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雯苑 王小莉 孔春玉 王思卓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665)
在教育信息技術和大數據迅猛發展的今天,高校教育不斷推進“互聯網+”的模式,鼓勵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推進在線課程建設及混合式教學的實踐。
線上教學大多采用在線開放課程,如MOOC 式或SPOC式的線上課程,這種在線開放課程在實踐中常常面臨教師與學生脫節的現狀,學生的學習完全是依靠教學資源進行自學,師生缺乏交流,學生無法加強學習的深度和知識的拓展。另一種線上教學是網絡直播,在形式上等同于傳統線下課堂,能彌補在線開放課程中師生缺乏互動的問題,但存在和傳統課堂一樣的問題,學生參與度低,且因為網絡的順暢度和學習氛圍的營造等缺陷,也無法完全達到和傳統課堂一樣的效果。因此,本文把這兩種形式有機結合,提出“線上資源學習+線上直播課堂”的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具有可實踐性的教學方案,提高線上教學的教學效果。
線上混合式教學分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資源學習和以教師為主導的線上課堂學習兩個大環節。相比于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以及單一的線上課程,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有許多優勢。
一是學習時間和空間上的靈活多變,利用線上資源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都給學生提供較大的自由度,且移動式的學習能讓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學習中來。
二是提供豐富且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海量的線上視頻、文字和在線精品課程都可以為線上混合式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教師還可以自己設計制作微課視頻,利用視頻更簡潔生動的傳遞教學知識點。
三是提供“因材施教”的差異化教學服務,將提前準備好的優質視頻和課堂直播視頻供給學生反復觀看或倍速觀看,學生能根據自己吸收的情況自主控制進度。同時線上教學還為每位同學提供了隨時隨地與老師一對一互動交流的機會,打破交流屏障。
四是保證教學過程性資料的記錄翔實可靠,線上教學平臺為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提供了翔實的數據,也便于教師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實時監督學生的學習,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反思與總結教學設計。
五是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一方面,線上教學平臺提供豐富的課堂活動功能。另一方面,線上課堂直播能夠拉近師生距離,師生通過攝像頭畫面傳輸拉近彼此距離,學生可以用發文字彈幕或麥克風語音等方式,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基于“線上資源學習+線上直播課堂”的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總體按照“課前準備+課中教學活動+課后鞏固與反思”的過程進行設計,見圖1。線上混合式教學使用超星學習通教育平臺,既作為教學資源的載體,也是教學過程的輔助工具和教學過程資料的全記錄。直播平臺選用企業微信,網絡信號較為穩定,而且教師可在網頁端會議直播期間,同步利用移動端接收學生的文字互動信息。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學資源是保障教學實施的關鍵,線上教學資源主要包括:①針對本次課程的微課視頻、圖片和文本資料,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②本次課的學習綱要及總結,用于線上直播時的投屏展示,在課堂開始時闡述每次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便于學生對當次課程的學習有概括性了解,課堂最后再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并提出深入思考;③練習題,分為課程小測題、課堂啟發題及課后綜合作業題,用于及時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課程小測在視頻自學后進行,有助于學生把握學習重點,教師也可實時統計并相應的進行教學直播補充,而課堂啟發題是針對重難點或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內容,主要用于課堂活動過程中,通過這些題目來激發學生的深入學習并開展課程討論;④討論話題,利用學習通平臺上發布討論話題。教學資源在課前上傳到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利用超星進行章節制作及設置,完成課堂的教學設計。

圖1 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總體設計
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根據課程特點可以相應的在一門課的一些課時中設計課堂小組分工任務或游戲等活動策劃方案,創造更有溫度的教學環境。
2.2.1 課前準備
課前需要上傳學習資料及發布課程任務,根據課程內容推送預習任務點。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前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可以根據預習的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安排。
2.2.2 課堂教學
課堂采用網絡直播的方式開始,要求學生提前進入會議直播間,同時利用超星學習通發布簽到信息,建立線上課堂的儀式感。在課程教學中,對一堂40 分鐘的課進行有效分割,結合課程教學的過程及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長特點,按照課程導入(5min)、微課資源自學(20min)、課堂小測(3~5min)、課堂討論及答疑(8~10min)和課堂小節(2min)5 個環節進行劃分,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難易度或內容多少進行調整。
在學生自學微課期間,可以通過在群聊中以文字的方式提出問題,問題可以是視頻中講到的,或者是容易忽視的重點,或者借由討論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并找尋規律及方法的。采用群文字的方式可以更好的鼓勵學生的即時發言,進行激烈的思維碰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方便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慢慢消化。在直播期間可以通過搶答、選人、投票問卷等活動調動學生參與,對較多學生有疑問的難點進行補充講解或答疑。
2.2.3 課后鞏固與反思
課堂后根據授課情況發布課后作業,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在主題討論區發布有一定發散的思考題,提高學生課后的參與度,以及通過討論區收集學生對當次課程學習內容的歸納及疑問,鼓勵學生間互相點評及解答,培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促進學生之間形成共同學習的良好氛圍。
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數據進行梳理分析,提醒預警學生,同時也通過問卷的形式收集學習反饋,進行教學反思。
要建立有效、公平、合理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對教學設計修正的依據。線上混合式課程的考核應從多維度的角度設計,從時間多元評價出發,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的評價;從方法多元性評價出發,包括學習成果和學習態度;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中,不僅要對知識進行評價,還可以通過口語報告、團隊項目等方式對技能進行評價,對情感教學目標的評價方式可以采用心得報告、整理學習歷程檔案的方式進行。各維度的分值比重的設置也是影響評價合理性的關鍵。超星學習通平臺有非常翔實的數據記錄,也提供了很好的統計功能,為教學評價提供了很多便利。
(1)相比于線下教學課堂較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線上學習時存在孤獨感,為此可以讓學生組建4-5 人的學習小組群,通過學習小組群互幫互助、互相監督。在實踐中發現該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學生自發的創建騰訊視頻會議,共同做題共同學習,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律性。
(2)線上教學更強調學生的自主驅動學習,對于小部分自制力及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來說,需要教師及時監督,多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困難并給予幫助,降低學習門檻。
(3)線上教學的有效實施依賴于穩定、順暢的網絡和運行平臺,在課程教學前要進行充分的調試,選擇合適、穩定、安全、便捷的教學平臺。
綜上所述,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及單一的線上教學模式在現今的時代發展下都需要做出改變,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合了二者的優勢。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的課程可以在特殊時期的課程教學或一些線上培訓課程中使用,也可以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輔助,搭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還可以在網絡上公開,給有輔修需求的學生或者社會人士的再學習提供有引導的教學。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盡管也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繼續發展,利用互聯網開展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教育中發揮的作用定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