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由易趣財經、《金融理財》雜志社主辦,光大永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支持舉辦的“金貔貅·2020第三屆銀保合作發展(北京)高峰論壇(資管峰會)”在京舉行。本次盛會以“變革與使命”為主題,圍繞后疫情時代大資管行業的轉型與破局、資管行業跨界合作模式展望、資管過渡期資管轉型的機遇與挑戰、資管線上化轉型與發展等一系列主題進行,銀行保險信托高管齊聚一堂,傾囊解道。此外,活動上還發布了《后疫情時代影響下的中高端用戶理財新態暨中國銀保合作藍皮書報告》,翹首以盼的23項銀保資管大獎也新鮮出爐。
會上,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平海發表了主題演講,并從資產管理的新共性、保險資管的新個性、中保登的“鏈”“金”“數”三部分進行了分享。袁平海表示,在大資管、泛資管時代,各類資產管理業態應當遵循共性規則的“一盤棋”、發揮個性優勢的“一招鮮”,這已成為廣泛共識。就保險資管業而言,共性主要體現在“資產管理”維度,個性主要體現在“保險”維度。當前,保險資管業面對新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在資產管理維度呈現出諸多“新共性”,在保險維度呈現出諸多“新個性”。
袁平海表示,資產管理的固有共性可以歸納為三點:第一,資產管理業務邏輯起點是受人之托;第二,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目標是代人理財;第三,資產管理業務基本原則是忠人之事。應該看到資產管理這一概念當中的“管理”,主要意味著仰視角度的“打理”,因為資產管理是國民財富的專業受托;同時意味著平視角度的“治理”,是商事合同的平等一方;間或意味著俯視角度的“監理”,是特許經營的持牌機構。
與此同時,當前資產管理主要呈現以下三個方面的新共性:一是科技賦能的新共性。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構成金融科技的“四大金剛”,在資產管理的全業務鏈條,逐步從概念走向應用,營造出新的流程、產品乃至模式。例如,資產管理機構越來越熟練地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運用金融衍生品來對沖風險。根據中保登數據,目前7家保險資管公司的82只組合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使用股指期貨、利率互換,對沖股票市場和利率波動的風險。資產管理行業乃至整個傳統及新型金融行業,對金融科技普遍抱有極大熱情,但初心動機各有不同,有的是志在提升家國福祉的"改天換日",有的是旨在重塑行業生態的"改梁換柱",有的是意在拉抬估值基準的"改頭換面"。其中的境界追求,可謂高下立判。
二是平臺運營的新共性。無論私募與公募、標與非標,越來越多的資產管理產品對應著統一的登記交易平臺,表現為前臺渠道多元化、中臺數據智能化、后臺運營集成化。從銀保監會系統來看,針對銀行理財、信托計劃、保險資管這三類資管業務,分別由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有限公司作為集中統一平臺,承擔登記、托管、交易、結算、信披等核心功能。
三是監管趨同的新共性。“資管新規”確定的若干基本原則在各資產管理領域得到了全面遵循,《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明確了市場對非標資產范圍的預期,也為有關債權類資產的標準化認定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銀保監會全面推出關于保險資管產品的“1+3”規則體系,既體現了從嚴全程監管、把牢風險底線的“霹靂手段”,也展現了尊重市場機制、鼓勵公平競爭的“菩薩心腸”。近年來,境外各主要金融市場也不同程度加強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監管。歐盟委員會以《另類投資基金管理人指引》為主要抓手,針對包括對沖基金、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在內的各種另類投資基金,推動各成員國大幅加大監管力度。美國政府授權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場外衍生品市場進行監管,并將所有標準化柜臺衍生品納入中央清算方清算。
袁平海稱,保險資管的固有個性也是三點,一是“長”,保險資金需要在較長周期內合理配置資產;二是“穩”,保險資金追求絕對收益和穩健回報;三是“配”,保險資金基于資產負債管理開展大類資產配置。然而保險資金的特性并不總是意味著保險資管的業務優勢,恰恰相反,與其他長期資金相比,保險資金可以說是風險偏好最低、約束條件最多、管理難度最大。目前保險資管業的良好發展態勢,既得益于保險資金的“應然”先天屬性,更有賴于保險資管同仁的“實然”后天努力。
同時,保險資管也呈現以下新個性:第一,資金來源的新個性。越來越多的非保險資金委托保險資管公司管理或投資保險資管產品,彰顯了社會各界對保險資管公司投資管理能力的高度認同。從保險資管公司的受托資產來源看,2019年12月末,26家保險資管公司受托管理資產規模14.97萬億元,其中非保險資金1.58萬億元,占比10.52%;2020年9月末,受托管理資產規模16.35萬億元,其中非保險資金2.03萬億元,占比上升到12.39%。從保險資管產品的認購資金來源看,2019年12月末,保險資管產品規模2.76萬億元,其中非保險資金認購0.70萬億元,占比25.36%;2020年9月,保險資管產品規模3.70億元,其中非保險資金認購1.20萬億元,占比上升到32.43%。
第二,產品管理的新個性。保險資管公司主動管理的產品線不斷豐富、產品投向逐步拓寬、產品渠道有序延展,對保險機構投資管理能力的管理方式轉為側重自評估、信息披露和持續監管,這就意味著在把產品價值和風險判斷權交給市場主體的同時,持續壓實保險資管公司對產品事中事后管理的主體責任。目前,保險資管公司主動管理的產品共五類,既包括“資管新規”規范的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組合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也包括資產證券化領域的資產支持計劃,以及服務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的專項產品。同時,受托管理業務的產品化特征日益明顯,2020年9月末,三類保險資管產品規模占受托管理總規模的22.63%,較2019年末提升了4.19個百分點。
第三,公司治理的新個性。當前,保險資管公司的公眾性日益凸顯,關聯交易風險隨之增加,袁平海認為,必須嚴格控股股東的行為規范、發揮獨立董事的把關作用、加重核心高管的失職成本。一旦出現公司治理失衡和內部監督失靈,極易通過不當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風險監測的實踐表明,資金運用領域是保險機構關聯交易的管控重點,多層嵌套的資產管理產品往往成為掩飾關聯交易的便捷通道。近年來,銀保監會將加強關聯交易監管作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改進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舉措,一手抓檢查懲處,一手抓制度建設。按照銀保監會的統一部署,中保登受托開發了銀行業保險業關聯交易監管系統,這一信息系統已經上線試運行,關聯交易監管的精準性、及時性、有效性將全面提升。
中保登成立三年以來,一貫堅持數據為本、科技立司,持續鍛造“鏈、金、數”,也就是發力金融平臺科技,聚攏渠道“人氣”、提升產品“財氣”、凈化數據“空氣”。
袁平海表示,資產管理業務的邏輯起點是“受人之托”,所以必須廣泛鏈接市場人氣。中保登充分發揮金融基礎設施的超級鏈接器功能,聚攏更有業務粘性的市場人氣。服務對象,由內而外可以分為三層同心圓。圍繞第一層同心圓,中保登正在完善“保資通”系統,旨在實現保險資管業內部機構間的“暢聯暢通”;圍繞第二層同心圓,全力構建“保金通”系統,旨在實現保險資管業與金融同業的“互聯互通”;圍繞第三層同心圓,中保登已經啟動“保實通”系統,旨在實現保險資金與實體經濟的“直聯直通”。目前,中保登的市場參與人已經超過1萬個,與近300家保險機構、銀行機構和信托機構實現了系統對接,“銀保通”系統即保險資管產品的統一代銷平臺也將于近期上線。

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目標是“代人理財”,袁平海認為,必須持續提升產品效率。中保登高效開展保險資管業三類產品的事前注冊登記工作,為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提供源頭活水。組合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事前登記方面,中保登持續簡化流程、加強行業培訓,平均登記時限為1.7個工作日;資產支持計劃事前注冊方面,推出儲架發行機制,有序擴充基礎資產類型,積極培育保險資產證券化的業務生態,注冊規模達到634億元;保險資管公司專項產品事前登記方面,中保登在接到銀保監會工作部署后的72小時之內,即完成了信息系統的適應性改造,確保保險資金及時參與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目標規模達到1710億元。
資產管理業務的基本原則是“忠人之事”,所以必須全面確保數據安全。袁平海表示,中保登穩健運營保險資管業的全品類全周期數據庫,有效服務風險監測和市場運行的數字化轉型。著眼于數據“可信”,近期中保登開展了數據報送質量專項治理,覆蓋保險資金投資信托計劃、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等重點領域,45家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按要求進行了專項整改;著眼于數據“可比”,建設了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結算系統,通過業務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三流合一”,提升保險資金運用監測的實時性、穿透性、完整性;著眼于數據“可用”,中保登會同中債金融估值中心建設了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的第三方估值體系,估值規模超過1.3萬億元,在對接新會計準則、交易定價、產品開發、績效考核等方面,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