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怡
(南京審計大學,南京211815)
當前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模式轉向高質量發展模型,在吸引外資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進博會和G20 大阪峰會上的講話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更大的開放擁抱發展機遇,并將持續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定推動全球經濟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貿易自由化和開放化展現出勢不可擋的態勢,要努力克服貿易摩擦對跨國投資的影響,堅定對外開放的方向不動搖,繼續保持外資對經濟的推動力作用,這不僅符合全球化的總體趨勢,深化國際投資合作,也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2019 年6 月30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2019 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 年版)》,放寬外資準入的行業限制和股權限制,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補齊我國部分領域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的短板(晏維龍等,2011),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在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關稅依然扮演著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的重要角色。國家能夠調節國民經濟活動,增加財政收入,成為社會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通過征收關稅來保護和促進本國產業的發展,必然涉及到對外資的限制問題。稅率的高低能夠顯著影響外資的進入意愿和進入方式,因此如何平衡關稅稅率與外資進入的比例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本文把關稅、外資進入比例、成本差異和產品差異程度同時納入開放經濟體下的混合寡占模型當中,研究一國政府應該如何隨著產品差異化和成本差異化的變化制定相應的最優關稅來吸引外資實現福利最大化目標。
Wang 和Chen(2011)指出,外商參與國內市場主要有外國直接投資(FDI),出口以及跨國公司股權的外資滲入。國內政府經常使用稅收工具影響國外企業的行為(Devereux,Hubbard,2003)。本文研究的外資進入主要是出口和以及國內民營企業進行合作成立合資企業的方式,外國可以通過購買民營企業的股票成為股東或者與民營企業共同出資成立新公司并獲得相應利潤實現外資的進入。國有企業是我國市場上一種重要的企業形式,但本文研究側重于外資進入的表現,為簡化分析,故在模型中不考慮國有企業的存在。與已有文獻相比較,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本文的研究是對葉光亮等(2010)研究的補充和修正,借鑒與改進之前的混合寡占和傳統貿易理論的研究,將產品差異與成本差異,關稅戰略放入統一的分析框架中,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構建更貼近于實際環境的混合寡占模型。
關于外國資本進入問題,最近的理論研究:勞動力成本上升與吸引外國資本進入并沒有直接聯系(劉厚俊,2011;馬颯;2014),稅收政策作為重要的工具,對促進外商投資具有顯著的效果(黃曉霞等,2003)而曹小春(2007)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取消進口關稅優惠政策反而增加了外資投入。我們發現對于外資進入的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較少,學者們更多地探究外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外資進入方式的選擇問題。孫國峰等(2017)在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得到外資進入不利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陳華等(2010)分析了國外企業選擇直接投資、并購或者出口三種不同的進入模式與政府最優關稅以及政府補貼的關系。
在最優關稅戰略研究中,Ara 等(2016)發現關稅降低了本國公司與國外企業議價的能力。姚洪心等(2007)在Dixit 差異化雙頭壟斷模型中分析了產品差異化對關稅政策的影響。首次在混合寡占模型中考慮國外企業在本國市場上競爭可以追溯到Corneo 等(1994)的研究。Chang(2005)的研究分析了開放經濟下企業成本差異對最優貿易政策的影響。葉光亮等(2010)的研究認為政府的關稅稅率應該與產品差異程度變化趨勢相同。在成本存在差異條件下,古諾競爭中的社會福利極大化下的最優關稅比稅收收入極大化目標下的關稅更高,在斯塔克伯格模型中,這一結果則相反(wang,2010)。
以往文獻對在研究吸引外資方面只考慮了成本差異或產品差異的一個方面,而沒有結合兩者共同分析,而且更多研究是驗證外國資本進入如何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本文側重于通過分析成本差異、產品差異的影響制定合適的關稅更好地吸引外資進入國內市場,擴大開放。在研究最優關稅戰略方面,學者集中于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對關稅戰略的影響或者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補貼等財政政策對制定最優關稅的影響,要兼顧對外開放戰略與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制定最優關稅以吸引外資進入的問題。研究發現:跨國混合寡占模型中,關稅水平越高,外國企業的投資比例和出口量都會降低。在產品差異化處于不同的程度,成本差異對投資比例的影響和關稅水平的影響也會不同。當產品差異化處于較高水平時,企業的成本差異越小,外商投資比例越高,出口量越小,當產品差異逐漸縮小,外商投資比例會增加但出口量減少。當產品差異化處于較低水平時,企業的成本差異越大,外商投資比例越高,出口量越小,此時產品差異的增加也會增加外商進入比例但會減少出口量。當產品差異化處于高水平時,隨著成本差異縮小,關稅水平也會減小,然而產品差異的減小會增加關稅水平。當產品差異處于較低水平時,隨著成本差異的縮小和產品差異的增加,關稅水平提高。
文章結構安排如下:第三部分為模型假設與求解,第四部分為均衡結果分析,第五部分為產品差異化和成本差異化對外資比例和關稅水平的影響。最后是結論與啟示。
本文假設在開放經濟下存在兩家企業:國內的合資企業與國外企業在國內市場上進行產量競爭。外國企業選擇與國內的民營企業合作形成合資企業。假設兩家企業的成本為Ch=F+chqh;Cf=F+cfqf,其中合資企業的下標為h,外資企業的下標為f。qh,qf分別表示合資企業和國外企業的產量。在此處我們不考慮企業進入的壁壘問題,因此假定固定成本F=0。企業的生產效率、技術存在差異,因此兩家企業的邊際生產成本不同,ch=c;cf=1,c 表示合資企業與外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差異(不考慮c∈(0,1)即合資企業的成本小于國外企業的情況),c=1 時表示合資企業與外國企業的生產技術幾乎沒有差別,邊際生產成本相等。c∈(1,+∞)表示合資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方式等落后于國外企業,因此生產成本高于國外企業。則

企業在市場上進行產量競爭,產品本身存在差異,產品差異系數θ∈[0,1],θ 值越大表示產品差異程度越小;相反,θ 值越小表示產品差異程度越大。市場價格由市場上企業共同決定,P=a-Q,a>1+t,Q表示市場上合資企業和國外企業產量之和。

政府把關稅看作收入的主要來源,出于對社會福利和國內企業保護的考慮,對國外企業出口本國的產品征收一定的從量關稅。為關稅水平,關稅收入為

合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β 是外國企業的投資比例,β∈[0,1]

假設代表性消費者的消費者剩余函數為

社會福利等于消費者剩余加上企業利潤以及關稅收入。社會福利函數為由于外國企業把利潤轉移至國外,故社會福利只考慮屬于合資企業中民營企業得到的利潤。

假設政府追求目標為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

合資企業和國外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

第一階段仍是由政府根據社會福利最大化來決定最優關稅水平,第二階段是國外企業在關稅給定的情況下調整自己的對外投資比例以獲得利潤最大化,第三階段是合資企業和國外企業在國內市場上進行產量競爭。
本文構建的是一個三階段博弈模型,因此我們采用逆向歸納法求解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首先分析第三階段兩家企業的產量博弈,合資企業和外國企業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來決定產量,通過聯立式子(11)和(12)的一階條件求解,我們得到兩家企業在第三階段的均衡產量:

第二階段為外國企業決定與國內民營企業合作的程度,國外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把最優產量代入式子(7)中,令得到最優的投資比例為:

此時得到的最優產量和外國企業利潤為:


此時的最優產量、最優投資比例為:

第一部分探討關稅水平對最優投資比例和國外企業利潤的影響:
結論一:關稅水平與最優投資比例以及國外企業利潤呈反向變動關系。關稅水平越高,國外企業選擇與國內企業合作的程度越低,外國企業的總體利潤也越低。

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國外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可以選擇出口或者和國內民營企業進行合作兩種方式。傳統貿易理論認為關稅的制定本身具有保護國內企業的作用,關稅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國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略小于國外市場,需要政府進行干預。國外企業在國內市場獲得的高額利潤不會因關稅水平的提高而改變策略,說明利潤空間很大,出口產品所獲得的利潤遠遠高于與國內企業合資所得到的部分利潤。由可知提高關稅會降低國外企業整體利潤,再一次印證了高關稅會阻礙外國資本的進入,不利于吸引外資。
第二部分研究成本差異和產品差異對最優投資比例、出口量以及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下的最優關稅水平的影響。
結論二:當產品差異較大時,外國企業傾向于在國內企業具有低生產成本時增加投資,減少出口量。當產品差異較小時,合資企業的成本越大,外商投資比例越高,出口量下降。


圖1

產品差異較大時,國外企業和合資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較小,每家企業都有特定的目標客戶群體,因此形成分離均衡。合資企業的生產成本越小,說明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企業整體的水平和實力,降低外商投資的風險,對外資的吸引力越大。合資企業與國外企業的成本差異越小,國外企業在生產成本的優勢越小,此時減少出口量并不會減少市場份額,反而會提高自身產品價格,增強產品差異優勢,攫取更高利潤。
產品差異較小時,市場中合資企業與國外企業競爭越激烈,國外企業與民營企業合作的程度越深,為合資企業提供技術和資金,會提高合資企業的利潤,間接增加外國企業自身整體利潤,合資企業會因此縮小與外國企業的成本差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升產量,增加企業利潤。國外企業越有動機實施防御性策略,即對競爭對手進行投資,增加控股比例,保證自身整體利潤。
推論:(1)在不考慮成本差異的混合寡占模型中,在高產品差異的市場中繼續增加產品差異程度,外國企業會選擇減少投資,在低產品差異的市場中增加產品差異會吸引外資進入。(2)在高產品差異市場中產品差異程度的增加會增加國外企業出口量,在低產品差異市場則相反。

給定(二)即不考慮成本差異的情況下(θ∈[0,1]故在分析中忽略 θ3,θ4,θ5的影響,式(27)為簡化后的式子),


圖2

產品差異較大時,外國企業和合資企業都較難增加各自的市場份額,而外國企業可以選擇增加與民營企業合作的比例來增加合資企業利潤中所能獲得的部分。同時,當產品差異逐漸縮小,合資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市場份額慢慢發生變化,此時國外企業產品優勢逐漸減小但仍然存在,減少出口產品能夠提高產品價格以獲得更高利潤。此時國外企業增加投資比例也可以影響合資企業的市場布局,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
當產品差異處于較小范圍內,產品差異化的增加能夠改善市場競爭程度,國外企業考慮到產品差異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產生分離均衡,無法依靠出口產品數量的增加擴大市場份額,因此隨著產品差異的增加對合資企業的投資同時減少出口量以維持自身產品價格。
第三部分考慮成本差異、產品差異對關稅水平的影響。
國外企業充分考慮出口國市場的消費動機和偏好,出口產品與國內企業生產的相比屬同類但在功能、外觀等方面存在差異,增強產品的非替代性,政府在制定關稅政策時必然要考慮這類產品的利潤轉移的有限性和由政策導致的消費剩余的損失(姚洪三等,2007)。關稅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增加政府收入還在于一定程度上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生產成本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產品差異和成本差異是政府制定關稅水平時考量的關鍵變量。
結論三:第一,國內企業成本越小,關稅水平越低。第二,當產品差異較大時,合資企業與國外企業產品差異增加,政府會降低關稅稅率;反之則增加。
證明:

結合前述分析,當外國企業與合資企業產品差異化較大時,市場上競爭程度相對緩和,決定利潤水平的是產量,在合資企業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市場上產品價格過高,政府考慮福利最大化目標會選擇制定高關稅水平,降低市場上產品價格,保障消費者需求。隨著成本差異的減小,外國企業會增加對民營企業的投資,從而減少出口量(<0),政府降低關稅水平降低外國企業的出口成本,刺激出口量增加。
當不考慮產品差異化時,合資企業技術逐漸成熟使得生產成本降低時,政府會放松關稅管制,降低對國內企業的保護程度,因此關稅水平會降低。此時政府會考慮增加關稅收入的途徑增加社會整體福利,關稅水平的降低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國外企業選擇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

由[θ∈[0,1]故 θ3,θ4,θ5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式(31)為簡化后的式子原式為]θ∈(0,知當產品差異化較大時,隨著產品差異化的縮小,關稅水平會增加。當產品差異化較小時,隨著產品差異化的增加,關稅水平會增加。
當產品差異化處于較高范圍時,國外企業可以在市場上提高價格以增加利潤,當產品差異縮小時,國外企業會增加出口量以保持市場份額,增加企業利潤,政府有更大的動機去增加關稅水平。
當產品差異處于較低水平時,產品差異化增加,企業將擁有各自的消費群體,外國企業擁有較大的利潤空間,關稅水平的提高不會大幅影響外國企業的出口決策戰略。政府適當增加關稅可以提高關稅收入,增加社會福利。
本文通過將外資進入程度、產品差異、成本差異以及最優關稅同時納入到政府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的一般模型中。分析了最優關稅、產品差異、成本差異對外資進入的不同程度的影響。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對比,我們發現,在存在產品差異和成本差異的開放型混合寡占市場中,關稅水平的變化對外資進入國內市場的程度是反向變動關系。高關稅水平降低了外資進入國內市場的意愿。關于不同程度的產品差異化情況下對外資進入的影響,我們得到,當合資企業與外國企業的產品差異較大時,合資企業的低生產成本以及產品差異的縮小趨勢會吸引更多的外國資本進入。同時我們發現,關稅水平隨著國內企業生產成本的減小而下降。在產品差異較小時市場中產品差異化增加,政府會選擇增加關稅水平。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降低關稅水平和企業生產成本是吸引外資進入的有力條件,因此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為實現更大的開放政府應該進一步減小關稅水平,降低外資進入門檻,鼓勵外國資本與更多的企業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不應局限于資金人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開展對先進技術、管理模式等交流和發展。二是合資企業生產成本取決于勞動效率和生產技術、管理成本等因素,要努力提高生產效率,企業應該積極學習并合理使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增加對員工的培訓,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競爭力。三是引進科研人才,加強自主創新,不斷增加產品差異化水平,成為外國資本的優質選擇。外資進入不僅為國內企業帶來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學習渠道,更激勵了國內企業走上改革創新的道路。
產品差異化程度的大小導致不同的關稅制定策略。不同產業在市場上面臨著不同的產品差異情況,因此政府應該根據現實情況對比與國外企業的差異化情況決定更好的關稅策略,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引導相關產業發展,將外資引入最需要的產業,發揮最大效用優化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