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軍
【摘要】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當下教育的重要課題,而小學科學學科是小學教育當中的基礎性學科內容,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的科學能力以及思維創新能力有著獨特的培養促進作用。其中科學性實驗,是小學科學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提升實驗教學水平對于小學科學教育價值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基于此本文就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教學策略;探究
小學科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趣味性,其能夠帶領學生打開科學的神奇大門,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意識,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新思維基礎。并且科學教學是以科學實驗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科,在實驗教學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內容的了解與學習,還能夠幫助學生感受科學的魅力所在,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對于科學內容的探索學習欲望。進而通過實驗教學方式推動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
一、活用教材,整合資源提升探究能力
現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教材,讓教材為科學探究服務,用教材而又不為教材所束縛,才可以充分發揮教材的潛在優勢。而我們現在使用的教科版教材最大的優勢是按照單元主題—課主題—話題的順序進行編排。以“天氣”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從三個階段進行教學探究:第一階段,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信息描述天氣中的云量、降水量、風和氣溫,并收集與記錄較長時間的天氣信息,制作“天氣日歷”;第二階段,對記錄的四種天氣特征的數據進行觀察、討論、測量和記錄;第三階段,對觀察與記錄的數據進行小組探討、分析與小結,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本地“天氣”有整體性的大概認識。我在實際的教學中,并沒有按課時進行教學,而是進行單元的整體教學,以“天氣日歷”作為主線,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本地較長時間里每天的天氣變化,并要求學生像氣象學家那樣去跟蹤觀察、測量和記錄天氣狀況,通過長期測量和記錄天氣數據的過程,讓學生對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細致安排,關注學生
“晝夜交替現象”是小學科學第一課,也是“地球運動”的起始課。這一課,筆者先讓學生科學探究,對晝夜交替現象能做比較合理的解釋,這樣可以為學生后面的地球自轉、公轉等“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知識的學習打基礎。晝夜交替每天都在發生,這一自然現象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而且通過觀看電視或閱讀書籍,“地球繞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的觀點早已在部分學生腦中根深蒂固,但是若要學生講出證據,學生什么也說不出。大多數學生還停留在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地球的運動,他們的認識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錯誤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目標設定為:讓學生明白,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對于一個現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要想找到正確的科學解釋,就必須尋找更多的信息和證據,這就需要通過模擬實驗。
三、營造良好的實驗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研究表明,學習環境對于學習者的學習效率能夠產生直接影響。在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往往最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去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也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教學需求,創新實驗教學過程,營造良好的實驗氛圍,激活學生創新思維,調動學生實驗積極性。例如,在對“種子發芽了”這一科學實驗進行教學時,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就會產生很多的疑問,如:為什么我的種子還沒發芽?他的種子就發芽了呢?怎樣才能夠讓我的種子也快速發芽長大呢?這時教師不急于將答案直接告知學生,而是通過創設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鼓勵和激勵學生創造和創新,讓學生針對自己心中的疑問進行思考和探究。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沒有浸沒在水里的種子都發芽了,而浸沒在水里的種子都沒有發芽。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驗證自己的答案,看看種子發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四、過引導實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培養學生科學學科素養的關鍵。因此,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創客教育與科學實驗相結合,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創造和創新。同時教師還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并根據實驗內容,設計引導性實驗,深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例如,在對“固體和液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驗教學內容,設計引導性實驗,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固體和液體的相關知識。首先,教師可以事先準備水、膠水、墨水等液體,冰、粉筆等固體。然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進行引導教學:“同學們,你們都認識這些物品嗎?你們會怎樣對這些物品進行區分呢?”然后教師可以拿出一杯水,并邊說邊演示:“現在將水盛在圓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狀的?如果將它倒入到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狀會發生改變嗎?這說明什么問題。”學生回答道:“會發生改變,說明水的形狀容易發生改變。”接著教師可以繼續引導:“這里有一塊冰,現在將它放在圓柱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狀是否發生改變?將它取出放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狀會發生變化嗎?這說明什么問題?”這時學生通過觀察后,回答道:冰塊的形狀沒有發生變化,說明冰塊的形狀不容易改變。
結束語:小學科學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對科學實驗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引導學生參與到具體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獲得相應的科學知識和情感體驗,以此來提升學生科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公成.淺析小學低年級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20(13):19-20.
[2]殷春麗.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120+125.
[3]楊先通,韓慧,王娟,郭明,王強.新課程標準視域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探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03):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