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琪

?實驗室搬離前將與居民的合照與鄰里守則《致信未來,徑自冒出新草》回贈給居民
砎磚巷實驗室是針對廣州恩寧路改造設立的在地研究實驗室。2019年2月,筆者作為項目的發起人,在街區內巷中一棟即將改造的空樓中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工作空間。作為內巷“租戶”的一員,實驗室在工地中駐扎了三個月;項目的行動始終圍繞著場地中的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展開,通過日常對話和一系列身體力行的行動,在砎磚巷內搭建了一個對外連接(to-connect)且對內緊系(to-bond)的資源網絡。
恩寧路片區在十年的城市更新進程中搭建了許多高墻,它揭示了片區內租戶、寄居者、本地人與開發商、機構之間緊張、脆弱的關系。開發商通過搭筑高墻,將拆遷的廢墟遮蓋起來,鄰近的拾荒者則趁機將還未收運的垃圾“暫存”至墻內,垃圾與雜草叢生的荒地產生了蚊蟲老鼠問題,本地居民向開發商抱怨環境問題,同時驅趕拾荒者租戶。作為工作生活在此的一分子,實驗室的當務之急是回應片區內大量的垃圾問題以及糟糕的現狀。
我們認為,從2018年底開始推廣的垃圾分類政策有利于片區未來的宜居環境。起初,每日澆花、掃塵、外出接水是實驗室作為一個租戶的一種生活日常,接下來,號召大家一起打掃工地,進行垃圾分類,將廢磚用來搭建新的臨時花園時,這樣的變化則給居民帶來了許多新的希望。實驗室通過工作坊了解到的種植知識和技術,也通過這些日常的際遇和對話傳遞給了同樣對種植感興趣的居民。這樣的關系,既不是自上而下的也不是自下而上的,而是簡單、隨機、日常且相互的。一個月后,實驗室正式搬離,宣告了工地駐扎的結束。離開前,實驗室進行了漫長的告別,將行動過程中與居民的照片、社區共識、種植等工作坊中的小知識制作成了一份份單頁文件夾,取名《致信未來,徑自冒出新草》,回贈給了居民。
(本文節選自《在實踐中消解社會設計》,筆者為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社會設計碩士)
投稿郵箱: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