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學生現今的生活狀態及未來發展的教育。在學校, 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 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和師長。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 班主任有必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級的日常管理中。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滲透;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 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特別是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我們要正確認識“心理健康”。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曾給健康下過一個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指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健全與最佳狀態。
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學校教育中不應該只是一味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教育, 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真正落到實處。班主任作為學校最基層、最重要的教育工作者, 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如何呢?有關專家學者們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大學生約為25%,這些枯燥的數字反映出我國教育工作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欠佳。近幾年,國內有關中學生心理衛生方面的許多調查都表明,在中學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
一、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1、抑郁心理。這是中學生常見的一種心理失常癥,是中學生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食欲不振、失眠、胸悶、頭昏等癥狀,甚至會有自殺傾向。因此,抑郁心理必須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高度重視。
2、焦慮心理。這是一種以擔心、緊張或憂慮為特點的復雜而延續的情緒狀態。但焦慮程度過于嚴重時,就會產生焦慮異常心理,會引起對學習的抑制,對學生的身心、學習和生活危害較大。
3、逆反心理。常見到學生頂撞、批評或挖苦老師、家長,表現為學生的自尊需求。它會導致學生出現對人或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異常性格,使其信念動搖、理想泯滅、學習被動、精神不振,逆反心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化。
4、行為障礙,或稱不良行為。中學生中常見的不良行為有:多動癥,攻擊行為,破壞行為,懶散,對抗行為等。
5、人格偏離。中學生中常見的人格偏離有:(1)自我意識偏差,中學生獨立意識增強,但自我認識和評價不全面、不準確,因而抑郁、閉鎖。(2)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只考慮自己,較少考慮他人的需要。(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
二、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班主任工作中
學生學習、活動和交往的主要場所是班級, 學生在校接觸最多的是班主任, 對學生思想、心理影響最大的一般也是班主任。班主任要結合班級的日常活動, 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班集體, 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班級活動中。
(一) 充分發揮教室文化氛圍的作用
班級環境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道德情操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班級環境氛圍的營造和一些活動的開展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場所, 也是學生情感交流的心靈家園, 營造一個干凈、高雅、溫馨、美觀的教室環境, 是班主任必須關注的問題。教室環境整潔優美、寬松舒適、溫馨勵志, 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宜學習和陶冶情操的良好場所, 也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發展。因此, 班主任要組織學生精心布置教室的環境, 以教室文化為載體, 使教室環境產生獨特的育人功效。
1.黑板報、墻裙、樓道育人氛圍的創設。黑板報、四周墻裙都是展現班級文化的重要陣地, 不僅能夠展現學生的才藝, 也能夠使學生的情緒得到調節, 情感得到抒發, 心靈得到溝通, 達到育人的目的。其主題可以是多樣的, 內容豐富、形式精美的主題, 可以讓人賞心悅目, 自然而然內化于心。
2.標語的激勵性和警示性。標語具有精神支柱的作用, 能讓學生時刻激勵自己, 提醒自己, 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3.班級物品、花草的熏陶。班級桌椅的有序擺放、衛生工具的歸位、學生用品的擺放、花草的點綴都能夠給人以良好的心理感受, 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能夠健全學生的心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班級環境, 讓每個學生在集體中都體驗到溫暖和關愛, 讓每個學生都有一種“我為班級感到自豪”的心理體驗。
(二) 以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集體輔導
隨著學校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 班會成為班主任教育學生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學校有意識地安排班級開展主題班會課, 班主任也有意識地組織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 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在活動中讓不同才能的學生都可以表現自己, 以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一個班級的學生, 年齡相近, 生活閱歷相近, 在一些事情上有著共識, 班主任可以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進行集體輔導, 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并進行探討, 也樂于交流和接受。在共同探究問題時所形成的良好氛圍, 有利于教師摸清學生的心理狀況, 通過恰當的引導和有意識的開導, 解開學生心里的“疙瘩”, 使學生通過思考改變自己的一些不太正確的想法和觀念, 促進學生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
(三) 個別輔導, 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 個性很強, 不樂于與人溝通, 缺少傾訴的對象。再加上進入中學后學習節奏快, 壓力大, 有些學生心理出現失衡、失調或者心理閉塞等問題。班主任應該多和學生交流, 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準確把握學生所存在的心理障礙后, 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進行干預和疏導, 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班主任要有耐心、愛心。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行動等方面的進步, 把握時機, 真心誠意地給予表揚。其實學生最希望得到教師, 尤其是班主任的肯定。
班主任要能夠用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和學生溝通交流時, 班主任要能夠用心傾聽學生的每一句話。班主任只有在與學生溝通時認真傾聽學生的話, 才能感受到學生的內心情感, 深入地了解學生, 幫助學生, 使學生脆弱的心理堅強起來,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吳潔監.讓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活動中扎根[J].新課程 (小學版) , 2012 (6) :130.
[2]郝麗.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