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要:所謂養成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的長期的教育和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行為習慣是養成教育的必經之路,它往往源于不經意的小事,實際上卻蘊含了足以改變自己命運的大能量。實踐證明,想要抓好高中生的養成教育,需從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基于此,本文立足中職班主任管理視角,對如何加強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展開了教學研究與分析。
關鍵字: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加強
前言: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一個人養成好習慣,將會受益終身;反之,如果養成不良習慣,便會終身受累。目前,高中生大多只看重自己的職業技能,卻忽視了自己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所以,讓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迫在眉睫。作為班級引導著的班主任任重道遠,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既要讓學生掌握文化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能,又要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從而加強對其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一、嚴格制定規范,加強自我約束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班規、校規就是規矩,是學生的行動指南和行為準則。但要讓學生對這些規定信服,就要和學一起討論規范的制定,只有師生共同參與,才能構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習慣體系。在師生示范及規范的約束下,定然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班主任就要注意把學生正確或錯誤的行為及時進行評估,做的好、有進步的要多做表揚,而做的不正確的就要及時批評指導,以制定規范的形式讓學生養成自我約束的好習慣。
例如,在制定班級操行評分細則時,就要與學生一起探討具體事宜,以讓班級細則更規范化和多樣化。在學校的操行評分細則的基礎之上,學生共同討論又增添了加分項七條,減分項六條,再由班干部統計后制作成表格形式,粘貼在班級墻上,并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現在的學生都很重視自己的操行分增減情況,這樣由高中生自己做的規定,他們也很樂于遵守,平時對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會格外注意,確實起到較好的規范作用。這樣教師嚴格讓學生自己制定規范細則,不僅讓學生在班級管理建設中的參與感更強,同時也約束自己行為,讓良好行為習慣得以養成。
二、強化班風建設,影響集體行為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構成單位,是學生得以健康、個性成長的搖籃。想要加強班級管理效能,重中之重就是強化班風建設,這是一個班級整體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優良的班風建設是一股無形的教育力量,既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全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而且對發展與鞏固班集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讓班風發揮出應有的積極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如何建設班風方面,第一,要強化輿論的監督作用。集體輿論能夠鍛煉學生意志與性格,同時也對學生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功不可沒。因此,在班風建設中,班主任要借助輿論的強大優勢,讓班級成員集體意識更濃。第二,要明確班級奮斗目標。目標的確立是班風建設的主導向,如能將其變為全班學生的努力方向、自覺行為和學習目標,就能將班風建設的內容不斷優化和完善。第三,要堅持常抓“三化”。即堅持常規化、制度化化和科學化,這同樣是創建良好班風的有效渠道。班風建帶來的是一種自覺行為,而規章制度就帶有強制性。因此,在班風建設中必須加強“三化”,通過校規、班紀的嚴格規范,從而加快班風建設步伐。
三、開展豐富活動,促進習慣養成
針對高中生思想豐富、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組織開展豐富的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關鍵途徑之一。學生能在各種各有的活動中陶冶自己的情操,鍛煉自己的能力,豐富自己的生活,還能促使學生形成集體榮譽感,從而使學生的自控能力增強,并在知行統一下更促進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例如,在每年的勞動節、重陽節,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去附近敬老院進行獻愛心活動,給老人收拾房間、擦玻璃、表演節目等,讓學生更懂得尊重老人,多做利老之事。又如,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對媽媽說一句“媽媽,我愛你”,然后再為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再針對媽媽的感動寫一篇文章,進行“母愛”的征文比賽活動,在班級進行征文的展覽,對寫的優秀的學生要予表揚和鼓勵,對學生的鼓勵行為也是做好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以這樣的方式更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辛苦與不易。借助豐富的活動形式,能夠讓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更具意義。
結論:
總之,高中生的行為習慣是隨年齡和壞境而變化的,班主任想讓養成教育開展的更為順利,就應在“恒”字上多下功夫,首先,就要嚴格制定規范,以加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其次,還要強化班風建設,讓集體的行為都隨之收到影響;再次,需要有豐富多彩活動的助力,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的高效開展。這是一個是需要長期努力堅持的結果,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從適應到習慣,從而逐步形成自覺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李興武.如何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J].甘肅教育,2020(20):73. [2]林麗芳.淺談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開展高中生養成教育[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0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