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敏 王春學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同時人們的生活理念、方式和追求也隨之不斷變化,特別是新時期對生態自然環境的要求顯著提升,越來越追求自然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可見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從意義、原則和方式三方面就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概況進行簡單闡述,隨之分別從城鄉綠地網絡布局、構建城鄉生態源地和明確生態效益目標三方面入手,針對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進行簡單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景觀;城鄉規劃;應用研究
城鄉規劃最終目的在于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滿足當代居民的生活需求,而生態景觀的構建不僅具有地域特點和觀賞性,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有效應用生態景觀不僅能夠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滿足人們需要,而且對調節城鄉結構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概況簡述
(一)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意義
當今社會推崇綠色環保生態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我國城鄉規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生態景觀已然成為當下綠色城市的重要工程之一。城鄉建設不是一味追趕城市潮流,通過生態景觀的融入能夠保持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比如結合地方特點合理調控城鄉視覺容量擴大城市綠化范圍進一步打造綠色空間體系、貼近自然生活提升居民生活空氣質量和幸福指數、生態建設城鄉一體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等都是現代化城市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應用生態景觀對于推動城鄉融合和共同發展有極高的價值和作用。
(二)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原則
在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設計生態景觀首先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我們構建生態景觀就是站在居民的角度想居民所想為他們創造更好更貼近自然的生活環境,因此以人為本不能只體現在喊口號上,需要實實在在落實到行動當中,比如綠色植被、景觀功能等的細節設計和施工都要充分考慮居民的需求,比如減少給人們帶來的不便、不能對周圍整體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等。其次是觀賞與舒適原則,新時代城市居民看慣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因此生態景觀的融入不僅有效改善了人類面臨的嚴峻環境問題,同時也是調整城市結構的重要途徑。另外多樣性和協調原則主要是指城鄉格局規劃的多樣化規劃效果,不僅要體現生態景觀的獨特價值,還要做到與周邊環境的完美融合從而達到自然過渡協調發展的效果。
(三)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方式
在生態景觀構建過程中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充分考慮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進一步解決現存的環境問題,其中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生態修復的前景以及提供新城市防災避難思路等都是根據不同城市特點構建生態景觀的方式。比如通過新興的虛擬現實技術在設計階段就能有效呈現效果,大大降低建設成本,或者通過培養物種多樣性來改善熱島效應、全球變暖、水土流失嚴重等不良現象,比如喬木種類、開闊草坪、鳥類生存等都是建設生態景觀的重要途徑。另外生態景觀的構建過程中通過植物的遮蔽能夠有效起到延緩火災的作用,因此在城鄉規劃過程中要充分重視生態景觀的設計工作,發揮其積極作用,更好地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二、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具體應用探析
(一)城鄉綠地網絡布局,形成良好生物氣場
在城鄉規劃生態景觀的構架中形成統一的網絡布局和結構非常重要,其中主要包括管道功能和屏障功能兩種網絡布局,通過合理連接形成完整的網絡結構,一方面能夠有效銜接農業、森林體系,同時也能夠與周圍的生態群落和鄉村農業形成良好的生物氣場,進而達到城鄉融合的效果。比如山地河谷型城市整體呈現藍綠空間生態特征,在老城區和綜合城市發展過程中藍綠空間無論對于生態系統健康還是生態品質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吉林市市區利用松花江沿江景觀帶與周邊山體結合,通過系統性結構的規劃管控有效提升了城市空間的整體環境品質。再比如淺丘型城市中心城區水系規劃通過三位一體技術框架體系的建立實現了源頭保護、過程維護和系統利用,使三地城市排水性水系真正納入城市的發展之中,維護了山水林湖城共生的體系。
(二)構建城鄉生態源地,平衡人類自然關系
生態源地是城鄉規劃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各種各樣相對舒展的幾何形態,能夠對城鄉周圍綠地和水面起到很大的調節作用。通常情況下生態源地在用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較為分散的布局方式以最大化發揮生態作用。以吉林市為例,整體格局根據城市空間形態置于松花江與周邊朱雀山、龍潭山、小白山和玄天嶺四座山體的山水環境包圍之中,從古代開始人們就意識到生態觀念的重要性促使城市近山水發展,形成了山水包容的網絡布局,這就是所謂的“山水城市”。在生活空間中對山水生態資源加以利用好好保護,打造生態源地,能夠為人們提供高品質的居住環境進一步平衡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三)明確生態效益目標,以人為本貼近生活
在城鄉規劃過程中生態效益目標是構建生態景觀的重要元素,比如環境系統質量、生態系統物種、森林覆蓋率、物種豐富度、生態保護修復協調推進機制、水質監測斷面達標率等都是構建生態景觀需要達到的生態效益目標,既要以人為本又要貼近生活保持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比如吉林市南部新城單元將小白山滿族文化公園、康體公園及濱江帶狀公園相連接,形成“軸、帶”空間,以“親水、透綠、顯山”為目標,充分利用自然要素突出生態性和場所性,不僅提高了區域的生動力和影響力,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周邊區域發展。
三、總結
總之,隨著人與自然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生態景觀的構建也越來越重要,因此在城鄉規劃過程中兼顧生態與現代文明充分發揮生態景觀的作用,不僅是構建美好未來城市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平衡人類與自然關系目標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莫容欽.生態景觀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工程與建設,2021,35(01):17-18.
[2]秦玖發.城鄉規劃設計中鄉村景觀的體現[J].建材與裝飾,2019(24):64-65.
[3]劉子元. 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區域生態景觀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5.
姓名:姜思敏;性別:女,籍貫:吉林省舒蘭市,名族:漢族,出生日期:1972.07.22,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副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