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宣松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發展,教育教學要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要提高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還要培養學習能力、學科素養。而教學方法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前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適應新課改要求,教師要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設計生活情境、構建有序問題串、開展動手實踐、利用游戲教學、運用數形結合等,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培養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方法;能力提升
一、 引言
新課改在內容方面更加契合學生的發展特點,主張學習聯系生活,要求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習體驗感,以學生的實際學習經驗為載體,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活動,主張以人為本。因此,文章探究了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轉變特點;解讀了新課改下其教學的原則;分析了有效教學方法的實施。重點是通過研讀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特點,在認識其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二、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的轉變
(一)教學目標的變化
在以往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會運用數學公式、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可以考取高分。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視知識的產生過程、學習過程的體驗感、對數學解題思路的探索以及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引導其會主動探索知識,在概念形成和深化理解的基礎上,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提升數學素養。可以看出,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是知識、能力、品質的協調發展。
(二)教學內容的變化
新教材與舊教材在內容的明顯的區別是,是以學生的思維特點為載體,設計的教學內容,不僅添加了更多形象化的圖片情境,還非常重視各個板塊內容之間的銜接,使其能夠融會貫通,實現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教材內容具有較強的啟發性,在學習的時候,更加重視問題的產生與生成,不僅可以激發思考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習熱情,拓展數學思維。
(三)教學結構的變化
從以往教學來看,課堂教學是以老師為中心,但是隨著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為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更加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可以看出,數學教學內部組織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不僅選取了生活情境題材,還將數學問題與生活應用進行了有機關聯,結構、內容更加合理科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習興趣,還可以落實課堂主體地位,集中學習注意力。
三、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原則
(一)要遵從以學生為主的原則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旨在以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數學學習能力為本展開的教學設計。因此,為實現高效教學,在教學的時候要遵從以學生為主的原則,設計契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活動,在激發自主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養獨立思考、自主預習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要遵從啟發引導的原則
新課改背景下,更加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學習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提高學習質量的前提條件,要想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教師就要遵從啟發引導的原則,通過層層問題探索、有序對話交流,提高自主探索學習能力,培養數學思維,強化學習效果。這樣不僅可以完善新課標教學要求,還可以創新教學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
四、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一)設計生活情境,激發自主探究興趣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就是說,要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而生活情境是圍繞學生實際經驗為載體、聯系生活和教材內容,在尋求契合點的同時,創造真實、直觀的場景,不僅可以激發自主探究學習興趣,還可以構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實現高效教學。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數學內容時,重點是認識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會運用小數表示數量,會讀、寫小數,培養自主探究、認真學習的習慣。在教學時,可以為展示日常生活中,超市商品的視頻情境,如可樂2.50元,奧利奧餅干12.12元,酸奶1.80元,面包4.99元等,在視頻情境觀看的過程中,進行互動交流:
師:同學們,剛才觀看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超市商品的標簽,那么,在這些數據中,你發現了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生:都有一個小圓點。
師:觀察得非常仔細,這就是我們接下來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小數”。
利用白板結合視頻和音頻為其播放小數的讀和寫,訓練讀寫能力,提高對小數的認識。為其展示雪糕價格表,如雪糕0.8元,冰棍0.6元,蛋筒2.3元,引導思考“雪糕和冰棍哪一個比較貴”在生活情境設計的基礎上,提高自主探究學習興趣,強化對小數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端正學習心態,引導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開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讓學生就家庭生活開支,進行記錄,發現生活中的小數,促進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二)構建有序問題串,培養數學思維力
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關鍵。而問題作為激活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為有效梳理各個數量之間的關系,促進對知識重點、難點的理解消化,可以構建有序問題串,在層層問題引導的過程中,尋找解題思路,打開思維空間。例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數學內容時,旨在幫助學生構建1000克=1千克的等量關系,提高對質量單位的理解,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進行以下交談:
師:同學們,西瓜、洗衣粉、瓜子、牛奶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那么,你知道它有多重嗎?
生:一袋洗衣粉1000克。
生:一袋牛奶150克。
生:一袋瓜子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