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乙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2-070-01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滑雪指導員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從而提高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的整體水平,推動教學服務質量的提高,增強大同萬龍滑雪場區域競爭力。大部分大學生滑雪指導員都是雪季初期送到大同萬龍滑雪場接受培訓和考核的,故存在指導年限較短,“無證上崗”現象嚴重。為此,應加大滑雪指導員隊伍的準入門檻、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對女性滑雪指導員的招聘,并要求滑雪指導員持證上崗、完善大同萬龍滑雪場的培訓機制、建議教練預約平臺、建立與工資掛鉤等級考核機制。
關鍵詞? 大同萬龍滑雪場? 滑雪指導員? 現狀調查
一、結果與分析
(一)滑雪指導員的性別結構情況
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的文化程度在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共5人,占滑雪指導員總人數的8.33%;本科學歷共35人,占滑雪指導員總人數的58.33%;專科學歷共11人,占滑雪指導員總人數的18.33%;高中及以下共9人,占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總人數的15%。退役運動員和教練員共7人,體育專業大學生共33人,其中體育專業的滑雪指導員共40人占滑雪指導員總人數的66.66%;普通大學生4人,雪場工作人員5人,其他社會人員11人,非體育專業共20人占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總人數的33.33%。
綜上來說,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隊伍整體素質偏高以體育專業的本科大學生為主,但是還有15%的高中及以下的低學歷滑雪指導員。
(二)滑雪指導員的持證上崗情況及技術等級情況
在大同萬龍滑雪場的滑雪指導員持證上崗的有18人,占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總人數30%。其中,共有42人沒有國家職業資格滑雪指導員證書,70%的滑雪指導員屬于無證上崗狀態。大同萬龍滑雪場擁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滑雪指導員中共有14人擁有初級證書,2人擁有中級證書,2人擁有高級證書。如此不利于提升大同萬龍滑雪場的區域競爭力。
(三)滑雪指導員技能來源及指導年限情況
有45人來自滑雪學校的培訓和考核,占被調查滑雪指導員比例的75%;5人通過自學來掌握滑雪技能,占被調查滑雪指導員比例的8.33%;只有8人是經過體育院校課程的系統學習來掌握滑雪技能的,占被調查滑雪指導員比例的13.33%;還有2位滑雪指導員通過參加教練機構培訓來掌握滑雪技能。大同萬龍滑雪場共有31位滑雪指導員指導年限在1~2年,占被調查滑雪指導員比例的51.67%;18位滑雪指導員指導年限不足一年,占被調查滑雪指導員比例的30%;9位滑雪指導員指導年限為3~5年,占被調查滑雪指導員比例的15%;只有2位的滑雪指導員指導年限超過了5年,占被調查滑雪指導員比例的3.33%。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的指導年限中位數位1~2年,反映出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教學經驗普遍不足。
(四)滑雪指導員薪資類型及收入滿意情況
總體上滑雪指導員對自己的收入比較滿意,所占百分比為90%,只有10%的滑雪指導員對于自己的收入不滿意不清楚。有37人的薪資類型屬于底薪加提成,有18人的薪資類型屬于提成無底薪,有4人的薪資類型屬于固定工資,1人屬于工資加分紅。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的基本涵蓋了各種滑雪指導員薪資類型。
(五)滑雪指導員與滑雪場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
在60名調查的滑雪指導員中只有5人與大同萬龍滑雪場簽訂了勞動合同,所占百分比8.33%;有55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所占百分比為91.67%。受其季節性影響,滑雪場只有在雪季營業。基本上滑雪場在聘用滑雪指導員時都采用“臨時聘用制”,即在雪期來臨時招聘,而雪期結束后則自動離職。故大部分滑雪場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
二、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一小部分低學歷、低指導年限、低素質的“三低”滑雪指導員,他們大多來自大同萬龍滑雪場附近的農村地區和大同市的無業人員,沒有相關的體育背景。他們為高中及以下學歷,指導年限不足一年,溝通能力有限,有些滑雪指導員甚至做不到普通話教學。這一部分的滑雪指導員會影響大同萬龍滑雪場滑雪指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不利于推動教學服務質量的提高,降低了大同萬龍滑雪場的區域競爭力,不利于大同萬龍滑雪場的健康發展。
(二)建議
1.完善大同萬龍滑雪滑雪場的培訓機制。針對滑雪指導員教學經驗不足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應該加強培訓提高滑雪指導員業務水平。
2.建議教練預約平臺。建立線上預約平臺,提高滑雪指導員出導效率。
3.建立與工資掛鉤等級考核機制。針對不同等級指導員設置不同級別的底薪,刺激滑雪指導員考取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張榮魁,徐春香,翟金英.對黑龍江省滑雪市場中指導員隊伍現狀的調研[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1):74-76
[2]袁一鳴.北京市滑雪場滑雪教練員素質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7
[3]安李秀酈,楊文.北京市滑雪指導員現狀調查與分析[J].運動,2018(1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