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亞 張鍇 李文婧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堅持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中心環節。在此基礎上,“課程思政”的提出,能夠確保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協同效應,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英語課程是高職院校的一門重點語言文化學科,在課程當中會涉及大量的思想文化學習,課程思政可以很容易找到切入點。讓課程思政理論深入到高校英語課程改革當中,對高職英語的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高職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高職英語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接觸到大量的西方文化題材的文章,就會受到其所蘊含的西方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中西方文化之間有著顯著的差異,如果沒有恰當的引導,很容易造成學生們文化自信的缺失。特別是學生們通過其他途徑接觸到含有西方負面思想內容的英語文章時,如果沒有恰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幫助,很可能無法抵御不良思想的沖擊。只有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英語課程中來,增強學生的分辨能力,才能有助于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英語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培養的是高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就是,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偏差,主動學習的動力不足。考慮到高職學生的特點,高職院校的英語教材普遍比較簡單,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加強調學生使用語言的技能,更深層次的內容很少涉及,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意識的引導,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職英語課程內容達不到課程思政的教學要求[1]。
當前的高職英語課程,更加注重的是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對西方的文化習慣和價值觀念的介紹較多,課程中很少有中國文化的介紹,傳遞的大多都是西方的文化和價值意識形態,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缺失,嚴重影響了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課程中的推進。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學生在學好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樹立文化自信,在高職英語課程中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升高職學生的思想素養。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英語課程改革,首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當前大部分的高職英語老師并沒有課程思政的理念意識,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還是保持傳統的教學習慣,注重語法知識的傳授,注重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很少會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教學當中來。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專門的老師進行,在英語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并沒有實際意義,甚至有畫蛇添足之嫌。他們也不會主動去學習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識和運用技巧,在真正需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也會由于能力上的不足而無法開展[2]。
要實現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手段可以多樣,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包括課堂討論式的方法,就是在進行某一主題的內容教學過程中,進行相關的主題討論,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培養高職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還包括案例式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當中引入社會熱點案例,并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無論是哪有方法,都要切實把握學生的興趣點,特別是作為互聯網環境下長大的新一代高職學生來說,引入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更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的教材選擇應該更有針對性,選擇那些內容涉及更多的思想培養和文化培養的教材,有利于高職英語老師根據教材內容找到與思政教育的緊密聯系點,并據此確定教學主題,在英語語言學習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念的引導,從而構建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在必要時可以打破現有教材的順序,以思政教育為主線,重新進行教學內容的編排,體現高職英語教學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步。
英語課程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最為突出的課程,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要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導入,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并引入到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來。通過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分析,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高職英語老師是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英語課程改革的直接執行者,要確保課程思政理念在高職院校的全面推行,必須要培養和提高高職英語老師的思政育人教學理念。高職院校要注重對高職英語老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能力的培養,組織高職英語老師參加課程思政專門培訓,打造具有課程思政能力的專業教師隊伍。高職英語老師也要主動深入了解學習課程思政,更新原有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課程思政理念的滲透,實現英語教學和思政工作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