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對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不斷普及的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改革《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模式,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新課題。本文通過對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創新能力培養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要求、互聯網手段在《大學語文》課程當中的教學應用等三個方面的探討和分析,探索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應用互聯網的模式,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提供啟示。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互聯網
引言: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提升面向社會的就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互聯網不斷普及的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借勢用力,主動利用互聯網的有利條件,有效提升《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當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都普遍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對于大學生的文化修養提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實踐當中,暴露出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大學語文》課程被邊緣化。因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很少開設有中文專業,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普遍被視為邊緣課程。在師資條件方面,不能得到優先保證。在排課時間方面,往往都是被排在晚上或者是周五下午等邊緣時段等。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語文》課程很難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方面取得比較大的突破。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承擔《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專任教師,存在年齡偏大,對互聯網教學手段難以加以應用等情況。特別是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承擔《大學語文》課程具有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連最基本的電腦打字都不會,這樣可以想見,他在具體上課實踐中,很難展現足夠的傳統文化知識魅力,提升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喜愛程度。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承擔《大學語文》課程,一旦放松自己的學習,不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往往很難主動融入“互聯網+”,很容易養成得過且過的心態,一段時間下來,自己的課堂教學就會和時代脫節,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創新能力培養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要求
(一)創新能力培養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
大學生群體因為長期生活在高校范圍里面,對社會發展的節奏,很難第一時間把握和跟上。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不僅在于給學生傳授傳統文化知識,還在于培養大學生群體的創新能力。緊緊圍繞“為什么學?”、“怎么學”的核心問題,不斷對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改革。這樣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才能不斷激發自身活力,給學生帶來滿滿的收獲感。
(二)《大學語文》課程進行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1.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的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專業知識,而是要全面地考察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傳統的《大學語文》課程更多地側重于培養大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對于近幾年興起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頭條賬號運營等方面較少涉及。但很多的用人單位對這方面又有現實的需求。一個既懂專業,又懂新媒體運營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明顯更勝一籌。
2.進一步提升《大學語文》課程課堂教學效果的要求。傳統的《大學語文》課程課堂教學很容易沿用以前的教學方法,采取一言堂的模式,有個別年齡偏大的教授因為自己不會使用電腦,更不會使用新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大學生的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基本上能做到一人至少一個手機。但在部分教師的角度,他們認為大學課堂使用手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視手機為洪水猛獸。但在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專家的眼里,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已經全面改觀了我們的傳統教學模式。如果我們的教師不能夠跟上這樣的一種變化形勢,將使自己大大落伍于時代發展。比如,《大學語文》課往往涉及合班上課,學生人數比較多,用傳統的點名方法,每次光點名,都將耗費至少十分鐘的寶貴時間。如果采用微助教等現代教育技術,學生通過微信掃碼就能實現全班一分鐘考勤,哪些同學還沒有考勤、哪些同學考勤排在全班前十名都可以投射到大屏幕上。這種全新、直觀的考勤方式,能夠調動每一個同學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顯著改善課堂教學氛圍。
三、互聯網手段在《大學語文》課程當中的教學應用
(一)通過互聯網手段,更新《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
《大學語文》課程在給大學生傳授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主動擁抱互聯網,同時直接面對企業的用人要求,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競爭能力。在教學內容改革上,應該強化大學生應用文的寫作,這是每個同學今后走入職場都會用到的必備技能,在專業課程學習上很難有機會得到應用文寫作能力的鍛煉和提高。甚至可以把如何撰寫自己的簡歷都可以納入到《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里面,實現與就業指導課程的聯動。另一方面,還應該把一些新媒體的運營方式、運營技巧傳授給同學,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在面對新媒體運營時不感到陌生,也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通過互聯網手段,更新《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方式。通過微助教、雨課堂等新型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夠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提高課堂考勤、作業批改等的工作效率,還能夠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時設置討論問題,并把學生討論結果的高頻詞匯集中展示在教學大屏幕上,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通過隨機點名的方式,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課堂提問。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使用手機,不再有時間去打游戲,而是隨時用手機參與課堂的討論。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同學課堂參與的情況一目了然。
結語:綜上所述,《大學語文》課程在互聯網時代可以不斷創新,推陳出新,《大學語文》任課教師也要教學相長,通過“互聯網+”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技巧,將一門大學生的公共課變成一門廣受大學生歡迎的進入職場前的必修課。
參考文獻:
[1]吳媛媛.“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10): 3-4.
[2]閆俊鳳.“互聯網+”大賽視域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探索——以地方理工科高校H大學為例[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1,(10):126-128.
[3]陳路.“互聯網+”背景下面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1,(10):164-165.
[4]趙炬宇;馬夢晗.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平臺構建研究[J].財富時代,2021, (10):188-189.
作者簡介:劉三華(1979.09-),男, 漢族,湖南冷水江市,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教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應用型本科《大學語文》‘互聯網+ ’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立項文號:粵教高函﹝2018﹞180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