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
[摘 要]偶像崇拜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自古有之,當代偶像崇拜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偶像崇拜現象的分析,闡述在新時代條件下這種現象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產生的正負面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面對當下大學生群體偶像崇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采取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偶像;崇拜;大學生
當今的中國秉持著信息化、多元化、開放化的格局,這種格局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個人價值取向及生活方式,在這種社會情況下,偶像崇拜對于新時代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偶像崇拜作為一種在當代大學生中的一種常態現象,其自身呈現出多元化和娛樂化傾向。
一、偶像崇拜及其發展演變
偶像崇拜自古即有,崇拜源于萬物有靈,現代社會現存的偶像崇拜現象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可以說是古代偶像崇拜的一種轉換與延伸。
建國初期,我國樹立了以保爾·柯察金、江姐、楊靖宇、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等一批革命、建設者作為榜樣,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的正向引導作用。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開啟,一大批港臺明星的涌現,沖淡了政府對于偶像崇拜的引導,促使人們根據內心想法自主選擇自己的偶像。在進入新時代,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引領者,由于其特殊的年齡階段和文化層次,對于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有著極高的敏感力和接受度,大學生成為偶像崇拜的主要構成群體。
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緊密,相互之間文化滲透液日趨增強,意識形態碰撞也日漸激烈,作為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了解大學生其偶像崇拜的現狀,剖析偶像崇拜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做出相應對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偶像崇拜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偶像崇拜的多元化代表著不同的價值指向,這種指向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我們需要根據現實情況深刻剖析這兩方面的影響,積極引導大學生偶像崇拜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
(一)積極影響
1. 榜樣激勵作用
大學生的偶像一般是由其自己發掘選擇的,符合自己內心的需求,是自身對于偶像身上的某些特質或品格產生由衷的敬佩、崇拜,這里的偶像也就成為了大學生心目中的“理想自我”。在對偶像崇拜心理的促使下,大學生往往自發自覺地去學習偶像身上的某些特質,效仿偶像的某些行為。偶像在很大程度上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目標指引,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大學生往往能從偶像身上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從而促進自我意識的覺醒,為其成長成才的道路提供“助燃劑”。
2.文化傳播作用
在這個“萬物皆媒”的社會大環境中,速食化的“文化快餐”使得大學生思維變得直線化、膚淺化、碎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幫助大學生抵御碎片化信息的弊端,汲取文化養料。偶像則可以發揮文化傳播者的媒介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依托明星紅利,每一位明星嘉賓都用心去解讀中華文化瑰寶,而崇拜這些明星的大學生也在追星的過程中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鏈條,引導著大學生積淀自身文化修養,提升自我文化水平,增強大學生對于我國文化自信的認同度。
3.意識形態引領作用
近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的通過文化滲透的方式入侵我國意識形態,因此,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樹立愛國主義思想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建國大業》、《建軍大業》、《我和我的祖國》等國家獻禮片依托偶像明星的加持,吸引大學生走進電影院,接受愛國主義文化熏陶;2018年中國南海事件,由團中央牽頭,各路偶像明星積極轉發,“中國一點也不能少”成為守衛國土安全的口號,大學生在國家、偶像的引領下積極的自發投身維護祖國國土安全的輿論戰爭中。種種事件表明,正確發揮偶像的引領作用,對增強大學生主人翁意識,提升國家歸屬感,加強國家意識形態認同度具有重要意義。
(二)消極影響
回顧近些年來媒體所報道的粉絲追星系列新聞,一些偶像崇拜現象如果不加以控制則會產生巨大的消極作用。對偶像的盲目崇拜和狂熱追逐使得粉絲們個人自我迷失,一些大學生對偶像的崇拜僅局限于迷戀偶像的光鮮外表,甚至無法正視偶像自身的不足。某些偶像在光鮮亮麗的背后,常常隱藏著自身的缺點,更甚者有些劣質偶像還有著吸毒、嫖娼、港獨、臺獨等一系列無法原諒的錯誤,這都對追隨他的崇拜者提供了錯誤的示范演示,對其價值取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偶像明星往往是商業化的產物,通過公司的包裝推向大眾,這些公司的本質則是為了賺錢。大學生對偶像的狂熱崇拜,為了拉近與偶像之間的距離,不惜大量購買偶像的代言產品,參加偶像活動,浪費時間、精力,荒廢學業,更甚者有些盲目追逐者則會為了與偶像穿同款服裝、支持偶像相關產品,高價購買奢侈品,甚至不惜通過網貸、裸貸的方式獲取資金,影響十分惡劣。
三、正確引導大學生偶像崇拜的路徑探究
當前我國大學生偶像崇拜現象,是社會發展、文化交融、多元價值以及大學生身心特點等幾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現代開放社會的必然產物,具有強烈的道德和價值指向。大學生偶像崇拜現象能夠從側面反映當代大學生思想需求和道德水平發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導向和價值選擇。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對大學生偶像崇拜進行科學的引導,使之發揮積極地正向引導作用。
(一)建構偶像——榜樣教育模式,塑造榜樣教育魅力
一個好的偶像,除了要在自己的領域有著杰出的成就之外,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暴露在公眾面前,培養本土化優質偶像,對于豐富文化產業,對外輸出中國娛樂文化也具有重要意義。[4]社會應該注重精神偶像的塑造,深挖偶像的精神境界,重視精神偶像在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發揮人的正向積極作用;身為偶像的公眾人物也應時刻牢記自己的公眾形象,了解自身言行對大學生的示范引導力,發揮正確的影響及良性導向作用。
(二)重視高校教育疏導,發揮教育主體作用
大學生主要生活學習場所是在校園內,所以要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偶像崇拜觀,學校的教育疏導和干預是其中的一處關鍵環節。價值引導的先決條件有兩個:一是定向,二是寬容。定向指的是有明確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導向,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對此已有了規定;二是應容許不同價值取向的存在或給以轉變的時間。[5]高校要培育多元化的校園文化,用寬容的態度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偶像崇拜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更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對在校學生的偶像崇拜行為給予起碼的尊重,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教育者才能更好地開展引導疏化工作.
(三)形成社會合力,營造良好文化生態環境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所有的偶像生活在大眾媒體的鏡頭之中,一些無良媒體為了謀求關注度,往往會對一些明星軼事大肆渲染,這在給人們提供閑暇時的談資的同時,也把一些負面的價值導向傳輸給了大學生。針對這種情況,媒體行業內部應樹立準則約束這種行為,凈化輿論環境,使得大眾傳媒發揮其應有的正向價值導向作用,承擔自身社會責任。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最為關鍵的就是發展先進文化。文化的發展是社會發展水平的象征,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必然需求。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對于引導和規范大學生偶像崇拜具有重要突出作用。
參考文獻
[1]徐紅波、彭懷祖.偶像崇拜現象的德育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10(11):32
[2]李北容,宋鴿,張敏.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及其對家庭教育的啟示[J].教育導刊,2011(12):59
[3]陳躍紅.我國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與教育引導[D].開封.河南大學,2007D705F28E-EDC0-4F93-8E47-586B33907E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