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強
摘要:隨著時代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技術將德育教育工作走向新階段。開展德育的渠道不斷得到豐富,德育開展也更加便捷,方便了家校之間的聯系。因此教師應當把握住互聯網提供的有利機遇,積極探索開展德育工作的教學手段,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德育;創新策略
前言:“互聯網+”時代為小學德育工作增添了新鮮血液,因此新形勢下,小學教師可以通過利用網絡平臺來挖掘多媒體資源。這樣不僅使德育內容得到豐富,還拓寬了德育的渠道,使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得到良好的開展。
一、“互聯網+”時代下德育工作遇到的問題
具有開放性、虛擬性的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德育工作中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這影響著學生和老師。例如,小學生在運用網絡資源時會出現一些不良信息,這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又如,當學生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時,如果沒有家長的有效監督和老師的管束,很多學生對達到了癡迷的地步,甚至學生會有意識地逃避現實世界,不能和父母、老師開展溝通的現象,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的培養。對于教師來說,互聯網技術在應用到德育教學時,增添了教師的工作任務,教師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德育教育中。
二、“互聯網+”時代的德育機遇
互聯網時代下的德育工作也提供了學校、教師、家長一定的機遇。互聯網技術使德育工作開展的途徑得到豐富,拉近了家長和學校之間的聯系,將德育教育很好地落到實處,互聯網提供了德育教育新型的教育手段,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發布的信息來獲取正能量。因此,小學教師應當將互聯網資源和德育教育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增強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除此之外,互聯網是一種能夠被學生輕易接受的教育手段,它也方便了教師開展工作,教師能夠通過網絡資源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和下載教育資源,有效推動教師的德育工作。
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德育工作開展的策略
1.借助多媒體資源,豐富德育內容
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網上通過鏈接等形式,搜集到多種多樣的德育教育文章或者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視頻片段,適時地呈現給學生,盡量不讓德育工作開展的變為學生的被動說教,而是在潛移默化中給予學生知識,逐漸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教師搜集到音樂或者視頻形式的德育資源,其內容不限單一地體現集體主義、傳統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的教育,互聯網相關的網絡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網絡安全防范知識等德育教育內容也應該納入其中。這樣學生能夠與時俱進地提高自身素質,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2.利用新型網絡平臺,拓寬德育路徑
信息時代的逐漸深入,網絡給我們提供了類型豐富的平臺,這些都在日常生活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活動和行為方式。因此,網絡平臺應該始終秉持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努力打造健康的開放共享型網絡模式。教師在拓寬德育教育渠道時可以利用新型的網絡平臺,努力實現德育教育的任務。比如說,教師可以在校園資訊網、學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篩選并發布一些內容積極向上的教育小故事、身邊的好人好事、榜樣人物行為事跡等內容。學生可以自由地瀏覽閱讀,在這種潤物細無聲模式的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在多樣性、共享性的新型網絡平臺下,也豐富了德育教育的路徑,學生獲取德育知識更加便捷,自身素質顯著提升。
3.整合家庭社會資源,厚實德育隊伍
互聯網模式下,德育隊伍不斷地發展壯大,學校可以輕易地從社會或者家庭中獲取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支持,同時也方便了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相互配合,將德育工作進行到底。因此在互聯網技術的有效加持下,教師應該對于家庭與社會資源要有一個合理的利用,加快德育工作教育。不論是學校環境或者是家庭生活,都讓學生生活在德育教育的熏陶感染下,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的紀念館或者實訓基地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生發出一種愛國情感、勞作意識以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行為。教師還可以發動家長的力量,共同傳輸給孩子熱愛勞動、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等題材的德育故事,不斷地提升學生思想上的道德修養。
4.樹立網絡德育觀念,深化德育實效
小學德育教育由于形勢的變化給教師帶來了一些挑戰,但是根本在于轉變德育教育的理念。首先教師應當樹立恰當的網絡德育觀念,消除對于網絡德育工作的錯誤理解,將網絡資源更好地為德育教育工作服務,追求德育的實效性。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只有對于網絡有一個科學的認知,才能確立網絡德育教育的準則,從當前德育工作的問題中脫離出來,實現德育教育目標,讓學生也緊跟時代的發展,提升整體的素質。
結語:總而言之,小學時期的德育工作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完成的,學校和教師應該積極地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的機遇,在過程中逐漸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得到提高,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佚名.互聯同時代學校德育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J.智庫時代,2018(41):196-199.
【2】王洪明,“互聯網+”時代學校德育實踐與創新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