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琳
摘 要:近年來,國家將教育列為優先發展地位,格外重視教學質量和效率。如此導致教師和家長雙方對學生的學習過分關注,通過大量的作業和課下補習等方式提高學習成績的做法在社會中廣為普遍。學生的學習壓力驟然上升,鑒于學生被迫的超負荷學習狀態普及全國的情況,國家頒布“雙減”政策,以求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
關鍵詞:雙減;數學思維
引言:“雙減”政策是國家為改變學生超負荷學習狀態,減輕學業負擔而實行的“減負”政策。通過減少作業量,制止課外補習行為的方式增加學生的課下自由時間,放松學生的精神思想,調節自身情緒、狀態,以精力充沛的面貌高效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一、目前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初中數學不比于小學數學,不再只注重數學基礎的積累,開始深入研究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教學觀念的轉變使得教學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總結以下幾方面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應式教育體制,過分關注結果
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社會化進程加快,隨之出現社會壓力劇增,導致教育體制逐步偏向應式化教育。當前教育病態化發展,教學觀念偏離教學初衷,教師教學過分關注結果,而忽略學生研究探索知識的學習過程,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實踐能力。應試化教育體制將教學重點從數學學科知識轉移到應試技巧、應試注意事項等內容,與教學本質相悖。教師、家長過分關注學習成績的高低,急于求成的心理加上“拔苗助長”的行為導致學生超負荷學習,學習壓力劇增。堆積如山的課后作業、一節一節的課下補習以及一沓一沓的復習資料,過于沉重的學業導致學生精力不足,整日疲憊的學習狀態產生低下的學習效率,甚至容易造成學生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病理狀態。
(二)過分循規蹈矩,教學方式單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純理論授課,一切照搬書本知識,充當一個無情的念書工具。部分教師的自我定位錯誤,單純的講解課本知識,規規矩矩的在教材的框架中授課,毫不越矩。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單純的理論授課好比“紙上談兵”,也無法讓學生體會、領悟和理解其真正的含義。導致如今教育多培養理論研究型人才,臨床實踐性人才短缺,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學生實踐能力較弱,實踐經驗不足。教學觀念忽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培養,不利于學生才能的全面發展。
(三)自主學習能力低下,過分依賴教師
數學因為其知識領域廣闊和思維深度較高,其尚待探索的未知領域還很廣闊,還有更深層的數學真理亟待發現。所以,教師要鼓勵教導學生自發的鉆研探索研究數學知識,去發現創造真理。然而在如今的現狀下,教師的教學認知理念出現偏差,對學生的學習給予過度的幫助支持,導致學生產生惰性心理,過分依賴教師,缺少自主學習意識,導致數學思維能力低下,無法真正理掌握數學知識或掌握較表淺。學生面對復雜的數學知識毫無頭緒,滿是挫敗感,缺乏攻堅克難、征服數學重難點領域的勇氣,不利于學生數學的學習。
二、“雙減”理念下初中數學的教學策略
(一)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應用的傳統教學方式太過單一,不符合重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新時代教學理念要求,為時代所淘汰。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優化數學教學方式,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選用適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較快吸收教學知識。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減少學生的課下作業量,利用高效的教學方式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筆者注意變換教學方式,針對學生學習情況而定。例如,筆者在進行《整式的乘法與因式的分解》的教學中,進行情景化教學,創設數學競賽的學習情境。筆者將學生分為幾組,由筆者出題,每個小組寫出自己的答案,答對題數多者勝。如:3?*3?、5*5?等同底數冪的乘法計算題以及3a?-6a2b+3ab?等因式分解題,讓學生在競賽中練習鞏固課上所學知識。學生在情境中競賽,激發學生的緊張情緒,督促學生對課上知識點進行復習鞏固,有利于學生提高數學水平。
(二)趣味化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內容比較枯燥,很容易引起學生煩躁、厭惡的情緒,產生抗拒數學的心理。實施趣味化教學,通過趣味環節增加學習的有趣性,活躍枯燥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落實“雙減”政策要求,提高課堂效率而減少課下作業量以及杜絕課外補習班的教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學生的自由安排時間,保證學生精力充沛的學習狀態。筆者進行趣味化教學,在課堂上加入趣味環節,讓學生放松心情,緩解超負荷的學習狀態,減少數學學科本身的乏味性,有利于初中數學的教學。例如,筆者在進行《軸對稱》教學中,采用擊鼓傳花的游戲教學,由筆者擊鼓,鼓聲結束的一刻花所傳學生要回答筆者的問題。筆者準備了很多軸對稱圖形的,由回答的同學來識別,以熟練區分軸對稱圖形,鞏固課上所學知識。
(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傳授學習方法
在“雙減政策”理念的的指導下,教師注意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做到全面發展學生才能。“雙減”政策倡導減輕學生學業壓力,要求教師、家長不可通過占用學生課下自由時間以安排額外學習任務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成績。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質”不重“量”,與其一成不變的講述課本內容不如講授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領悟和體會。例如,筆者在進行《全等三角形》的教學中,注意傳授學生“證明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和思路,加強課堂知識內容的分析。如:介紹“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證明方法。讓學生可以完全理解和明白,達到可自主學習、研究知識的目的。如此,既順從了“雙減”政策的要求,又促進了數學領域的開拓研究,有利于數學的發展。
總結: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行目的就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同時產生了“副作用”就是督促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增加教學質量。同時也改變了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將教學重點從教材知識轉移到人的能力本身,實現了靈活高效教學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朱天武. 探究初中數學課堂中減負增效的策略[J]. 讀與寫,2021,18(15):198.
[2] 徐蘭萍. 剖析典型問題優化解決途徑——探索初中數學減負高效的教學策略[J].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學研究),2017(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