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立莉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我們對自然了解得太少,如我們不了解昆蟲,不了解青蛙以及在群山之中呼喚的貓頭鷹,我們似乎從來不去感受地球上所有的其他生物。”我們要讓幼兒珍視生命,就應該讓幼兒去了解和感受生命。飼養活動是符合幼兒天性的活動,它既是幼兒獲得有關動物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
生命教育是指教師通過生理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等教育,讓幼兒認識生命、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在疫情防控期間,筆者依托飼養角開展動物主題活動,對大班幼兒進行了生命教育。
(一)動物主題活動的開展,缺乏生命教育的情感體驗
筆者審視了我園從小班到大班的不同層面的動物主題活動,發現以往的活動偏向動物的科普知識,重視幼兒的認知、理解等層面,忽略了啟發幼兒對生命教育價值的認知,情感啟迪方面略顯不足。動物與人類息息相關,教師應依托飼養角,挖掘動物主題活動中生命教育的價值,讓幼兒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動物主題活動的實踐,需要教師有較高的課程建設能力
俗話說:“給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要具備相關知識和課程建設能力,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深化班本化主題活動,才能開展好動物飼養主題活動。
(三)動物主題活動的共建,缺乏家長參與的課程建設資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與孩子相處時間最多的成人,家長的態度會隨時影響幼兒對某件事物的看法和行為。相關資料表明,僅有23.7%的家長聽過幼兒生命教育,76.3%的人沒有聽過。相當一部分家長以回避、編故事、糊弄的態度對待幼兒拋出的與生命教育相關問題,如出生、死亡、性等。
(一)創設生態飼養角,喚醒生命感悟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到,教師要使幼兒“初步了解人們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護環境”。生命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生命的特點、生存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幼兒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悅納生命。創設生態飼養角是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飼養活動中,幼兒能更真切地感受動物的變化,感受生命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行為與動物生命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地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圓舞曲:可愛的“小吃貨”
“老師,我怕。”
“啊,蠶寶寶好多腳,老師我怕。”
起先,在飼養蠶寶寶的時候,有幾個小女孩面對軟綿綿的蠶寶寶,有點膽怯。在日后的飼養過程中,她們逐漸消除了膽怯心理,產生了憐愛之情。
“蠶寶寶好肥啊,我喂了好多片桑葉了。”
“蠶寶寶吃桑葉時好可愛。”
“蠶寶寶又拉屎了。”
在她們的照料下,小小蠶籽逐漸變成了一天要吃幾頓桑葉的“小吃貨”。
部分幼兒會抵觸或害怕一些蟲類,如蠶寶寶、蚯蚓、毛毛蟲等。但在飼養蠶寶寶的過程中,幼兒逐漸消除膽怯的情緒,又通過參觀絲綢博物館,感悟到“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精神。幼兒在飼養蚯蚓的時候,逐漸領悟蚯蚓雖然只是泥土下的一種小生物,但卻有疏松泥土的大作用。了解生命、感悟生命、悅納生命正是幼兒思想上的飛躍。
(二)制訂飼養計劃,引發生命探索
班級的飼養活動是幼兒在自己班級所屬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的。與全園戶外飼養活動相比,班級飼養更便利,更適合幼兒觀察。教師可以采用分組負責、定人負責和輪流負責制度,根據空間、季節、兒童飼養經驗、動物習性等不同維度進行計劃,利用課程實施的契機,科學地安排幼兒進行飼養。
生命協奏曲:孵化雞寶寶
“小雞能從雞蛋里孵出來嗎?”
懷著對新生命的渴望和期待,我們開始了孵小雞的活動。
幼兒討論如何照顧雞寶寶,設置了相應的觀察計劃,每天輪流觀察孵蛋箱,用手電筒觀察雞寶寶的狀態,用繪畫的方式記錄雞寶寶的成長歷程,最終用孵蛋箱成功孵出了雞寶寶。
陳鶴琴提出:“要給孩子科學的環境,愛自然是兒童的天性,透過這種天性,可以培養兒童愛科學、愛勞動的品格。”在孵化雞寶寶的活動中,教師通過示范、圖示、指導等方法幫助幼兒學習如何喂養、清理、照管小動物。幼兒收集資料、遷移經驗、設置計劃、準備材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體會生命的力量,尊重生命、珍視生命,也增進了自身的責任意識、任務意識、合作意識。
(三)聚焦情感體驗,觸動生命思考
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要以生命體驗為基本手段。生命教育不僅是生命知識教育,還要在真實的生命情景中直面生命,直觀感受、體驗、欣賞、領悟生命。
生命變奏曲:“埋葬”龍蝦兄弟
教師問:“龍蝦都死了,那怎么處理他們呢?”
祺祺提議:“把它們扔進小池塘。”
嘟嘟立馬反對:“不行,那樣會污染小池塘的水。”
甜甜提出了新的建議:“是的,不能扔進小池塘。我們把它們埋起來吧!”
甜甜的建議很快得到大家的認可,最后大家決定把小龍蝦們埋在小菜園。
陽陽說:“我要鋪點小樹葉給小龍蝦當被子。”
在龍蝦死亡之后,有的幼兒提議埋葬小龍蝦,給小龍蝦蓋上樹葉當小被子,又引發了做“墓碑”的活動。在飼養活動中,死亡是常見的事,教師要正確引導幼兒面對死亡,開展死亡教育,教育幼兒尊重生命。教師在引導幼兒的過程中,一定要善用行為示范,表達關心,與之共情。
(四)記錄飼養日記,傳遞生命情感
諾丁斯的關懷理論指出:“關心自己,關心身邊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地球,關心物質世界,關心知識和學問以及關心陌生者和遠離自己的人。”我們采取輪流記錄飼養觀察日記的方式,以持續調動幼兒的關愛之情,引發幼兒對生命的關注。
案例四:感恩生命
生命回旋曲:鸚鵡家族添丁
“老師,有四只鸚鵡寶寶出生啦!”豆豆興奮地跑過來呼喊道。
4只身體光溜溜的鸚鵡寶寶蜷縮著依偎在鸚鵡媽媽的身體下面。
“他們好小好可愛啊。”
“他們身上都沒有羽毛。”
“還有兩只沒有出來呢。”
豆豆從家里帶來了兩只鸚鵡,他特別關注這兩只鸚鵡。孩子們給鸚鵡爸爸取名“唧唧”,給鸚鵡媽媽取名“喳喳”。
終于,鸚鵡爸爸“唧唧”和鸚鵡媽媽“喳喳”迎來了自己的寶寶。每天,鸚鵡爸爸都會把食物送到鸚鵡媽媽面前。
孩子們說道:“唧唧都瘦了。”
“喳喳也很辛苦。”
在飼養鸚鵡的過程中,我們以值日生記錄觀察日記的形式,讓幼兒參與觀察與反思,引導幼兒記錄自己的飼養活動。這有利于幼兒整理自己的經驗,表達自己的感受。幼兒在進行記錄的時候,可以閱讀前一篇值日生的日記,也可以為下一篇日記提供支持。幼兒在紀錄“鸚鵡家族添丁”日記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動物之間質樸的舐犢之情。鸚鵡媽媽始終堅持孵化小鸚鵡,鸚鵡爸爸不辭辛苦地為鸚鵡媽媽尋找食物,直到鸚鵡寶寶羽毛豐滿。這一活動讓幼兒更加感恩父母、感恩生命。
(一)豐富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優化動物主題活動
生命教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教化,它強調教師通過提供特設的情境與幼兒完成互動,讓幼兒在真實自然的生活中去看、去聽、去說,去體驗、去領悟,從而充實幼兒的生命情感體驗,讓幼兒懂得悅納、關愛、尊重、感恩、敬畏、珍視生命。
(二)提升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力,促進教師深度思考
在疫情防控期間,教師在開展相關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更應挖掘深層次的教育契機,讓幼兒關注自然生命、敬畏自然生命。教師在與幼兒討論、反思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生命教育的理解,提升課程開發能力,從而完善幼兒園生命教育課程。
(三)拓展生命教育課程資源,實現家園社區共建
家長與幼兒共同體驗生命教育,既能促進親子關系,又能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幼兒園的空間有限,教師應拓展生命教育渠道,將飼養活動向社區和家庭延伸,讓幼兒關注動物、觀察動物、了解動物。
生命是大自然最完美的作品,世上沒有什么可與之相媲美。教師要引導幼兒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作者單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附屬星島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