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對于初中學段的語文科目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改進自身的教學模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教學思路進行更新與改進,不斷放緩新課教授制度,從而使得學生的負擔有所降低。本文以此為基礎,對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語文科目應如何改進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探討,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提出,應如何進行教學質量提高的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語文教學方法;作業負擔;課后服務
2021年7月,我國正式提出雙減政策,并在8月對于雙減政策中的相關制度進行了補充與說明。雙減政策的提出,給我國不同學段的教學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同時也使得各科目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潮流,面對新的政策變化與挑戰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以全新的教學方法面對雙減政策的落實。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要明確“變化”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要向失德初中語文課堂的質量有所提高,那么必須對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學質量觀加以改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通過實踐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并且體現出學科育人的價值觀念。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使得學生通過語文學習過程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和相關能力。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課堂質量時,必須以語文科目的本質為基礎,結合學科特點。
聚焦語文素養,“雙減”政策之下,語文教學更加關注生活。語文源自生活,生活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生活的體驗是閱讀,生活的詮釋教學,而生活的再現就是作文。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語文一旦脫離了生活,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雙減”之下的語文課堂更應與生活血肉相連,教師要把課堂轉變為學生發現探索新世界的一個渠道。學以致用最終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這才能達到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杜威說,教育即生活。這指的就是教學具有的生活性。回歸到生活,學習生活中的語文,讀身邊的語文,用語文服務于生活,把生活融入語文課堂。孩子在課堂學語文,離開課堂也在學語文。課堂是生活,生活也是課堂,生活的需要應成為語文素養的目標。,“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教師應該做一根火柴,去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教育應該要回歸本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上精心設計各種有效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利用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和經驗,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一)調整教學難度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初中語文教材的學科教材特點與學生的實際學情對教學難度進行調整。教師必須改進以往的超標教學模式,將教學進度調整為課程標準。首先要做到深入研究教材,做到精準備課,教師要靈活使用教材,包括教材的編排順序及其深意,教材中的知識結構體系,教師要對教材科學地進行合并重組、縮小放大、刪改,讓教材更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充分熟悉學生已經了解的知識與方法、生活經驗,生長點和興趣點,以及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背后的變化。教學設計方面,要包含一堂課的框架與流程,主干問題和輔助問題之間形成的的問題串,分層設計的內容與時間,反復研究每一個提問和每一句措辭,檢查每一頁的課件、每一份教具和學具,還有每個環節之間的時長及其之間的起承轉合,教師應該什么時候時開口詢問、什么時候靜候不語,最后是把握鼓勵與總結的時機。課堂評價方面,表揚是激勵孩子努力學習的動力,也是激勵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因素,更是學生邁進成功的力量源泉,課堂上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表揚方式,只要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都能帶給學生極大的鼓勵,有了贊賞這一課堂“催化劑”,高效的課堂就形成了。學生在學習中,就能常常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習效果也就更好。
其次,教師要重視課前預習,培養初中生預習的習慣,豐富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課堂是“減負增效”的主陣地。語文教師必須專注于自己的教學,改進教學方法,運用高效、趣味的授課工具,新穎創意的教育方式,利用生動有趣、幽默形象的語言來提高授課質量。教師要利用課堂主陣地,講課,要適當的留白,要精心安排。課堂上除了一對多的講解,還可以組織同伴互助、小組共學讓每個孩子都“在場”。
以初中語文學科中古詩詞的課標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應控制對于課內外古詩詞的運用,不能讓學生盲目的學習過多的古詩詞,這種內卷效應會使得實際教學進度與標準差距越來越大,甚至會讓學生開始討厭語文科目。
(二)放緩新課進程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必須放緩新課的教學進度,改進以往的教學模式。在以往的教學設計中,會將大塊的時間用來考試或者進行超標教學,因此由此現象的教師必須加以改進,使得新課教學比例占比增多,逐漸放緩教學進度。在實際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要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同時,可以結合實際生活加以運用,讓學生不僅知道知識內容,還要知道如何運用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要以理論依據確定學習任務,而學習任務要在情境中呈現。同時,在進行單元教學背景分析的時候,一定要有整體觀,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找出教材的架構和線索,摸清學生情感認知的發展規律,分析教材線索的編排特點,基于教材和教參對教材的原始思路進行研究。另外,學情分析是備課過程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當下學情調研是基于以往經驗分析的,不夠完善,因此作為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地用實證來把學情分析出來。
以初中語文學科的文言文教學為例,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對學生閱讀思維的訓練與教導之中。教師必須通過相關的教學設計,使得學生可以誦讀文言文,并且識記其中的知識點,讓學生通過由淺入深的了解文本內容,同時可以靈活掌握文言文中的詞類特點與特殊句式。這會使得學生逐步形成閱讀思維,無論是課內課外的文言文都可以良好閱讀,形成文言能力并不斷提升。
(三)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教師職責
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教師職責。“雙減”政策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促使教師把學生的“多元評價”納入工作的重要內容。
要通過日常評價讓學生“看見自己”,找到自己,并鼓勵他們勇敢地朝一個更好的自己走去。這就要求我們徹底告別“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方式,多角度評價學生,包括正式的、系統化的評價和日常教學、生活中的口頭評價,一定要堅持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得以個性化成長。要注重重成長輕成功、重過程輕結果式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樹立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學生正面鼓勵。即使結果不理想。但只要學生努力了,老師就一定要表揚學生的鼓勵過程,這種評價正是鼓勵他們做“更好自我”的最好方式。
(四)優化作業設計與批閱方式
在“雙減”當中對“作業量”的減少,并不是簡單地按比例機械性地減少作業量。真正要為孩子減少的是機械性、重復性、懲罰性的低效率作業,減少課后書面性的作業,是通過“減”來優化作業的構成和質量,不是靠量多來取勝,而是靠指向性和針對性來達到目的。這也就是說,雖然學生的作業量在逐漸“減少”,但留下來的,都是更加高效且具有針對性和診斷性的優質作業。
二、初中語文課后服務要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
在初中學段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受到雙減政策的影響,在開展課后服務時,必須以學科為基礎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由于雙減政策的影響,學生的補課情況有所減少,因此更多學生會依賴于課后服務提高自身學習成績,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掌握這一現狀并加以改進。在課后服務過程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對語文成績稍差的學生進行課后輔導與答疑解惑,還應指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不斷深化語文科目學習,通過多樣化的興趣小組加深對學科的了解。
課后延時服務是以學生完成作業、老師答疑解惑為主,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掌握情況、完成速度給部分孩子少量題目做補缺、提優練習。教師要多關注中下學生,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利用課后延時時間進行輔導。
(一)充分考慮實際效果
首先在進行課后服務是初中語文教師必須以學校的教學計劃為基礎,結合國家所設定的課程目標進行綜合考量,對課后服務的實際效果進行充分考慮。
具體而言,在課后服務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時間,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強化性學習,利用作業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引導。例如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相對較差,那么老師可以利用課后服務為學生進行閱讀強化訓練,促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制定科學的輔導方案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后服務的過程中,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輔導方案,使得課后服務的時間被有效安排,學生通過課后服務,不僅可以彌補學習過程中的不足,還可以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
具體而言,在課后服務開始前,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聯系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并制定出多樣化的選擇方案,供學生自由選擇。語文學科在進行課后服務時,可以與相關美育與藝術學科相結合,共同形成特色課后服務項目。
以語文學科的字詞積累為例,可以與美術學科相結合,在課后服務時間舉辦特色繪畫字詞大賽,要求學生按照字詞要求進行繪畫,選出最優秀的同學進行適當的獎勵。這種特色課后學習方式可以使得學生加深對字詞的積累程度,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獲得樂趣,從而更加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之中。
(三)提高語文素養,家校共育
雙減政策之后,作業量普遍減少,剩余了大量時間,家長可能會產生一些焦慮情緒,老師們可以和家長做更好的家校溝通,闡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依托家長的助力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海量閱讀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基本功之一,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影響孩子終身。“雙減”之下,老師更應反復告知孩子們閱讀的重要性,閱讀能更好的積累:詞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詞語的積累能幫助提高寫作能力,獨特的構思、神奇的用詞都來自閱讀,孩子見多識廣而語文根底厚實也同樣來自閱讀。因此家長引導孩子在家進行大量閱讀就非常有必要了。除了閱讀以外,老師還可以建議家長在家里讓孩子大聲朗讀課文、練習生字、練練字帖、背誦古詩,語文綜合素養就是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中慢慢形成。
三、結束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種實踐性和綜合性課程。語文教學不能夠完全局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上,還需要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性活動,以達到不斷接觸文化、感知文化、傳承文化的教學目的。“雙減”政策之下,既要做好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減法”,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加法”。“空袋無以為立”,增值賦能是教師停不下來的人生課。順應當前“雙減”政策的落地,在增增減減中回歸教育的本源。
綜上所述,受到雙減政策的影響,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迎來全新的改變,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改進目前的教學方式,通過多樣化的針對性策略里青雙鏡要求依據現有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作用,實現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不斷深化語文科目學習,提高學科素養,促進成績的提高的同時可以將全面性人才轉變。
總之,當下“雙減”政策下的語文教學,無須在“量"上下功夫,應在“精”上下功夫。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如果課堂教學能實現以點見面、以小見大、課中有人,那就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永剛.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的教學策略[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04):115+117.
[2]王初薇,王琳琳.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2).
[3]華靖.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對中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啟示[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5):13.
作者簡介:董麗娟(1983-11-),女,漢,甘肅定西人,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五十三中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