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歷史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對鄉村振興具有突出的文化導向作用。如何在鄉村振興中有效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并讓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們面臨的一個現實課題。本文主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進行了闡述,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從多個方面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路徑,以期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歸屬精神文化范疇,還是數千年來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形式,更是技藝與經驗的內涵挖掘,處于文化體系的重要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歷史內容、文化內容、科學內容、審美內容、精神內容以及經濟內容。立足于用活態的視角感知某個歷史階段的生產力變化、人員關系和民族風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鄉村振興的腳步,這樣才能將鄉村振興和人民大眾的生活緊密融合在一起。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一)能轉為精神動力
不同地區有著獨屬于地方的不同特色、文明和傳統。該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植根于該區域的土地之上,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生活與勞作過程中創造的集體財富,也是聯系居民鄉土情懷的文化紐帶。鄉村民謠或是風俗習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都流露出勞動人民協同合作、互利共助、尊重各項勞動成果以及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同時也肯定了個人交往原則、行為處事原則和不同地區的集體陳訴原則,能轉為精神動力。鄉村經濟振興戰略目標的實施對象是區域內的人口,是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而該區域的人們對于文化的認可是調動區域人口積極性的主要動能,如果無法對區域文化底蘊進行認可,鄉村經濟振興也就無從談起。
(二)能轉為產業資源
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是要實現產業振興。農村經濟轉型要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基礎上,保證各產業間的有效結合。根據這一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憑借其覆蓋領域廣、歷史價值高、文化底蘊深厚等特點,為農村產業的有效結合奠定了豐厚基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為產業資源并進行合理的運用,不僅能為農村產業提供高效可持續的發展動力,還推動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集群的出現,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選項。
(三)能轉為文化資源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將有效引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回到村民的視線中,并將其積極應用到農村的各項文化娛樂活動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發揚并創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進而轉為文化資源,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區域內的公信力和認可性。
(四)助力特色小鎮建設
針對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的鄉村小鎮,可以對其資源優勢進行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實踐中,可對獨具特色的小鎮進行規劃和優化,將生產、生活、生態有效結合起來,打造一個集莊園、旅游與風情鄉鎮于一體的空間形式,因時因地的發展農村經濟,建設集休閑、娛樂和旅游于一體的特色小鎮。
三、鄉村振興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現路徑
(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
鄉村振興中,全力搶救、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與傳承的一條重要途徑,為此,要搞好鄉村振興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首先必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工作。例如,云南普洱市寧洱縣是一個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寧洱縣文化館組成由文物專干魯念東、音樂老師汪鳴崗、美術老師陳啟富、舞蹈老師周明初等4位同志參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收集小組,對該縣的音樂、舞蹈、美食、民間故事、古遺址、蘆笙制作、民間祭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全面普查并進行詳細登記、建檔,使寧洱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二)利用互聯網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在鄉村振興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要注意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傳承和保護。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中,利用互聯網能夠有效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到大眾日常的生活中。例如,利用互聯網技術下發展起來的新媒體,以短視頻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傳遞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各種第三方平臺開設屬于自己的非物質文化產品的店鋪,確保在對非物質文化進行有效傳承的同時,還能幫助自己解決生活中需要面對的經濟問題。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能夠全面系統地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利用文字、錄音以及攝像的方式,通過先進的二維和三維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進行相應的實景記錄,可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完整的儲存。
(三)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障機制
鄉村振興中,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必須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障機制,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鄉村振興的變化下得到有效的保護。首先,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級遞進式的分類和申報保障機制,確保各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從而將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下去。其次,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建立保障機制,確保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保障傳承人的經濟水平能夠得以穩定,不會因為經濟壓力而放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最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建立完善的文化傳承認定機制,確保文化傳承人能夠真正的享受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所帶來的優惠政策。非物質文化通常來自于民間,為了能夠將非物質文化全面的保留下來,不僅依靠各個地方政府的引導,還要社會的廣泛參與,利用社會力量不斷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的傳承下去。在經費方面,可通過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的形式,確保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能夠有足夠的資金,從而使其能夠有效地傳承下來,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四、結語
當下,鄉村振興的號角正在祖國大地吹響,在鄉村振興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傳承,對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作用不可低估。為此,我們應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切實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創設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障機制等方法,充分調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潛能,使鄉村振興的活力與生命力不斷綻放,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羽翼。
參考文獻:
[1]吳垠.鄉村振興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價值分析[j].參花(下),2021(11).
[2]李月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1(03).
[3]唐秀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分析[j].藝術品鑒, 2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