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扶貧辦原主任、國務院原參事、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堅
目前全社會更多的是在考慮如何鞏固全面小康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何實現脫貧攻堅和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這些工作非常重要。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已經明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用15年時間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必須清醒看到,這一任務是非常艱巨的。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的不是農業現代化,而是社會主義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更多偏重于產業,農村現代化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生態環境治理、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及鄉村治理等全面現代化。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農村,我們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搬西方的道路不行,蘇聯的道路也不行,必須要摸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農村現代化。
我曾經看過一個資料,法國農民的職業教育程度,97%是大專院校,我表弟在法國待了9年,我問他這個數字到底準不準?他想了一下,說差不多。在法國,作為一個農場主,既要會科技,也要會經營,沒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是不行的。
就農業農村的基礎來說,我國農業農村普遍存在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的情況,我國的戶均農業規模0.5公頃,是日本的1/6、美國的1/400,我國勞動生產率大體上是日本的23%,歐盟的10.84%。
我認為,我國農業不是低端產業,它的利潤不低,關鍵是我們的規模小。我們的勞動生產率低,生產率的差距不僅使我們的大宗農產品缺乏競爭力,而且造成了城鄉收入差距不斷增大的趨勢。
2019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是2.68,在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農民的收入都要比城里高30%到40%,而20年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超過3。實現農業現代化有許多指標,但作為農民來說,我們今天講民生,就是收入要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很艱巨的任務。城鄉收入的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要顯著縮小,不能是幾倍。
如何讓農民的收入快速增長,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擺在我們面前非常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探索出我們自己的道路。我認為主要還是靠改革。我提兩個建議:
第一、要總結各地已經探索成功的典型。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各地都探索了一批農民富裕、環境優美而且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這些典型接地氣,符合我們的國情,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培養成長的典型。當然,這些典型還不夠完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探索是必要的。我去看了好多典型,他們農民的收入比全國農民收入要高好多倍,不少地方的農民已經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有的還高于城里人,而且環境優美、貧富差距縮小、社會穩定和諧。這些典型就是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典范。
認真總結自己這些典型、這些模式和途徑是最現實的、最接地氣的,所以我今天也希望你們很好地總結典型,完善典型,擴大典型。
我舉幾個例子,比如江蘇的華西村,我在江蘇工作了30多年,2010年我去調研,當時農民的人均收入是8.5萬元,10年前上海居民的收入也只有3萬元,農民收入超過了城里,而且家家有小汽車,住房寬敞,社會風氣好。
又比如我去年去了浙江的一個村子,發展現代農業、立體農業、旅游農業,我們去了當地老百姓家里,基層干部介紹,他們這里有兩句話,一句是“一家富,不算富。集體富,才算富”;另一句是“村村沒有貧困戶,沒有暴發戶,家家都是小康富裕,基本實現了少有教、老有靠、病有醫”,這就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當然還有許多發揮引領作用的村,比如江蘇張家港的一個村,這個村非常重視文化。前兩天我到江蘇的大豐,看恒北村,農民基本上全都達到了城市的收入水平……
這些典型盡管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是相通的:一是都有一個優秀的村黨支部以及帶頭人,有堅強的領導,成熟的黨組織,這是鞏固扶貧成果、踐行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二是都有強大的集體經濟。三是都充分發揮了市場的作用。有了這些基本的東西,這些村基本都做到了農民收入高、環境優美、綠水青山、貧富差距小、精神文明、社會和諧。所以我講的第一點,希望各地總結、培養一批農業現代化的典型,這是最主要的。
第二、認真總結各地正在進行改革和探索的農業現代化的中國之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農業發展給出了明確思路,以城帶鄉、工農互促,五中全會也進一步明確要在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要頂層設計先行,這與摸著石頭過河不一樣,各地要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實現農業現代化,包括推進全面鄉村振興,這些年,有的地方進行了很好的探索。比如城鄉一體、三產融合,摸索出了一些符合各地實際的多種經營方法,立足縣域是基礎、城鄉一體是重要途徑,就是在規劃政策、產業發展的時候,一定要推進城鄉一體化,在民生保障等方面融合鄉村與城市,提高農民的素質,提高農村生活品質。在現代化經營模式上,各地也有不少成功探索,比如貴州六盤水“資源變資產、資源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還有共享農業、家庭農場等等。
目前,在我國廣大鄉村,正在進行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普遍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探索都是通過提高服務規模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都有新技術、新模式作為支撐。第三,探索了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銜接。第四,協調了一二三產業的發展。第五,都有企業來引領產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參與了鄉村改革。
總之,我認為,要認真總結身邊的典型,完善之、推廣之、擴大之;要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總體思路,按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農互助、城鄉互補的思路,探索依托縣域、城鄉一體、三產融合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