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摘要】傾聽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會傾聽是語文新課標賦予語文教育的全新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明確傾聽的任務、掌握具體的傾聽方法,加上教師適當的激勵評價,這些是培養學生傾聽習慣,激發學生傾聽愿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有效傾聽;小學生;語文課堂
隨著課堂改革的實施,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越來越強,常常提出一個問題,就有不少的小手舉起來,還一邊伴隨著“老師,我來,我來”的喊聲。課堂上看起來是一片熱鬧的景象,人人搶著回答問題,個個爭著朗讀課文。可在這種熱鬧的背后,也體現出部分學生的浮躁。當被點到名的學生在“說”和“讀”的時候,卻沒有幾個學生能靜下心來聽。他們要么繼續高高舉著小手,熱切盼望著下一個發言機會;要么直接放棄,事不關己地坐在一旁,心早已游到別處去了。而最為突出的現象就是,當學生在朗讀或發言過程中出現錯誤時,總會引來一片哄笑或是打斷之聲。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
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些情況,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地注重了學生的“說”,忽視了對于學生的傾聽意識和學生傾聽習慣的訓練;二是學生不懂得如何去傾聽,導致課堂上出現更多的“說”的聲音,而缺少了“聽”的耳朵,出現課堂氣氛過于活躍的假象;三是有些學生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一門心思只想著如何表現自己,而沒有顧及到其他人。
“教育從傾聽開始。”這句話揭示了傾聽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而傾聽在語文課堂中更是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傾聽是重要的口語交際方式之一,學會傾聽是《語文課程標準》賦予語文教育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針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一個傾聽教育目標,那就是:聽人講話認真耐心,能夠把握到要點,并且還可以進行簡單的轉述。這就明確告訴我們:“聽”與“說”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傾聽不是簡單地聽人說話,而是聽力與理解的融合。語文課堂始終離不開對學生的有效傾聽,學生只有在語文課堂上認真地傾聽教師的講解、同學們的發言,在有效傾聽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與交流,才是真正地參與學習。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已經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前提,而傾聽能力則是決定課堂效率高低的關鍵。
通過多年的課堂實踐與反思,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步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和傾聽能力。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明確傾聽任務,增強傾聽意識
語文教育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中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聽”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主線,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都必須是以“聽”為基礎的,教師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和了解傾聽的意義和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傾聽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提出說的要求,也要明確地提出“聽”的要求。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具體的傾聽要求,學生才會帶著任務去傾聽。目前,語文課堂上出現學生只重說不重聽的現象,是因為教師只布置了“說”的任務,而沒有給學生提出“聽”的要求。導致在教師講課或者同學發言時,他們不懂得動用自己的感官去傾聽,更不會開動腦筋去思考,學生自然就無所事事,精力難以集中了。
認知主義的學習思想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一種直接、機械的聯合,而是通過以學習者的主觀能動和行為作用過程為中介手段來進行和實現的。他們強調,一切學習活動目的都只能是為了充分調動和培養學習者的自我主觀能動性。其實,教師給學生提出具體傾聽任務要求,布置一定的傾聽任務,讓他們自己帶著這個任務去進行學習,就是調動和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聽學生朗讀前,可以給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仔細聽,聽聽他在朗讀時發音是否準確、斷句是否恰當,有沒有讀出感情?”在傾聽其他學生發言時,也可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聽懂內容、聽出問題。在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前,可以適當地提醒學生端正自己的坐姿,聚焦注意力認真地聽懂教師說的話,并適當地要求學生進行復述、轉述、概括教師講話的內容。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傾聽任務,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起來。
(二)合理設計提問,掌握傾聽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僅有傾聽的意識是不夠的。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傾聽方法,才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但是,很多學生不懂得傾聽方法,他們想聽卻不知道該怎么聽,要聽一些什么,這樣學生即使很端正地坐在那兒,也是沒有效果的。
合理設計問題可以讓學生通過問題去掌握傾聽方法。比如,“你聽懂他說什么了嗎?”“你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聽完他的回答,你想給他提什么建議?”這些帶有針對性的問題,能夠啟迪和引導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進一步地思考,提升學生的邏輯和思辨能力,從而在傾聽與思維之間形成有機的關聯。
當然,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一定要適中,設計的問題如果太難,學生就可能會難以準確把握,無從下手,這樣就很容易降低學生傾聽的信心;如果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用不著進行分析、思考就可以順利地完成,也不能讓學生保持傾聽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問題時,應該根據每個階段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做到由易至難、層層遞進的原則,只有這樣才可以顧及到所有的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傾聽興趣。
(三)教師適當示范,提升傾聽技巧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從這一句話中我們其實可以清楚地看出,“聽”與“說”重要同樣。教育的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善于傾聽,而教師的耐心傾聽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因此,教師的傾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真心、用意、專注等進行了傾聽,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學生的思路,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而一些適當的傾聽示范,也可以作為一種范本,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一定的傾聽技巧,幫助學生找到一條掌握傾聽技巧的有效路徑。因此,當教師向學生發言時,教師一定要首先給予帶頭的傾聽,不論他們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我們都不要輕易地打斷,并在他們回答后,再適當地進行指導。
(四)及時激勵評價,激發傾聽愿望
很多的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注意力的穩定性相對也比較差,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長時間要求學生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地傾聽是不現實的。教師在學生進行課堂講解時還可以適當地進行表揚、鼓勵,以此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傾聽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心理學研究表明,喜歡別人聽自己講話是人所共有的一種基本需求。教師認真地傾聽學生講話就是高度關注學生的一種表現,如果教師在傾聽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評價和鼓勵,就會讓學生因教師的關注、理解和贊美而感到高興,從而激發傾聽的愿望,并保持長久的傾聽興趣。所以,教師要在傾聽的同時,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贊揚,要讓學生從你的表揚和評價中感受到成功的體驗。如,經常說:“你聽得那么認真,真是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好孩子!”“你的小耳朵真靈,他就讀錯這么一個字音也被你聽出來了,真不簡單!”“你能一邊聽一邊思考,給他提出了這么好的建議,真棒。”這樣的評價和鼓勵,無疑會激起學生傾聽的熱情。
當然,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的過程也尤為重要。學生間的相互傾聽、相互回應的過程,是語文課堂中實現“聽”和“說”有機統一的過程。所以,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之間的互相評估。
三、結語
良好的傾聽習慣雖然可以使學生受益終身,但學生的傾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循序漸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傾聽意識,把有效的傾聽引入到我們的語文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更加精彩,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李政濤.傾聽著的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李金芝.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培養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
[3]李政濤.傾聽著的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鄒斌.做有策略的教師[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