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探討的是丁文江的科學思想以及他在我國現代科學主義思潮中的重要影響。作為一位科學家,丁文江對科學有其獨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他的科學思想已經滲透到了他思想的其他方面,比如歷史、政治和文化等眾多領域,進而形成一種科學哲學理念,具體來說就是,丁文江用科學的標準、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衡量一切事物,科學上升為對他的價值信仰。因此,丁文江在中國近代科學主義和科學思想的傳播中占有的重要位置。
【關鍵詞】丁文江;科學思想
丁文江科學思想的具體體現
第一節丁文江科學思想背景
一、“玄科論戰”的時代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英國人利用大炮攻擊中國,給清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使清朝的腐朽統治日益動搖。在兩次失敗后,國人開始反思,進而得出是“器”不如人的結論,即技術、武器不如歐美國家先進,于是有了國人的第一次覺醒,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振興口號,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登上歷史舞臺。
然而,在武器裝備、人員數量均明顯優于對方的情況下,甲午中日海戰的爆發,使得洋務運動最大的成果“北洋水師”灰飛煙滅,清王朝再一次遭到沉重打擊,人民更加水深火熱,洋務運動也以失敗告終,于是有了國人的第二次覺醒,“制不如人”,即國家的體制不如別人先進,應當廢棄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體制,才能使國家走向富強。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朝,建立了中華民國。然而,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他與張勛復辟的鬧劇、軍閥混戰多年,并沒有使中國變得富強。反而使得國家日漸羸弱。在此迷茫的時候,有了國人的第三次覺醒,“人不如人”,即民智不如別人,在此背景下,由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了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運動”,旨在打破舊思想,啟發民智,建立科學、民主的新思想。
在此期間,新文化與舊文化猛烈碰撞,在激烈的討論中,“科玄論戰”成為了重要的論戰之一。在第一次世界戰爭結束以后,中國派梁啟超先生,也是中國觀察組成員趕赴歐洲,他對戰爭過后的歐洲各國的思想狀況表達了一些觀點,他在《歐游心影錄》書里提到,以這場人類災難性的戰爭為例子,他認為在現代文明中科學萬能論破產。張君勱在清華大學做關于“人生觀”的演講時,他提到了科學不能完全解釋一種人生觀,學生應該重新思考科學的價值含義。他演講的思想立即引起了科學派的抵制,于是科學派旗手丁文江首先發文稱張君勱的觀點為“玄學鬼”,并引發了一系列圍繞“科學和人生觀”討論,后人稱之為科玄論戰。
二、國外達爾文思想改革
1898年百日維新之后,丁文江認識到中國所存在的危機,與所有愛國青年一樣,丁文江開始尋找打破腐朽體制的救國救民之路。在其恩師龍研仙先生的引導下,他的目光并不僅僅滯留于中學,西學的璀璨光芒早已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丁文江于1902年,東渡日本開始了海外求學的道路。兩年之后,隨著中國形勢的變化,國內愛國救國氣氛逐步高漲,受此影響,丁文江于1904年轉赴英國留學。初抵英國時,丁文江就讀于林肯郡司堡爾丁鎮的中學,開始對西方科學中的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知識進行學習和了解。在1911-1919的8年時間里,丁文江積極投身于教育、辦學和科學研究中,對推動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同時也為后續中國的地質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中國地質研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1919年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這一年英國科學家歐內斯特發現質子,質子的問世是世界科學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同時,中國經過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德先生”和“賽先生”對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發起了沖鋒,“五四”運動的興起在中國近現代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不僅僅是一場愛國的政治運動,更是一場解放思想的運動,將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思想帶到了中國,科學的思想、語言的革新、民主的意識、打破封建的三綱五常等接踵而至。從“五四”運動以后,丁文江的科學思想不僅局限于學術領域,而是延展向人生觀、價值觀、社會領域、政治領域、信仰體系等多方面。因此,1919年成為丁文江科學思想的分水嶺。
第二節丁文江科學思想體系
一、科學思想的體系
1923年2月14日,張君勱做了人生觀的重要演講。他認為科學是通過合理歸納、分析的方法對相同對象解決問題具有單一性和客觀性,而人生觀更注直覺、心里等因素,是人的主觀意識所操控的,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兩者雖不完全對立,但有其的對立屬性,科學并不能完全解釋人生觀。丁在君則認為他的太過保守,對科學有所了解,但不深入。于是當年4月12日,丁文江發表《玄學與科學》一文,。闡述其觀點,“科玄論戰”正式開始。
其后陳獨秀、梁啟超、胡適等雙方辯手多次展開辯論,丁文江作為科學派更是出版了《玄學與科學-評張君勱的人生觀》、《玄學與科學的討論的余興》、《玄學與科學-答張君勱》三篇長文對其開始了博弈。他把自己的觀點用文章完全闡述起來,展示了自己的科學觀點。
二、科學與人生觀
丁文江對科學持高度認可態度,并提出“科學萬能”這個觀點,為此,對于張君勱提出的無法借助科學來解決人生觀問題這個觀點,丁文江顯然并不認同。丁文江對科學萬能進行闡釋,指出這種萬能體現在使用方法上,從知識層面上來說科學方法是萬能的。丁文江認為科學是一種認識方法,它具有普遍性特點,它所涉及的范圍從自然界的萬物,到社會人生,都沒有任何的限制。社會心理現象屬于人生觀的一種,更不能脫離科學研究的范圍。他認為人生觀和科學觀是不可分離的。
接下來,為了進一步反駁張張君勱“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對立”的觀點,丁文江指出:“我們所知道的這些物質,其實是在感官接觸的基礎上形成的概念,然后通過概念的推理而形成的。”科學就是研究這些概念的推論。為什么我們要把精神科學和物質科學分開?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分?說什么科學方法不能支配純粹心理現象都是無稽之談。”通過這樣的觀點來反對張君勱把社會當中用科學能解釋的問題神秘化,把人生觀問題排開在科學之外。
論戰里,丁文江只是說明了科學能夠推演人生觀,就是人生觀不應該脫離科學而單獨存在,并未對科學反映人生觀的本質聯系進行說明,這就讓他的反駁有點例證不足。
三、科學的方法論
丁文江對科學進行深入解讀,在其看來科學并非是由某種和方法相關的數據來界定,同時他也指出,科學數據和人們知曉的各類事物都是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人在積累相應的知識之后,能轉變為其思維活動中的概念。科學是一種吸收知識的方法,這是科學自身的最大特點。他明確指出,不管是科學的萬能也好,還是科學的普遍性,或者是科學的貫通也罷,都是因其方法而非材料。丁文江提出的方法論觀點,能為人們在開展科學實踐過程中提供指導。丁文江對科學方法論進行歸結,從中得出一些規律。首先,丁文江認為科學的基本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分類,科學主要就是描述,而這也是科學的基本目標。丁文江對此專門指出:“科學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外界事實進行分類,得出這些事實的秩序。在分好類之后再想到簡單的公例。”丁文江認為應把科學定律理解為多數人的經驗主義分類,且該分類是通過合理的邏輯總結出來的。丁文江認為科學的方法論并不能和一種自然體系相提并論。以歐洲國家為例,在工業技術形式的發展中科學知識被普遍運用其中。丁文江認為實驗室中的科學理論并不能知道實踐中的工業發展。其次,丁文江認為科學就其實質而言就是一種方法論。與此同時,我們應看到的是丁文江闡述的科學方法也存在缺陷。他的這些論述出現支撐缺位問題,和物理學和化學等基本科學的一些科學思想不符合,如物理定律與經驗主義就出現不符合現象。可見,分類的科學方法論存在反例等挑戰,所以并不能完全說明科學,就像物理化學等基本定律一樣,這些方法論可能會存在于科學理論的范圍之外,但是這些理論不一定會對科學產生影響。這類定律雖然使用理論、概念作為理論的依據支撐,但這些概念的有效性和直接觀察到的經驗并沒有直接聯系,它們在系統中具有的這些功能非常重要,可以說具有決定性作用。丁文江對科學方法有自己的解讀和理解,并把它界定為一種歸納邏輯,盡管他也認可演繹法,不過,他堅持認為演繹須在歸納基礎上實現,而推論則是在經驗基礎上實現。他過于強調歸納邏輯,并沒有意識到演繹在科學中的重要性,對于科學抽象和理論分析這方面比較忽視。最后,丁文江認為科學與道德價值可調和,他還提出相應的調和方法。在他看來,“科學是教育和修養的工具,且是最好的工具,而學科學的人,除了具有勇于探索真理的能力之外,還需具有愛真理的一顆誠心。”他希望通過教育的途徑來有效的傳播科學,幫助人們有效地完成和平和諧的普遍目標。
四、科學與信仰
丁文江認為,人類道德必然是隨著科學思維的發展而進化的必然結果,他提出了“科學方法無所不能”的思想。丁文江提出,人類和動物一樣,天生具有宗教性。這是出于人類對生存的渴望而固定下來的,是人類所面臨的不可預知的事物所造成的。在科學和信仰的問題上,丁文江的理論缺陷主要在于,他從抽象的角度來看人,他夸大了宗教中提到的心的作用,將動物的特征直接與人類社會進行了比較。這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群體學習”概念。丁文江的科學體系不是泛泛而談的科學,而是以實證主義為原則,全面具體地探討科學的哲學基礎、科學知識的來源、科學的功能性、科學與邏輯的關系等。他的理論包括整個科學技術哲學,展示出了對科學的理解較為深入。他經常把政治與社會人生相結合。
參考文獻:
[1]胡適,《人生有何意義》,九州出版社,2013.
[2]于保紅,科學與玄學的論戰:中國思想界的一場大交鋒,縱橫,2013.04.
[3]李乾明,公式主義批判與作文童心的回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11.
[4]謝雙雙,丁文江科學哲學思想研究,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05.
作者簡介:孟廣斌(1986.7—),性別:男,籍貫:山東省新泰市,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認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