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使各學段、各課程傳統線下面授調整為線上教學。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結合新冠肺炎防控過程中相關案例,呈現出一堂堂別開生面的思政大課,并產生了深刻地社會反響。近來,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高校陸續返校復課,思政課也逐步恢復為傳統授課模式,但各高校紛紛總結線上教學經驗并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開展相應的教學改革和創新,從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和學生獲得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冠疫情;高校;思政課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起著培養學生正確三觀的重要作用。思政課要有理論性,要講清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唯物辯證法等晦澀的理論;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2020年新冠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整個抗疫過程充分彰顯了“人民至上”,深刻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充分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偉大精神,這些都與思政課程中相關理論高度吻合,是思政課中鮮活、生動的案例。2021年3月,習總書記在參加政協會議時指出,要向廣大青年學子講好抗疫這堂“大思政課”,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使思政課不僅在課堂上生動呈現,也要在社會上廣泛展開。
一、深化思政課育人要求
作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環節,思政課對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習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講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立足時代背景、了然發展要求、厚植愛國情懷、明晰社會責任,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
1.厚植學生愛國情懷
疫情面前,共產黨人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面對新冠病毒,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優先,按下了經濟發展暫停鍵,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病員,阻斷疫情傳播鏈,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果敢的歷史擔當,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總體戰、阻擊戰,并在短時期內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戰略成果。1新冠肺炎疫情對一個國家執政黨的考驗;也是對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考驗。思政課要以這場特殊“戰役”作為切入點,講好抗疫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另外,思政課也要講明,我國在充分保障國民健康安全的同時,通過積極派出醫療團隊、援助核酸試劑、合作研究疫苗等舉措同世界各國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彰顯了大國責任和擔當。與我國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歐美國家對疫情防控采取“群體免疫”的態度,放任病毒肆虐。不但于此,一些國家還將主要精力放在政治博弈上,將積極防疫攻擊為“侵犯人權”,大肆潑臟水。這使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了西方人的嘴臉,他們的行為同他們所到處宣揚的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指責。通過橫向對比,讓學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了解西方世界說與做的兩面性,同時提升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抵抗不良思潮侵襲的能力,知曉在艱難困苦之時只有中國共產黨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才是戰勝一切困難帶領人民勇往直前的主心骨,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抵御風險挑戰、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進而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厚植學生愛國情懷。
2.強化學生主體擔當意識
新冠肺炎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人民的生產、生活秩序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社會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止,靠的是每一名中華兒女的擔當與奉獻。這其中既有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再度“披掛上陣”,坐鎮“前線”;亦有已身患漸凍癥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奮不顧身,竭力搶救病人;亦有四萬名建筑工人在春節期間,放棄團圓,夜以繼日十天之內克服重重險阻,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修建;更有每個社區、每個村莊數以百萬計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完成防疫工作。正是因為在關鍵時刻,這些有擔當敢擔當的人民英雄沖鋒在前,才能保證社會的安定團結和穩定發展。作為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富有朝氣,敢于拼搏,應主動汲取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自覺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大學生要有責任、敢擔當。有責任、講擔當不是紙上談兵,是實實在在地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付出行動。疫情下,廣大返鄉大學生群體主動走向社區、鄉村,用運送物資、協助測溫、開展宣傳等方式加入到疫情防控戰斗中,這些都彰顯了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思政課教學中要有效利用思政課實踐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例如在每學期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布置一定量的實踐教學活動,活動主題包括對于留守老人、兒童的關愛;對于低碳生活、環保要求的踐行;對于“學黨史、感黨恩”瞻仰紅色遺跡、學習革命先輩、領悟革命精神的行動。做一名新時代關愛特殊群體的奉獻者、文明社會建設的志愿者、紅色基因的傳承者,通過這些實踐課程發揮育人實效,進一步增強大學生主體擔當意識。
二、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四門必修課程,四門課程史論結合、理論和現實結合,總要求為加深學生理論素養,樹立正確三觀。但是具體到每門課程中,又是各有側重的。2“原理”課側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解讀。“綱要”課則側重史料的講述。“基礎”課側重與實際的結合。“概論”課著重于講述中國政治。因此,抗疫內容的講授、抗疫精神的表達等要充分和每門課程的特點相結合,主動融合、細化體現。
1.原理課進一步深化人民至上
“原理”課理論性較強,授課過程中案例相對較少,但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一例例真實感人的抗疫事跡,都可以作為最鮮活、最生動、最具感召力的育人內容和樣本。這就需要思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案例與理論密切結合,使抗疫力量有效地轉化為育人力量。例如,課程中的唯物史觀中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直接理論來源,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的進一步闡述。3疫情發生后,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果斷決策,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組織召開多次會議,領導大會戰、提出總要求、明確總目標、部署重大戰略。正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統一調度之下,立體防控的戰略布局得以有效建立,有效地阻斷了疫情傳播鏈,遏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的趨勢,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5這些都充分而生動地闡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展現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堅持和進一步發揚。
2.概論課講清楚制度優勢
講好思政課,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凸顯育人實效。“概論”課要向學生廣泛傳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和現實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內環境國際時局都在發生深層次的變化,疫情之下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地區爭端局部沖突偶有爆發,能源、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的治理問題不斷加深。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國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靠的是馬克思主義,靠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大歷史性飛躍。正如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言:“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4因此,我國能在抗疫斗爭中取得重大成果,靠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合乎歷史規律、人民主體選擇、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制度體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黨的領導是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根本保證。5疫情防控的成效全方位展現了黨的領導的顯著優勢:思想優勢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政治優勢上,擁有崇高和明確的理想信念;能力優勢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組織優勢上,嚴密的組織體系;而這其中,最大的優勢就是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3.基礎課弘揚中國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在這場同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偉大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是時代精神的新拓展。疫情面前,彰顯出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排除萬難的力量,正是在這種精神引領之下蓬勃迸發的,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淬煉和提升。因此,“基礎”課要講好抗疫故事,傳播好抗疫精神,引導學生真正領悟中國精神的深刻內涵,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全國各族人民同心抗疫的過程不僅體現了中國精神,更展現了中華文化。正如習總書記所言:“抗疫斗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五千年的風雨歷程使中華文化更加深厚、底蘊更加悠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社會、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深深融刻進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疫情面前,廣大醫護人員“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呈現最美“逆行”;廣大志愿者“眾志成城,守望相助”;每一名中華兒女中華“崇德尚義、明禮守法”,這些文化基因,源自于五千年文明的不斷發展;這些文化基因,激勵著中華兒女以“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堅韌定力和“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拼搏豪情取得舉世矚目的抗疫成就。
三、探索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
當前教育領域正經歷著一場大變革,“互聯網+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使得線上有了深入發展,其潛在價值也得到了充分體現。雖然線上教學有著諸多優點,卻是無法完全取代線下教學的,線下教學的獨特意義被再次彰顯。而當前,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各高校陸續返校復課,單純的線上或者線下教學已然無法滿足當前教學需要,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正在被不斷探索和應用。
1.線上教學的深入發展
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雖然告別了線上授課,但過去線上授課的經驗仍可被用來借鑒和效仿。其中,很多高校都使用了網絡平臺授課,并積累下了較多經驗。例如直播課程,彈幕顯示,在線互動等方式極大增強了學生課堂參與度。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直播課程雖然改為線下授課,但仍可利用相關軟件進行交流討論、課堂參與。在課程開始前,利用在線平臺推送與本章節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料,如相關新聞、案例、視頻、文章等,為學生隨時進行閱讀或瀏覽提供便利。在授課過程中輔以在線問答,習題完成、話題討論等活動,課程后依托網絡平臺的后臺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案例、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有效提升課堂育人實效。這種利用網絡平臺反饋信息可以得到很多教學第一手資料,這些都為以后教研教改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寶貴數據。除了APP平臺的使用外,學校還可以進一步豐富官方門戶網站,打通各門戶鏈接渠道,讓學生可以通過一個門戶進入無數的資源空間,盡享互聯網中海量的信息和資源。
2.線下實踐教學的深入引導
線下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課堂講授,思政課程不但要注重思想育人,還要注重實踐育人,注重實踐導向性。實踐導向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當下鮮活的社會生活基礎上,利用馬克思主義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能夠與時代同頻共振,滿足大學生求新求變的思維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緊跟社會發展節奏而進行了課外實踐調研課程。在每個學期思政實踐課堂中都會給定一個方向,列出相應主題,讓同學們在各主題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實地調研走訪研究。通過調研前的預設計,調查過程中視頻記錄、問卷調查,調研之后形成調研報告等方式和手段,深刻體會實踐課程的目的和意義所在,且對調研主題形成更為清晰準確的認知。另外,學校也要定期開展相應比賽、宣講等活動,讓學生有更強的動力深入研究,并將走訪調研過程中形成的結論進行展示。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形成懂實踐、愛實踐、會實踐的學習氛圍,真正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品德、領悟精神。
參考文獻:
[1]徐曉寧,任嵩.疫情防控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結合的價值與路徑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20,22(05):9-14.
[2]曾丹鳳.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案例分析——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教學為例[J].大學教育,2021(06):121-123+127.
[3]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http://news.china.com.cn/2020-10/15/content_76809591.htm.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07-15/9520574.shtml.
[5]周文輝,牛晶晶,賀隨波.“雙一流”建設中國特色內涵辨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23-30.
基金項目: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2020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重大疫情應對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作用研究”(GLUTNNSZ20200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汝兵(1994-)男,漢族,河北衡水人,助教,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思政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