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作為我國著名教育家,一直堅持進行教育實踐,最終提出了獨特且豐富的教育思想,包括“鄉村教育”“民主教育”“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這些教育思想對促進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并隨著時代發展歷久彌新。在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教師既要積極引導學生,也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對于信息技術教師而言,探究當代信息技術教學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內在契合性,促進兩者的緊密結合,能夠優化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文章立足這樣的時代背景,結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探尋信息技術教學新途徑。
關鍵詞:陶行知;信息技術教學;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6-0002-03
作者簡介:金露(1992.2—),女,昆山市周市鎮春暉小學,中小學二級教師。
引 言
近年來,計算機已經走入千家萬戶,信息技術課程也成為小學階段教育的主要課程。但該課程在我國起步較晚,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滲透“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思想,才能達到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1]。因此,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使學生高效地開展學習活動。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如今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領域,信息化也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知識學習,還要重視學生全方位的成長,其中素質教育是重中之重。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生涯剛剛起步,學業壓力相對較小,因此學校要著重對學生多方面能力進行培養[2]。
為了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我國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增加了信息技術課程。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學科。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信息技術課程能夠讓他們提前接觸這種運用范圍廣、操作性較強的新技能,使他們具備查找信息、收集信息、探究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3]。但是,信息技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所需的硬件條件較高且課程本身具有特殊性,加上我國當今教育資源的分配仍然存在不平均的現象,這就導致許多地區的信息技術課程深入程度不統一,不同地域、不同學校的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層次也就不同。同時,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理論知識學習較為枯燥,學生普遍對這門課程不感興趣。教師如果在實際教學中只是單純教授知識,就會使學生忽視實際操作,而學習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會打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不利于其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4]。在小學階段的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課程并沒有得到學校、教師及學生的重視,其課時往往被其他主科占用。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中國著名教育學家,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郭沫若對陶行知先生高度贊譽,曾評價其為:“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后的陶行知。”美國東南聯合大學副校長布萊恩·庫朋曾對陶行知先生做出過這樣的評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廣博而精深,對我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其思想中蘊含的教育理念值得一線教師學習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極為豐富,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三大理論。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民化教育學者,他認為教育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進而改造生活;認為社會本身也是學校的一種類別,主張教育離不開社會的力量;主張教師教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最終都要統一于“做”。
陶行知先生始終堅持“依據生活而教育,培養活生生的人”的觀念。在長時間的教育實踐中,他不斷完善自己提出的教育理論,始終堅持教育應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主張將教學課堂搬到社會上、搬到大自然中,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因此,在當代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生活化教育,教學內容應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5]。
新課程改革也提出教育的生活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必須以陶行知的教育理論為基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將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信息技術教學的策略
(一)“教學做合一”: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著力于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進行充分、細致的剖析。小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更多“做”的機會和空間,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他們實現手腦結合,使學習變得輕松,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也會提升,其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6]。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為基礎,圍繞信息技術知識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7]。在新課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新知識做好預習,并事先準備一些與新課有關的材料,了解與新課知識緊密相關的內容。例如,在教學“PPT的制作”時,教師可以事先要求學生準備自己家人的電子照片等資料,在教學相關理論知識后帶領學生到機房進行上機實操,要求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和事先準備好的資料制作PPT“我與我的家人”。在學生制作PPT的過程中,教師無須進行過多干涉,只需要在技術和知識方面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現出自己的個性風格。在PPT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優秀作品在全班學生面前進行展示,并對制作者提出表揚。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會被調動,實踐操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二)“社會即學校”:開展社會化教學
對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無論系統理論知識教學還是上機操作實踐,大多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傳統的課堂教學固然有其優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化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致力于探究新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敢于把課堂搬出學校,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課外信息技術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信息技術對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進一步體會社會發展對信息技術提出的更高要求[8]。
信息技術教學與網絡時代發展密不可分,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創新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所學信息技術知識在互聯網上自主查找學習資料,解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和隨時可獲取性來優化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知識探索充滿興趣。但是,在社會化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與網絡的接觸加深,教師必須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避免學生在網絡上開展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自律性。
(三)“生活即教育”: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
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有所區別,它具有極強的理論性和應用性。教師若是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論與信息技術教學結合起來,就應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為出發點,將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基于自身生活經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9]。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實踐,是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途徑,也是踐行新課程大綱要求突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重要舉措。教師在課前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事先錄制好相關的教學視頻,并上傳到網絡空間,讓學生下載觀看。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改變學生對學習的傳統認知,即學習并不是只能在課堂上進行,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從而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空間,使他們能夠主動形成隨時學習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學習的狀態。教師在課堂中還可以通過設計比賽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展現生活教育思想。
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都扮演一個設計公司,讓學生扮演工作人員,而教師則扮演客戶。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設計要求,讓每個“工作人員”依照“客戶”所提的要求進行設計。當他們完成作品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全員投票,選出最佳的設計方案,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應將信息技術與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學習的作用和意義,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教師在課堂中創設的生活情境必然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原則,創設系統化的信息技術學習模式。換言之,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插入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典型事例,如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關于宇航員在神舟飛船上與指揮中心聯系所使用的無線通信技術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相關知識。小學生正處于想象力快速發展的時期,對這方面知識很感興趣。通過學習這樣的知識,學生學習興趣會大大提升,進而更有動力去探索未知的知識。同時,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時要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同時要注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將生活實際與信息技術知識聯系起來。這樣,學生才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進而在后續知識的具體運用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并進行強化學習[10]。
(四)“批判精神”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
所謂批判就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者是行為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判別其中的好壞,明確其中的問題,并對錯誤的地方進行指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有著很強的批判精神,主要體現在對傳統教學的批判。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于被動,而陶行知認為死讀書、讀死書是錯誤的教學方式,繼而提出了用教學法來替代傳統錯誤的教學模式,創設了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普及教育等豐富多樣的教育模式,并積極進行教學實踐[11]。陶行知通過教學實踐不斷累積教學經驗,進而推動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而這種精神也為新時代小學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隨著我國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學生能夠享受到更加平等的教學服務和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陶行知的批判精神很好地引導了我國傳統教學的優化和改革。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網絡的認知不夠全面,思維也相對保守,認為學生不應接觸網絡,并將網絡視為“洪水猛獸”,對網絡的態度過于消極。信息技術教師應利用陶行知的批判精神來審視這樣的教學態度,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理念,發現網絡的積極作用。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各行各業都有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所以,信息技術本身的優勢是不可否定的,教師要正確地認知問題,全面看待問題,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結 語
總而言之,陶行知教育思想歷久彌新,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價值。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其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為學生成長為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綜合性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應深入探究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契合點,合理運用“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育思想來優化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陶小軍.踐行“教學做合一”構建真課堂:“教學做合一”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J].中小學電教(教學),2019(05):54-55.
陸旭婷.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啟示[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06):187.
徐敏.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的思考: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視角[J].作文成功之路,2018(03):51.
崔繼鋒.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教學做合一”[J].廣西教育,2015(41):117-118.
王睿.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學做合一”模式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5(66):127.
田燕菲.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淺析: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視角[J].求知導刊,2015(14):63.
費千紅.教學做合一: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錦囊妙計”[J].作文成功之路,2014(10):77.
甘海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設計[J].學周刊,2013(28):141.
曾麗鑫.鄉鎮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探討: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視角[J].考試周刊,2020(45):11-12.
吳益青.陶行知“教學做”理論在中年級科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08):24.
陶小軍.踐行“教學做合一”構建真課堂:“教學做合一”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J].中小學電教(教學),2019(0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