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榕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了基于立德樹人的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策略,旨在通過探究,優化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為幼兒營造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通過游戲活動幫助幼兒養成文明、良好的語言行為習慣,提高幼兒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文章主要就巧設問題、創設環境、豐富活動三個具體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立德樹人;幼兒;語言能力;培養
引言:立德樹人是培養有品德的人才。在幼兒園教育中,是指教師通過正面教育引導幼兒,激勵幼兒;堅持以幼兒為中心,通過合適的教育塑造幼兒,發展幼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基于立德樹人的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了研究分析。
一、巧設問題,讓幼兒想說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要創設有趣、生動的問題,激發幼兒討論興趣,讓幼兒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話題討論中,自主表達心中的想法。在幼兒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培養幼兒禮貌的行為和文明的語言習慣。[1]
例如,為了讓幼兒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教師開展了“做個禮貌好寶寶”教育活動。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小動物問好的聲音。教師:“小朋友們,這是誰在打招呼呀?”幼兒1:“小豬在和小貓問好。”教師:“小豬是怎樣問好的呢?”幼兒1:“小豬禮貌的和小貓說:小兔,你好!”教師:“小豬和小貓見面時,都互相打招呼,真是兩個懂禮貌的好寶寶。小朋友們,我們需要在什么時候互相問好呢?”幼兒2:“看到爸爸、媽媽、老師、朋友的時候。”教師:“回答得非常棒!”教師播放視頻:小兔在蓋房子,小兔想要用鵝卵石鋪一條小路,但是材料不夠了,剛好小豬家有剩余的鵝卵石。教師:“小兔應該怎樣向小豬借鵝卵石呢?”幼兒3:“小兔說:小豬,請你借我一點鵝卵石好嗎?”教師:“非常棒!當我們需要別人幫忙時,要說‘請。”教師:“小豬借給小兔鵝卵石后,小兔應該說些什么呢?”幼兒3:“小兔應該向小豬說‘謝謝。”
二、創設環境,讓幼兒敢說
幼兒的年齡較小,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部分幼兒受周圍環境和心理因素的影響,不敢與同伴、教師交流。因此,教師可以創設平等、和諧、寬松的語言交流環境,讓幼兒在一日生活、游戲中愿意說、敢說。在情境中,教師要提醒幼兒一些必要的交流禮儀,讓幼兒遵守集體生活的語言規則。[2]
例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視頻:小豬和小兔在玩捉迷藏,可是小豬不小心把小兔絆倒了,小兔很生氣,也踢了小豬,它們兩個鬧起了矛盾。經過一段時間后,小豬和小兔互相道歉,小豬原諒了小兔,但小兔仍然很生氣。教師:“小豬已經向小兔道歉了,為什么小兔還是很生氣呢?”幼兒1:“因為小豬說‘對不起的態度和語氣不好。”教師:“雖然小豬和小兔都說了‘對不起,由于它們說話的態度和語氣不停,所以給人的感覺不一樣,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那么,對別人說話,怎樣才是真正做到有禮貌呢?”幼兒1:“說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幼兒2:“面帶微笑,態度友善。”幼兒3:“說話要真誠,語氣要柔和。”幼兒4:“要尊重別人,等別人的話說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小朋友們回答的都非常正確,只有我們尊重他人,才能把真心誠意表達出來,別人也樂于接受。”
三、豐富活動,讓幼兒喜歡說
雖然幼兒想說、敢說了,但是幼兒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說。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調動幼兒語言表達欲望,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積極與同伴、教師交流討論,并在游戲中掌握一些交往技能。在游戲活動中,教會要提醒幼兒注意語言文明,養成文明的語言習慣。[3]
例如,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文明禮貌的舉止和語言,讓幼兒喜歡在集體場合談話,教師開展了“做一名文明禮貌的小客人”游戲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自主選擇扮演的角色,如客人、主人、小孩子等。在游戲中,幼兒一邊扮演角色,一邊思考教師的問題:到別人家做客與自己家有什么不同?應該注意哪些禮節?進別人家應該如何打招呼?怎樣回答別人的問話?等。游戲結束后,教師與幼兒共同總結到別人家做客需要注意的禮節,如不影響大人說話;不隨便翻弄別人的東西;不大喊大叫等。
結語
綜上所述,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教師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對幼兒進行適時適度的教育,為幼兒創造交流的機會,引導幼兒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語言行為習慣,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玉琳.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重要性及實踐探究[J].學周刊.2021(32):181-182.
[2]王建霞.在幼兒語言發展關鍵期進行全面語言教育的研究[J].新課程.2021(42):13.
[3]馬曉麗.故事引導,鍛煉幼兒語言表達能力[J].當代家庭教育.2021(2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