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茜
【摘要】中華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好記憶,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窗口,但卻屢屢被當代青少年兒童忽略。為此,筆者帶領“我們的傳統節日”項目小組以七大中華傳統節日為載體,著力挖掘其中適宜小學生學習和吸收的內容,充分運用各種資源,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認識、了解和學習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概念、形式、內涵和價值,積極探索中華傳統節日的多元化育人途徑,讓中華傳統節日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節日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中華傳統節日;小學;多元化;育人途徑
中華傳統節日,氣氛濃郁、活動有趣、故事精彩,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好記憶,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印記。但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外來文化逐漸滲透進來,而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卻被慢慢淡化甚至是遺棄。據調查顯示,許多小學生不清楚我國的傳統節日具體有哪些;還有部分小學生把中華傳統節日和我國現有的一些法定節日混淆,將元旦、國慶節也視為中華傳統節日;還有部分小學生將中華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混淆,將圣誕節、萬圣節也視為中華傳統節日。甚至還有許多小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本身感到迷茫:為什么要過節?如何過節?過節有什么意義?可以說,小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的認識現狀不容樂觀,而且很多學生更喜歡過西方節日而冷落中華傳統節日。由此可見,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迫在眉睫。
根據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結合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的德育工作的“六大實施途徑”,筆者帶領“我們的傳統節日”項目小組成員嘗試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七大中華傳統節日為載體,帶領學生走進并了解中華傳統節日,發揮中華傳統節日的育人功能。
一、課程育人
《指南》提出:“要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將德育內容有機融入到各門課程教學中。”項目小組著力挖掘中華傳統節日中適宜小學生學習和吸收的內容,并根據不同學段的小學生特點,將中華傳統節日元素融入到語文課程、主題班會課程、繪本課程、英語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美術課程中,整合多學科資源,圍繞中華傳統節日主題進行跨學科、融合式、多元化的教育教學(詳見《“我們的傳統節日”課程、活動安排表》),并在課程中發揮中華傳統節日的滲透式的育人功能。
二、文化育人
中華傳統節日,由古至今,源遠流長,積淀著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項目小組充分挖掘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將七大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分別羅列如下:
春節——祈福攘災、歡慶娛樂、民俗飲食;
元宵節——大地回春、合家團聚;
清明節——掃墓祭祀、踏青游玩;
端午節——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祛病防疫、紀念歷史人物;
七夕節——愛情、乞巧;
中秋節——思念故鄉和親人、祈盼豐收和幸福、期待團圓;
重陽節——祭祀祖先、推行敬老。
項目小組以七大中華傳統節日為載體,以培養“文化自信”為引領,以傳承和創新“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為主線,把中華傳統節日元素融入育人的過程,聚焦傳統文化育人,注重習俗傳承和發揚,發揮文化育人的浸潤作用,逐步形成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育人模式。
三、活動育人
《指南》提出:“利用節慶紀念日、儀式教育活動等,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項目小組利用七大中華傳統節日,采用多種形式,通過多種途徑,開展介紹傳統節日由來、概念、形式、內涵、習俗和價值等活動,如節日故事會、節日手工制作、節日習俗體驗、節日親子活動、節日詩詞大會、節日知識競賽等,喚醒中華傳統節日的儀式感,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的體驗感,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的認同度,激發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四、實踐育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學做合一”,鼓勵人們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項目小組通過開展各類傳統節日主題實踐,以增強學生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七大中華傳統節日中的每一個節日,我們都開展了故事搜集、手工制作、美食分享、習俗體驗等實踐,以期達到知、情、意、行統一的效果,讓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師生的實踐中得以傳承。為了創新傳統節日的表達形式,讓中華傳統節日得以國際化的呈現方式,我們還舉行了中華傳統節日的英語主題手抄報和英語演講比賽,讓中華傳統節日煥發新的活力和魅力。
中華傳統節日的英語主題手抄報作品展示
五、協同育人
《指南》提出:“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為了加強中華傳統節日的育人效果,開拓傳統節日的育人途徑,一方面,項目小組成員積極在校園內開展各項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另一方面,我們發動家長協同參與傳統節日的校外活動。春節,我們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大掃除、買年花、采購年貨、貼對聯、準備年夜飯等;元宵節,我們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做燈籠、看燈展、猜燈謎等;清明節,我們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鄉祭祖、踏青春游、放風箏等;端午節,我們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品粽子、掛菖蒲、觀看龍舟比賽等;七夕節,我們鼓勵孩子在家積極分擔家務活;中秋節,我們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月餅、觀賞月亮、欣賞花燈等;重陽節,我們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觀賞菊花、登高遠眺、陪伴老人等。此外,我們也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社區舉辦的各項傳統節日主題公益活動。以期建立多方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搭建更廣闊的育人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而中華傳統節日在長期的積淀中包含許多值得弘揚和傳承的優秀文化,是當代教育的重要資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將中華傳統節日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程教學中、學科融合中、文化熏陶中、實踐活動中、家校協同中感知中華傳統節日的魅力,以多元化的育人途徑,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節日的育人功能,達到知、情、意、行統一的效果,讓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新時代得以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楚.依托傳統節日文化 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2).
[2]劉志勇.淺談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有效利用[J].考試周刊,2019(A0).
[3]楊芳芳.中國傳統節日教學與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J].教育文化論壇,2018(6).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