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璇
摘要:《典籍里的中國》為代表的兼備娛樂與價值的的文化類綜藝。它以獨特的古今對話形式以及深刻感人的內容呈現對傳統文化的最高敬意以及中國精神文化內涵。將此類優秀的文化綜藝節目創新的表現形式展現給觀眾,讓新一代的年輕人了解過去的中國人的平凡及偉大,了解文化傳播的意義價值。
關鍵詞:《典籍里的中國》;文化傳播;創新
新時代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出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代表的兼備娛樂與價值的的文化類綜藝。它以獨特的古今對話形式以及深刻感人的內容呈現對傳統文化的最高敬意以及中國精神文化內涵。將此類優秀的文化綜藝節目創新的表現形式展現給觀眾,讓新一代的年輕人了解過去的中國人的平凡及偉大,了解文化傳播的意義價值。
一、《典籍里的中國》文化傳播的形式
1,古今對話的新形式
古今對話的形式是《典籍里的中國》最具特色的亮點,跨越了時空的鴻溝通過戲劇表演,以古代圣賢和現代人面對面展開的激動人心的對話推進開來。由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引出典籍的由來和人物關聯,創新式的點燃了人們對于圣賢的崇敬和重溫歷史的熱情。
2,話劇故事引出
當傳統的圖文信息傳播不足以表現出意義深刻的故事或者哲理含義時,話劇情景再現能在信息傳播上,讓處于新媒體時代的人更愿意了解故事,故事也會由于是短劇形式更易理解。《典籍里的中國》把歷史中真實人物生動再現,先以撒貝寧引領觀眾了解古籍,穿越時空對話圣賢,再借由演員們去表演和解讀情節,在故事表演中,未來人的角色會告訴古代圣賢,他們的夙愿實現了,感恩圣賢們當年的努力和堅持。
而每到演員緩緩走到鏡子前,鏡中映射出演員扮演的古代圣賢的樣子,感覺現代人與千年前的圣賢對視了,無論是演員自己還是觀眾都會熱淚盈眶的對古人的崇敬之情變得更加無與倫比,鏡頭再穿越歷史長河,講出圣賢的精神和故事,人們的思緒也穿越回古代,情景瞬間縈繞熒屏,憶起當年也自豪于見證了當今盛世如圣賢所愿。
3,科技沉浸體驗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無時無刻的在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現場各種聯動的舞臺之間不同的場景和故事,結合大量真實的道具和高清電子屏幕,使現場的觀眾360度全方位觀看表演體驗,同樣也使屏幕前的觀眾深入感受戲劇故事增加代入感。
《典籍里的中國》設立了多個舞臺來呈現“現實空間”與“歷史空間”,呈現出舞臺時空交錯的多維度視聽情景,節目巧妙融合各種現代媒介。利用VR、AR虛擬現實技術,利用實景投屏等技術放置到舞臺呈現上,同時配合舞臺背景和精細道具,通過新媒體技術強化文化節目的表現手法,以舞臺劇,話劇,音樂伴奏,朗誦等形式讓觀眾穿越古今的時空,獲取沉浸式的交互舞臺感受。將舞臺情景聯動達到穿越時空的舞臺效果。
二、《典籍里的中國》創新分析
把恢宏的文化典籍展現在一寸的舞臺上,又依靠舞臺的設計和演員的生動表演,把歷史和現實兩個不同的維度進行有效的聯動,重現了中華文化典籍的深刻精神內涵,這是《典籍里的中國》不同于其他節目之處,也是《典籍里的中國》創新式表達。
1,受眾心理的創新思維
娛樂節目會吸引青年人去觀賞,《典籍里的中國》讓青年受眾被中國傳統文化所熏陶,這種傳播也是傳統文化經典傳播的創新目的。節目熱門也來自于對青年群體受眾的新媒體思維的考慮,當不容易被圖文和教條式的內容所吸引時,話劇情節化更能讓受眾接受。在以往的傳統文化節目中,書籍的晦澀難懂成了受眾失去興趣的最大原因。而在《典籍里的中國》更加注重幫助觀眾理解書籍中那些晦澀難懂的語句,用幽默的方式來呈現文化典籍,這使得《典籍里的中國》更能俘獲節目受眾的心對文化傳播也有了更深遠的影響。
2,典籍可視化創新
《典籍里的中國》以故事形式直觀明了的去講述文化典籍,現實空間和歷史空間將典籍里的文字轉化為可以看得到的空間符號,把文字語境轉化成話劇語境,經過多重語境之間的轉變后戲劇化舞臺演繹,將原先的文字空間流轉成具體的畫面展現給觀眾和受眾,同時,開展典讀會,品讀,創作和演繹的全部過程展示給觀眾,加強觀眾參與感,點燃“淚點”將典籍里的文化情懷根植于觀眾的內心深處。
3,用訪談方式補充文化內涵
節目最終承擔文化典籍內容講述后深沉的的精神發揚作用,為直擊中觀眾內心,如在《天工開物》一期中宋應星、宋應昇以及徐紹奎老師的“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的隔空對話,打破了古代與今夕之間的精神壁壘,最大限度地傳遞給觀眾彰顯中華文明傳承和延續的精神力量。
以此同時,《典籍里的中國》請專家訪談補充文化上的含義解讀。與文化典籍相關的知名專家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向觀眾講解了《尚書》、《天工開物》等的來源,讓觀眾對典籍有更好的了解。這些也都成為了讀懂文化典籍的増補性表達。
參考文獻:
[1]慎海雄.我們為什么要策劃《典籍里的中國》[J].中國廣告,2021(04):99-100.
[2]梁君健.“出圈”的文化節目給媒體融合帶來啟示[J].中國報業,2021(09):48.
[3]徐崗.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重塑文化記憶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