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王怡菲,徐 成,黃惟茜,李千千,賈鑫悅,魏 然
(中國民航大學,天津 300300)
近年來,航空運輸發展迅速。2019年,全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293.25億噸公里。機場作為城市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它的建設和運營需要地方政府、銀行的資金支持,因此航空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GDP的快速增長也從市場需求方面給予了航空運輸發展更大的促進。但與此同時航空運輸業又對區域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機場的航空運輸服務為機場當地帶來了就業和稅收。因此,研究航空運輸業對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總結航空運輸業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規律,可以為地方政府出臺鼓勵航空運輸發展的相關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廣東省作為全國民航第一大省,其發展已走在我國民航業的前列。2019年,全省民航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為153034288人次、3297533噸,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一位、第二位。廣東省的GDP超過10萬億,位居全國第一位。廣東省越來越重視民航的發展,明確推進“5+4”骨干機場布局,并且地方政府同軍方、民航局形成了加快解決廣東民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共識和合力。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提出要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提升廣州和深圳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等,大力支持廣東省民航業的發展,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促進具有典型性,所以以此為例進行研究,給廣東省民航業的發展提供建議。
航空運輸作為交通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的優勢快速發展。近年來,人們對民航運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在已有的研究中,張莉等[1]通過對全國30個省份進行耦合性建模分析得出,航空運輸產業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著明顯耦合關系,區域經濟為航空運輸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需求和保障,而航空運輸業對于促進區域產業升級、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發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崔婷等[2]利用Logistic生長曲線擬合分析法和協整理論分析法對機場和地方經濟的相關性進行全面和準確的分析得出,地方經濟的發展對機場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機場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機場的發展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劉雪妮等[3]通過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得出,盡管國家水平上民航運輸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但在區域水平上民航運輸業與地區經濟之間的關系因地區而異;齊險峰等[4]、王玲玲等[5]、張碩[6]分別以深圳機場、南京機場和北京機場為例,探討了民航運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航空運輸的快速發展在促進GDP增長、解決就業問題、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機場的航空運輸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即從長期來看,兩者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效應。
在對ECM模型的應用中,研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整關系的文獻中,李艷紅[7]、張興茂等[8]、程飛陽[9]利用協整分析理論及ECM模型,分別研究了經濟增長與電力能源消費的協整關系、教育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經濟增長和研究與開發(R&D)之間的關系,得出了電力能源消費與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的結論:實際GDP每增長1%,電力能源消費增長0.835%的結論;教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尤其是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我國經濟增長與R&D投入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且二者可以通過ECM傳導機制實現短期均衡。
衡量民航運輸發展的重要指標是航空客貨吞吐量量。為了綜合考慮旅客吞吐量(APT)和貨郵吞吐量(ACT),參照國際機場協會的處理方法[10],令1個工作量單位=1個旅客=0.1噸貨物,則總工作量=旅客工作量+10×貨郵吞吐量,本文以萬為計量單位并將其計為航空運輸量(AT)。
地區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是地區區域經濟的重要指標,為了排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利用CPI和PPI計算得到GDP平減指數,再用名義GDP除以GDP平減指數得到實際GDP,以億為計量單位并將其記為GDP。為了避免數據出現異方差現象,對GDP、AT兩個指標均作對數處理,對應指標為LNGDP、LNAT。本文的樣本區間是2000-2018年,數據來自2019年的廣東省統計年鑒。
3.2.1 單位根檢驗
首先利用EViews軟件通過ADF單位根檢驗,檢驗變量LNGDP、LNAT是否具有平穩性,通過平穩性檢驗的序列可以避免偽回歸問題。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情況下,LNGDP、LNAT均拒絕原假設,一階差分后這兩個序列都變為平穩序列。即LNGDP、LNAT均為一階單整序列,符合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
3.2.2 協整檢驗
通過協整檢驗可以判斷變量之間是否具有長期均衡關系,利用EViews中的EG兩步法分別對LNGDP和LNAT,LNAT和LNGDP進行協整檢驗。
通過OLS估計方法建立LNGDP和LNAT、LNAT和LNGDP間的長期均衡關系模型

在協整檢驗的基礎上,利用ADF檢驗法對殘差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式(1)和式(2)的殘差具有平穩性,也證明廣東省的航空運輸量和GDP之間有長期均衡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長期,航空運輸量與GDP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廣東省航空運輸量每增加1%,GDP將會增加0.998512%;廣東省GDP每增加1%,航空運輸量將會增加0.991283%。廣東省GDP對航空運輸量的促進作用稍微大于航空運輸量對GDP的促進作用,但二者互相的促進作用大致上是相等的。式(1)和(2)中解釋變量LNAT和LNGDP的系數均大于0,即廣東省航空運輸業與經濟之間呈現雙向促進作用。

方程(1)中誤差修正系數(-0.774406)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廣東省的GDP與航空運輸量的長期均衡關系在航空運輸量偏離長期均衡狀態1%時,誤差修正項減少0.774406%,從而降低航空運輸量的波動,使其逐步恢復至均衡狀態。
通過整體分析,廣東省的航空運輸業與區域經濟呈現雙向促進作用, 航空運輸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均衡的穩定關系,結合航空運輸量與GDP的長期均衡方程和ECM模型,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應把握好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區域經濟增長是航空運輸業發展的重要推力。航空運輸量的增加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航空運輸業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建議廣東省以發展航空運輸業為契機,在政策上給予相關支持,調動航空運輸業發展,同時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能源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在廣東省區域經濟不斷增長的過程中,應該相應增加對航空運輸業基礎設施投資,加快推進廣州白云、深圳寶安機場的擴容增效,更高質量地推進機場的建設,積極打造并建成“安全、綠色、智慧、人文”的“四型機場”。
廣東省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支持其機場發展,機場不斷的新建、改擴建、日常運營與維護也為廣東省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區域經濟。與此同時,廣東省航空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幫助廣東省更加方便快捷地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浪潮,航空運輸業以其高效、快速的優勢更好地滿足了現代服務產業的發展,吸引商業投資。航空運輸需求的提高促使廣東省的城市交通體系不斷完善,形成完備的地面交通運輸網絡,使得機場布局更加優化,為廣東省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的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航空市場規模位居全球前列,但是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并不能滿足民航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應該積極地同各級地方政府、空軍及民航局合作,盡快完善相關的民航法律規章制度,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根據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要求,積極與香港、澳門機場協調發展,保持良性互動與錯位發展,進一步優化空域使用效率,共同打造區域民航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