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然而食品安全的問題仍舊屢禁不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階段我國在食品安全監管上存在一些不足。食品安全監管涉及面十分廣泛,再加上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且原因各種各樣,憑借傳統的監管模式必然難以收獲理想的監管效果。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諸多人工智能技術得以在食品安全監管中得到應用,并收獲了一定的應用效果。發展人工智能,借助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可促進實現食品安全監管,推動食品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由曾寅初、全世文編著,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與效率研究》(2015年01月)一書,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應急管理項目的研究成果,從食品安全監管活動所涉及的監管者、被監管者和消費者三類主體出發,結合機制設計理論中的激勵相容與信息效率兩個準則,分析了我國生鮮農產品的食品安全源頭控制機制;構建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者激勵失靈的理論模型;總結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監管問題及其原因;探討了我國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的改革模式;研究了我國食品安全犯罪的懲處機制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信息傳遞機制;并據此提出了改進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策略的政策建議。本次研究將基于對該書的評述,對人工智能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進行探索和研究。
從具體內容而言,本書總共包括十一章。第一章:導論。主要對問題的提出、國內外研究評述、研究思路與內容等進行了剖析,為接下來的研究奠定基礎。第二章:我國生鮮農產品食品安全的源頭監管機制。首先介紹了源頭監管機制設計的前提條件、源頭監管機制設計的關鍵環節;其次闡述了源頭監管控制的公益特性;最后探討了建立公益性產地集銷服務中心。第三章: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者激勵失靈的理論解釋。首先介紹了基礎模型;其次闡述了監管者檢測量的激勵機制和監管者檢測努力程度的激勵機制;最后探討了監管者的合謀與處罰權及解讀了政策含義。第四章:我國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監管問題及其原因分析。首先介紹了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類型與特征;其次分析了食品安全監管缺位問題及其原因、食品安全監管瞞報問題及其原因、食品安全監管合謀問題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結論與政策建議。后面幾章分別論述了我國地方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分析、我國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分析、我國對食品安全犯罪的懲處強度分析等內容。另外書中最后附件部分還設置了政策建議書和學術綜述: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與治理政策的研究方向,供讀者作延伸學習。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可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監管的相關內容和方法。

書 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與效率研究
作 者:曾寅初,全世文 著
ISBN:978-7-109-20462-1
出 版 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01-01
價 格:¥34.00
為保障社會大眾的食品安全,近年來,我國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不斷提高了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來推進食品安全監管。但是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中仍存在不少問題,結合《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與效率研究》一書論述的我國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監管問題及其原因分析等相關內容,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有:首先,食品安全監管涉及范圍廣、任務繁重。如前文所述,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涉及面十分廣泛,且監管任務繁重,加之缺乏可靠的技術手段和監管設備,使得日常監管難以收獲理想的效果,并造成繁重的監管任務與有限的監管力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其次,食品安全監管難度大。食品安全監管要求進行實時監控,并且涉及專人管理、食品原料檢測、食品加工操作等諸多方面,當前有限的監管力量使得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監管不充分、執法處罰取證難等問題。再其次,食品安全監管缺乏信息技術支持。當前,食品行業監管系統的建設與如今信息化發展水平及市場監督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強對食品安全監管中關鍵技術的研發攻克,實現食品安全視頻遠程智能化監管,進而切實滿足嚴格監管的實際需求。
人工智能的研究開發,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場景理解的準確性,推進眾多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個行業領域紛紛加強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有效應用,并以此推動了各大行業的長足發展,其中便包括食品行業,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持。針對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優勢,筆者認為在開展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打造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平臺,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食品采購供應商選擇的智慧化,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食品安全預警系統的質量。第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打造食品安全監管的信息平臺。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一項重要原因即為信息流通不暢。長期以來,我國食品安全信息傳遞層級眾多,渠道復雜,社會大眾總是難以采集到有價值的信息。加之在傳統食品供應鏈中,信息傳遞方向與物流傳遞方向是統一的,兩者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由于信息傳遞系統是單向的,使得無法實現信息跨越傳遞的效果。通過打造食品安全監管的信息平臺,可促進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及高效傳遞,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可靠保障。作為人工智能技術中的一種,人工智能檢索技術以自然語言為基礎,可依照用戶提供的自然語言開展高效分析,并制定檢索策略開展所需信息的全面廣泛的搜索。通過對智慧檢索技術的有效應用,可充分實現食品安全信息的高效便捷共享,使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平臺不斷由封閉轉向開放,成為全方位、全環節信息監管平臺,解決以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推動食品安全監管的改革創新。第二,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食品采購供應商選擇的智慧化。現階段,在食品安全監管中普遍存在信息溝通不通暢和信息復雜多樣這兩方面的問題。對于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信息溝通問題,借助人工智能檢索技術,將各供應商的經營信息整合至信息監管平臺,采購方可實現對該部分信息的實時查看,掌握各供應商的歷史經營情況、供貨記錄等信息。而對于信息復雜多樣的問題,則可引入人工智能代理技術,該項技術可感知所處環境并制定相關的針對措施,通過采用自動獲得的領域模型對用戶信息開展采集、整合,提煉出其中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對該技術的應用,可促進對供應商的快速選定,不僅可節約采購時間,防止食品原料變質,還可切實保障采購原料的安全性。第三,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食品安全預警系統的質量。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信息交流不暢;另一方面還是因為食品安全預警系統不夠完善。在食品安全預警中,保證預警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不僅可減少各方面食品安全事故帶來的危害,還可幫助人們增強食品安全意識。作為人工智能技術中的一種,人工智能專家系統技術的實現,本質上即為由大量專家、學者在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聚集,這一技術可如同專家、學者一般,利用豐富的專業知識、經驗進行推理、判斷,進一步解決一系列復雜的問題。通過將人工智能專家系統技術應用于食品安全監管中,可幫助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有效地監測食品安全的不良信息,以此提升食品安全監管的水平,促進食品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技術可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有力的支持。為此,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相關人員應圍繞如何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有效應用進行探索研究,從多個方面著手,促進我國食品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