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熙
本片漢語字幕的翻譯者阮一峰先生在介紹本片時,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軟件——winrar。它是壓縮軟件,使用特有的rar算法壓縮文件。這種算法獲得了專利,必須付費使用。但是,rar其實主要基于兩個以色列科學家的數學論文,本身并不是一種全新的算法。然而數學公式是不可以申請專利的,那么憑什么把公式寫成了算法,就可以申請專利呢?畢竟,算法本身并沒有多少創造性,只是把公式改成機器碼而已,真正有創造性的是數學模型。專利制度不去獎勵更具創造性的公式,而去獎勵將公式“翻譯”出來的算法,這又是為什么呢?
紀錄片《專利之荒謬:軟件專利如何破壞專利制度》由獨立導演盧卡·盧卡里尼拍攝,由自由軟件基金會資助出品。影片從一起軟件專利糾紛開始——這是30年來第一起上訴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軟件專利糾紛。比爾斯基和華沙先生將專利署訴上法庭,因為其申請的“能源賬單軟件”專利未能獲批。“我們的發明是一種包月的能源賬單,可以實現預付費,并且事后不用調整。”這兩位發明家對著鏡頭解釋道:“它實際上是一種對沖交易的方法。表面上是消費者拿到包月賬單,背后則是許多復雜的機制。這些機制涉及能源消費領域的金融交易方法。它同時涉及消費者和能源提供者。既有利于消費者,又能保證能源公司的盈利。”
然而,他們并未能申得專利。專利署認為,這起糾紛的本質在于,一種“處理方法”是否可以授予專利。他們認為,這是在要求“對人們接電話和打電話的動作授予專利”,因而難以被認定構成發明。而申請人的律師則辯解道:“我們將商品以一個靈活的價格售予一方,再以一個固定的價格授予另一方,由此確定各方的風險頭寸。《專利申請書》的第四點列舉了一個很長的數學公式,這個公式在其他地方從來沒有出現過。在這些數學公式上,申請人付出了這么大的努力,理應對這些信息處理方法擁有專利。”數學公式本身不能申請專利,而如何使用數學公式,比如用于約會網站,用于債券交易——是不是可以申請專利?這成為爭議的關鍵。

《專利之荒謬:軟件專利如何破壞專利制度》導演? |? 盧卡·盧卡里尼語言? |? 英語
緊接著,影片采訪法律專家馬克·維賓克,回顧了專利法的歷史。專利屬于一種政府準許,《憲法》的起草者擬定條款對發明人授予專門的權利,他們的想法是,必須獎勵那些創新的人們,因為這使整個社會受益。發明者因此獲得的權利,并不是使用自己發明的權利,而是排除他人使用自己發明的權利。專利權的范圍一直在不斷變化。1953年,國會修改了《專利法》,加入了“處理方法”這個詞。此后,不僅是“產品”,“處理方法”也可以被授予專利。國會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到制造業的一些生產方法,具備了獨創性且顯著影響商業利潤,因此作為專利予以保護。但是,當時的立法者并沒有想到,未來軟件行業將以“處理方法”為生命線,圍繞其展開專利申請之爭。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專利法》都認為,人們不能對軟件申請專利。因為軟件被認為屬于數學算法的一部分,是一種自然法則。但是,戴蒙德訴迪爾案成為了改變歷史的重要判例。雙方圍繞硫化橡膠生產方法的專利申請產生了糾紛。申請人發明了一種算法,用于監控生產硫化橡膠過程中的溫度。起初,法院并不認為糾紛中涉及的這種方法有任何創新之處。導演借片中采訪的法律專家埃本·莫格列恩之口回顧道:“法院原來的立場是,使用計算機監控生產過程,本身并不代表創新。因為本質上沒有改變任何東西。法院認為,你不能對軟件申請專利,因為它僅僅是一套指令或者算法。它僅僅屬于對自然法則的抽象。但是后來,聯邦巡回上訴法庭有了不一樣的看法。”負責知識產權的主審法官賈爾斯·里奇放寬了對戴蒙德訴迪爾案的解釋,認為軟件和程序本質是一種“應用層面的創新”,可以授予專利。而聯邦最高法院則“袖手旁觀”,任由聯邦巡回上訴法庭“代替”專利署授予專利。
于是,越來越多被拒絕的專利申請者向聯邦巡回上訴法庭提起上訴,主張自己“發明”的程序軟件應當獲得專利,并且排斥其他人使用相同的計算機編程方法——即使是用于不同的場景。影片隨之轉向業界,點出了“法庭如何引導行業”的主題。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軟件專利的數量飆升,業界的態度也隨之發生改變。以微軟為例,它本來對軟件專利不太關注,但在20世紀90年代遭遇專利訴訟并敗訴以后,微軟加快了申請專利的行動。現在,這些“巨頭”擁有數量龐大的專利。巨頭們最終開始起訴別的公司。于是,專利申請與專利訴訟爆炸性增長。如今,每年全美授予的專利之中,四分之一是軟件專利;每年全美所有的專利訴訟中,三分之一是軟件專利訴訟。審理專利訴訟所花費的社會成本,40%與軟件專利有關。而且,這些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對此,出資拍攝并發布本片的“自由軟件基金會”并不以為然。該基金會的創始人里查德·斯托曼舉了一個音樂靈感的例子:“想象一下,如果18世紀時,歐洲政府決定要促進交響樂的發展,于是給予音樂有關的想法頒發專利,任何人只要能夠用語言描述一個與音樂有關的想法,就能獲得一個專利,對這個想法的應用實施壟斷,同時還能起訴任何以音樂形式實現這種想法的其他人。任何你腦子里的音樂念頭,只要能說得出來,都能得到專利。于是,貝多芬要寫一部不被起訴的交響曲,比寫一部好聽的交響曲還要難。因為他必須小心翼翼,穿過布滿幾千個音樂專利的地雷陣。”
至此,導演的立場已昭然若揭。他們希望“萬物開源”,程序及源代碼能夠向全社會公開,并不斷應用于各種場景,而不是壟斷在各個“中世紀小城堡”中。影片援引著名計算機專家唐納德·克努特的話:“要是軟件專利在60年代和70年代時出現,今天的計算機科學可能就沒有這么發達了。”許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做法,都不可能出現。每當程序員寫完一個大型程序,他就必須去檢查一下他是否侵犯了上千種軟件專利中的某一種。但是,美國專利署每周就能“生產”3500個專利,其中至少三成與軟件有關,根本不可能躲得開。于是,“貝多芬”們干脆放棄鍵盤,不再編程為宜。
就在影片發布的前后幾年,軟件專利訴訟也不斷增加。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2013年5月10日作判的愛麗絲公司訴CLS國際銀行案。愛麗絲公司設計了這樣一個電子交易平臺:交易前先由第三方確認買賣雙方的賬戶金額與履約能力,確定沒有問題后,再由第三方指示雙方完成交貨與付款,操作理念等同于傳統“保付”(Escrow)交易模式的電子化,可降低買賣雙方的風險。該公司申請專利,并用于排斥CLS等銀行開展類似的軟件開發。2007年5月,CLS銀行將愛麗絲公司訴上法庭。地方法庭認為,愛麗絲公司的方法專利與系統專利都不具專利適格性,因為其只是描述“為了最小化風險,而使用一個中立中介,以促使義務的同時履行”這個抽象概念而已。中國讀者對此肯定不會陌生,這與我們的支付寶平臺似乎區別不大。
法庭作判后,愛麗絲公司上訴至聯邦巡回上訴法庭。2013年5月10日,聯邦巡回上訴法庭以十名法官聯席重審的方式作出判決。其中七名法官認為,這種“方法”及表現形式不應當獲得專利。他們認為,申請人描述的只不過是傳統保付交易概念的一種呈現形式,并不具備美國專利法所認可的專利特征。該法庭依據相關專利適格條款,判定愛麗絲公司敗訴,專利無效。此后,2014年6月19日,該案經聯邦最高法院提審,托馬斯法官主筆判決,再次表示,對于愛麗絲公司主張的處理方法、存儲介質、電子系統等要件,無論是分別獨立評估,或是組合后評估,都只是一般抽象概念的表現形式,缺乏“創造性”,難以授予專利。本案判決成為劃時代的一案,再度明確了不予專利的三種情形,即自然法則、自然現象和抽象概念——無論這三者有何外在表現形式,都難以成為排他性的專利權利。
愛麗絲案對于軟件專利申請與訴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不到三個月,各法院紛紛引用該判例,認定了13件軟件專利無效。進而,軟件專利權人也開始大幅減少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的數量。愛麗絲案在6月中旬判決之后,新增專利訴訟案件直線下降。從7月的416件,減少到8月的399件,再到9月的329件。與2014年4月的數據相比,下降明顯。業界評論認為,這是美國司法界對于軟件專利訴訟風向標的“糾偏”,或許開啟一個“后愛麗絲案”的新時代。當然,無論是紀錄片自身主張的立場,還是包括愛麗絲案在內的一系列案例,都不會是固若金湯、一成不變的。隨著技術創新與法律框架的持續互動,美國軟件專利法的標尺還會持續演進。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