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澄宇
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2-114-03
摘? 要? 文章闡述了體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對走訪調查的結果進行了分析,從四個方面闡釋了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迷失的原因。為提升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建議可采取的策略為:轉變觀念,高度重視;構建青少年體育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優化體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降低教學難度,讓青少年體驗到成功的愉悅;組織青少年參加體育賽事,歷練心理品質。期望本文能為我國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推進提供一點實踐參考。
關鍵詞? 體育心理健康? 提升策略? 全面發展? 青少年
教學實踐中發現,青少年在參與某種體育運動之前、之中以及之后,都會流露出相對應的心理表征。相關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體育心理不僅會影響著他們對體育運動的認知、情感,還會影響到他們參與的體育行為。青少年是肩負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新人,只有他們身體與心理同步健康成長,未來才能承擔起實現中國夢之重任。體育是素質教育的前沿學科,有格言云“體育是最好的教育,體育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體育心理健康是新課程標準的題中之義,是體育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青少年意志與品格的重要途徑,更是青少年未來適應社會的重要基石。如果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層面缺少教育,不僅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才,也不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如果體育教育教學中不注重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工作,體育學科就成了單純的身體運動,體育對人的全面發展作用就無法體現。為此,加強對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策略方面的研究就凸顯出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體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發現與矯正青少年的負面心理
體育心理是心理在體育活動中的一種表現形式。調查發現,青少年出生于家長過度呵護的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基本上都由監護人解決,無生活憂慮、也無挫折考驗。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大部分青少年自我歷練的次數與程度有限,社會閱歷積累不足,當他們離開父母等監護人之后,當生活中再次出現困難與挫折之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此外,調查還發現,在家庭環境中部分家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關注度不高,一方面是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內隱形,不爆發就不外顯,不易發覺。另一方面是家長多忙于自己的工作,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切實關注不夠。個別青少年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不夠堅定,不良的心理問題牽絆其成長。如果未能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其心理問題可能逐漸惡化,就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未來發展。體育活動則可以發現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如怕吃苦、嫉妒別人、缺乏團結協作精神等,然后因勢利導,堅持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矯正心理方面的問題,降低青少年的心理焦慮,促進他們身心同步健康成長。
(二)提高青少年的體育道德品質
智力與品德的培養是體育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教學中結合不同的運動項目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證明則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體育道德品質。例如,在小組籃球比賽中,要求青少年必須全力以赴、奮力拼搏,為集體榮譽而戰。首先要尊重裁判與對手,比賽結果無論輸贏要端正心態,做到勝不驕、敗不餒。當失敗之后,要正確歸因,引導青少年先從自身找原因,不要將所有責任都推卸給隊友,更不要指責隊友,要相互鼓勵;當對方球員不小心滑倒時,要通過友好地順便伸手拉一把等行為,體現出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瞬間的暖心之舉,不需要精心去準備,也不需要刻意去強求。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一旦形成,就會成功遷移到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之中,就會成為個人素質的一部分,當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之時就會體現出關愛他人、勇擔責任的可貴品質。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對青少年的要求不同,對青少年體育道德品質的培養也各有側重點。例如,短跑可以鍛煉青少年奮力拼搏的心理品質;中長跑可以磨煉青少年的意志品質;小群體球類活動可以培養青少年團結協作的心理品質。
(三)提高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是個五彩紛呈的世界,各行各業千差萬別,保持理性和平的心態是適應社會的前提條件。青少年剛從家庭與校園中起步慢慢走向社會,他們社會閱歷淺、看問題沒有深度,在個人表現方面的合作意識不強,人際交往能力也亟待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認知。眾所周知,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認識一切、接受現實,然后才能坦然面對一切,才能主動融入身邊的現實社會,未來才能更好地適應身邊快速發展的生活環境。相比較于其他學科,體育學科強調身體運動也注重育人過程,更加注重青少年心理品質的培養,通過體育活動中來鍛煉青少年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與對周邊環境的適應能力。青少年在后續的人生發展歷程中,懂得了保持一個健康、陽光心態的重要性,就會從容面對生活與學習中的各種艱困,勇敢面對、迎難而上,主動調整自己去適應身邊的社會。
二、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的迷失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不重視
走訪調查發現,部分青少年在優渥的條件下、在親人的溺愛環境中長大,體現出了依賴性強、自我意識明顯、心理調控能力差等不良個性特征。此外,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部分青少年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學習與生活中遇到了困難與挫折全交給家長解決,缺少個人實踐經驗的積累,導致了個人社會閱歷的淺薄。當挫折與困難突然降臨之時,部分青少年心理驚慌,往往會不知所措,匆忙之中的非理性決定,甚至會違紀、違法。為此,體育學科不僅要肩負青少年身體健康,還要幫助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礙,助力青少年走出心理誤區,健康成長、健全發展。
(二)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
訪談后得知,大部分青少年家長忙于自己的日常工作,只注重對孩子衣食住行的改善,在青少年教育與發展方面多聚焦在智育領域,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考個理想的大學,然后再找個體面點的工作。多視體育運動為智育的有益調解與文化課學習之余放松時間的延伸。大部分青少年的父母不僅不重視體育運動,而且還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誤認為沒違紀與違法,孩子的心理就是健康的。當然,當青少年的父母發現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顯性的問題之后也會積極采取家庭教育的方式進行教育或疏導,但在發生前最多是淺嘗輒止。此外,家長在與青少年一起進行體育運動時也沒能發揮出積極的表率作用,沒能為青少年樹立一面“正能量滿滿”的旗幟,更沒能潛移默化地引領青少年心理認知以正向發展。
(三)校方心理專技人才的匱乏
新課改實施以來,心理健康工作在大部分學校得到了重視,大部分學校也按上級的要求成立了心理健康工作室。但青少年心理咨詢與疏導工作多是由課任教師兼任,心理學專業師資缺位。調查發現,兼職教師因日常工作的繁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實現常態化開展。此外,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內隱形,心理學領域專業性強,對青少年的體育心理進行疏導和矯正工作需要具有體育專業心理知識的人才方能勝任。走訪調查還發現,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普遍匱乏,遠不能滿足普通學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需求,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提升。
(四)體育教師的忽略
在日常體育教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多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青少年的發展為中心,注重對體育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習,教學工作穩步前進,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訪談得知,大部分體育教師已經注意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比賽、課外活動中針對發現的問題,也時常進行了相應的體育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問題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與改善。訪談發現,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如下。一是體育教師所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隨機性,基本上都是圍繞體育技能學習順勢利導、捎帶幾句話匆匆而過。二是不具有針對性,沒能幫助青少年剖析原因,也沒能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三是沒做到常態化開展,一旦教學任務忙起來,體育老師只能選擇主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偶爾提及或者在忙碌之中被忽略。
三、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觀念,高度重視
在日常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強調對體育基本知識與基本運動技能的傳習,同時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為體育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青少年在體育參與過程中會體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體育教師除了要仔細觀察青少年的學練情況之外,還要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一方面調整教學進度、難易度等,另一方面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對青少年進行心理調適。例如,對自信心不足的青少年要鼓勵其學習我國運動健兒弘揚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體育精神;對心理緊張的青少年則引導他們學會運用自我暗示、放松、端正心態等心理調節方法。總之,體育工作者要轉變教學觀念,在日常體育教學或訓練中,不僅要傳授一定的教學內容,讓青少年體質得到鍛煉,還要在教學進程中關注青少年的體育心理健康。一旦發現問題,就要立即采取舉措,進行正向引導或采取矯正措施,讓青少年在體育運動中保持一個平和穩定、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然后成功遷移到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成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二)構建青少年體育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目前,青少年的社會閱歷不足,但他們是學習的主體,為使他們未來能更好適應社會,需要他們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眾所周知,良好心理素質的具備非一日之功,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為此,構建青少年體育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勢在必行。一是建立體育心理檔案。在新生入學時就應對每個青少年進行心理測試,掌握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狀況與個性心理特征,然后逐個建立體育心理檔案,并在后期的發展中不斷完善。二是經常開展體育心理咨詢活動,如座談、微信交流、APP平臺互動交流等。青少年在體育活動中耳聞目睹過很多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心理上有困惑、也有壓力。在開展體育心理咨詢的之后,通過師生互動,教師幫助青少年解決體育心理問題。三是可成立心理協作小組,青少年可自由結合,成立若干個心理協作小組,然后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針對自己或本組成員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溝通和疏導。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匯報給體育老師,然后通過心理健康熱線、心理專技工作人員疏導等方式,將這些問題予以解決,以避免日積月累之后的爆發,甚至釀成不和諧的校園事件。
(三)優化體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
體育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需要多種方法相結合,要加強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適當增加理論知識的教學時,應從理論層面幫助青少年知曉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重要促進作用。第一,青少年在知曉體育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基礎上,通過體育實踐活動不斷調節心理,使自己每天都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待日常的學習與生活。第二,青少年充分認識自己,對照自己的心理弱項,選擇體育運動方式,制定運動處方,專門歷練自己的心理品質,使未來的自己更具有競爭力。第三,關注青少年的個性特點,推動體育活動形式的多樣化,以此促進青少年的個性發展。第四,優化教學方法,如可針對教學內容多設計銜接性強的體育游戲,充分發揮體育游戲的趣味性與娛樂性,引導青少年積極參與,青少年在體育游戲中不僅身體得到了鍛煉,還能通過與教師和其他青少年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加強彼此間情感的交流,如此課堂也變得更加活躍了。
(四)降低教學難度,讓青少年體驗成功
著名教育學家阿道爾夫曾經說過:“教育的真諦并不完全是教授技能,而更應當是鼓勵、喚醒學生的內心。”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青少年在體育活動中體驗到的成功能帶來發自心底的快樂。為讓青少年對成功充滿期待,體育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一是要考慮學情,使教學內容的難易度能接近青少年的最近發展區,青少年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就會產生成功的喜悅,并彰顯在臉上、沉淀在心底;二是要考慮所選用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他們感興趣的。此外,為實現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目的,可采用降低教學難度,或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來進行區別對待。此舉不僅兼顧了青少年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同時也幫助了運動基礎處于不同層次的青少年憑借自身的努力都能完成老師下達的教學任務,并從中體驗到成功,品嘗到喜悅。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體育教師將同一教學班的學生按身高分為高個組、中個組與小個組三個組,然后調整跳高架,設置出三個不同的高度,如此不僅練習的難度降低了,而且考核也分層施考,使得不同層組的青少年在練習與考核過程中都找到了源動力,使他們既體驗到了成功,也增強了自信心。
(五)組織青少年參加體育賽事,歷練心理品質
青少年群體主要集中在學校。為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將課堂教育與課外滲透相結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功能,組織與引導青少年多參與適合他們的各種體育賽事,歷練與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眾所周知,各種體育比賽首先是要求學生遵守比賽規則,裁判的賽場執法也公平公正,比賽的過程就是青少年奮力拼搏、與對手激烈的競爭過程,也是運用心智功能展示技戰術水平的過程。期間,也可以通過競賽活動來歷練心理品質,此舉不僅可以激發青少年的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公平競爭的心理,同時還能通過賽事的獲勝或失利幫助青少年樹立自信心或對失敗的歸因進行理性分析,不斷提高自我調控能力,并樹立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此外,比賽的結果讓青少年接受一個事實、認識一個真理,那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進而使青少年端正心態,平時努力訓練,用個人的辛勤汗水的積累換來“技高一籌”,去爭取下一次的勝利,用汗水去贏得對手的尊重、贏得觀眾的鮮花與掌聲。此外,很多體育賽事多是小群體比賽,在體育賽事的組織下,青少年能夠通過小群體比賽活動提高團結協作意識與集體主義精神。
四、結語
健康的心理決定健康的人生。體育學科不僅強調青少年身體健康,更注重他們的心理健康。通過體育運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他們的心理品質,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的同步發展,有利于他們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為此,體育教師要努力盡自己的責任,采取以上簡易、可操作性強的五個有效策略,不斷促進青少年的體育心理健康,然后引導青少年成功遷移,幫助青少年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石玉.當代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培養與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05):23-24.
[2]姬凱,馬樹偉.高校學生體育心理分析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8(07):205-206.
[3]吳海,丁一杰.初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14):42-43.
[4]劉冬冰等.探討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模式與構建問題[J].當代體育科技,2016(06):129+131.
[5]姬芳芳,丁爽爽.中學生體育心理現狀及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0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