日后其改信道教再還俗埋下了伏筆。有趣的是,朱耷在晚年也改信了道教。這或許可以證明,佛法精深,也難以平息兩人內心的苦悶與矛盾。
“清初四僧”各有繪畫特色,其中的石濤更是大聲喊出了振聾發聵的“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②。這一理念在當時的清朝正統畫壇并沒有掀起太大的波浪,但使石濤獨領風騷于千古,同時代的其他藝術作品依然屬于明朝末年松江派提出的“南北宗論”中的南宗文人畫,無人能出石濤之右。


文人的內心永遠有著入世的渴望,清政府為了拉攏漢族精英階層,并未完全強迫漢族士人放棄傳承千年的文化思想。清圣祖康熙皇帝祭拜孔廟與明陵之行,感動了一大批若即若離的中間派。再加上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先后兩次南巡,長干寺接駕時,康熙皇帝給石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堅定了石濤北上出仕的決心。
然而,此時的北方畫壇已經被“四王”牢牢占據,作為后來者的石濤想融入畫家群體并非易事。康熙對石濤猶如唐玄宗對李太白一樣,只是將其當成一名有些才華的藝術家,而非鎮撫一方的官吏。在京三年,石濤除了和王石谷、王原祁共同繪制了幾幅畫以外,并未成功打入剛興起就已固化的中央畫壇。中州出版社出版的《苦瓜和尚畫語錄注解》的前言中說:“其后,不知在何種場合,王原祁曾有幾句話表揚石濤∶‘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予與石谷皆有所未逮?!盵6]。這話看上去十分客氣,以至于有些恭維,但文人之間常常虛與委蛇,所以,重點應該放在后半句的“大江以南”與“有所未逮”上?!坝兴创被米猿烧Z“力有未逮”,字面意思就是贊嘆對方能力,表示本人不及。但王氏字面上的化用則不免流露恭維之下的敷衍,只能說給足了南北兩派面子。再者,若是旁人描述石濤是大江以南第一畫家,或許是真心實意,但身為北地正統的王原祁能出此言,顯然是把石濤排除出中央畫壇,斥為不入流之輩了,與前文的“有所未逮”也有了這種意義上的呼應。
四、結語
石濤到底還是回到了長江以南的揚州,在這座當時極度發達的商業中心城市里,建大滌堂,以賣畫課徒為生,開始使用晚年的稱號“大滌子”。這也形象地表達出當時絕大多數在野畫家的內心。但石濤自身的經歷,正是遺民畫家與僵化的正統畫壇的一次碰撞,反映出儒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與浪漫主義精神。
與此同時,“一畫論”的提出可謂畫壇一大創舉,是中國繪畫藝術史上第一次有人把理論延伸到宇宙的范圍之中,將繪畫理論比作太古與太樸的具象顯現,逐層深入,詳細分析了繪畫藝術的起源。道家逍遙致遠的思想在整個“一畫論”宏偉框架的構建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但石濤更進一步地克服了道家消極無為的思想,這也是其身上多重矛盾相互作用、相互統一的結果,也有效驗證了丹納三要素的普適性與實用性,即時代限制、引導著藝術的發展。石濤“一畫論”美學思想的必然性,即士人歷代傳承的風骨,或許表現形式有別,但其內在的核心思想絕不會輕易改變;變化的大環境也為藝術思想的產生與變化提供了土壤。石濤“一畫論”的產生與發展,正如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指出的一樣,是三要素之間相互作用、聯系與制約的必然結果。

作者簡介
嵇徐,1998年生,男,漢族,江蘇蘇州人,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史論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美術史。
注釋
①(法)伊波利特·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②(清)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4頁。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29-530.
[2](清)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3,73,95.
[3]左劍峰,潘一.道禪之異與石濤“一畫”說[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2):80.
[4]孫珍.淺析丹納的“三元素”說[J].安徽文學,2011(4):133-134.
[5]月雅書畫.石濤與八大的畫事之往[EB/OL].(2018-10-27)[2021-12-15].https://www.sohu. com/a/271706570_165237.
[6]王水鑫.畫僧石濤[J].人民周刊,2020(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