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君
摘要:伴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滲透,學校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在新課程目標改革下應運而生,從根本上打破了教學模式的僵化。歷史學科在初中階段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教師的授課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效率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成為主動參與者,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將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開展合作學習的優勢進行簡要論述。在此基礎上,本文將重點針對基于合作學習模式下如何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展開探究。
關鍵詞:合作學習、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引言:新課程理念的提出像是海浪擊打著傳統教學模式,由此促使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思考新的教學模式。九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歷史教師為了學生能夠在中考中取得較高的分數,會通過灌輸式教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知識,枯燥的學習方式與繁重的中考壓力逐漸導致學生對歷史課堂產生了抵觸心理,反而起到了反作用。本文就九年級歷史教學為例,深入探究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開展合作學習的優勢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潭死水”:教師講,學生記。單向的講授并沒有使學生深入到知識思考中,所以學生在之后遇到新的材料分析后很難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合作學習對九年級學生來說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初中歷史事件需要學生通過表層文字進行深入分析,并辯證看待問題。從知識理解的角度來說,多名學生共同探究,會起到“人多力量大”的效果,多個人的分析交流會讓學生對問題的認知更加深刻。與此同時,學生積極參與合作的環節將會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機。[1]
二、基于合作學習的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一)明確分工,加強探究
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時應該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個性特點,保證各小組的能力水平保持均衡,為學生后期的合作分工做好鋪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完成四人小組的分組,引導各個小組自主設立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資料員,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各司其職,避免出現“劃水”現象或者以某個學生為中心的泛泛而談。全員分工的合作會促使每個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以此有助于促進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以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為例,教師在課前導入環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其進行分組,在分組完成后,教師將課堂探究環節分為“希臘城邦、雅典的民主政治、亞歷山大帝國”。比如,當講到“希臘城邦”板塊時,教師引導小組探究“希臘城邦居民中公民和非公民的區別”,使學生在探究中運用辯證思維看待問題;在“雅典的民主政治”探究中,教師可以給出“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利的演講材料”,要求學生合作分析材料,并根據材料思考“伯利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的權利機構以及伯利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巡視指導學生的分工安排,觀察小組長的引領效率、記錄員的狀態、資料員的積極與否等。在探究結束后,教師以接龍的方式要求每組的匯報員發言小組的交流結果,最后教師再向學生總結歸納正確的知識內容,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2]
(二)分層合作,優勢互補
九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能力、記憶能力等不盡相同,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歷史教師在分組時可以按照學生的差異將不同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促使每個小組中包含優生、中等生、后勁生,從而確保小組合作的互助性。差異性小組并不是一成不變,教師定期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將學生重新分組,通過動態調整有效提升合作學習的質量,從而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奠定基礎。
以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為例,本課內容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上學期的綜合表現(學習狀態、作業情況、考試成績等)將其分為三個層次:“A(綜合能力較好的學生)B(綜合能力一般的學生)C(綜合能力落后的學生)”。在分層結束后,教師秉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分為三人小組。在講到“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在閱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在組內共同找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時間、領導人以及運動范圍、最后結果”。組內的C學生負責找出相關文字,A和B成員負責帶領C共同分析歸納。集思廣益的小組探究促使每個學生積極思考,以此達到了人盡其才的學習效果。
(三)合作競爭,激勵教學
初三學生處于青春期,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勝心。因此,歷史教師可以把握學生好勝心理在合作課堂中建立小組競爭機制,將小組計分制融入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促使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在競爭激勵下,小組合作的效率將會大幅度增加,從而有助于學生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以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七單元《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告訴學生本節教學將采用小組計分制:“老師提出問題后小組探究并回答,回答正確的小組將會積分,整節課中積分最多的小組將會獲得老師準備的小獎品,并會將小組名單張貼在班級的榮譽墻上”。這一制度的提出將會迅速激發學生的斗志,為后續課堂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比如,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閱讀教材,使學生結合教材在組內找到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間、標志及影響,并用主要史實說出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運動。在探究結束后,小組成員代表負責發言,教師為學生一一計分。整個課堂將會貫穿計分競爭,由此促使學生在課堂中時刻保持著良好的學習動機。[3]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向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思考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革創新教學模式。通過本文論述可以看出,合作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參與,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與此同時,教師還是應該持之以恒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教有所成,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李存梅.小組合作學習在農村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學周刊,2021,(28):99-100.
[2]李愛華.初中歷史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嘗試[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3):65-66.
[3]周維軍.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J].試題與研究,2021,(1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