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晴
中圖分類號:G804.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2-105-01
摘? 要? 通過查閱肩袖損傷文獻,發現肩袖損傷不限于年齡,運動中的肩袖損傷多發。肩袖損傷的機制不明,且分型復雜,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關節障礙及特殊試驗陽性等。肩袖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以運動療法為主。
關鍵詞? 發病機制? 分型? 運動療法
肩袖是附著于肱骨大結節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園肌和附著在肱骨小結節上的肩胛下肌構成的袖口狀組織,包裹于肱骨上。肩袖在肩關節運動中起支持、穩定肩肱關節的作用,維持肱骨頭與關節盂的正常支點關系[1]。肩袖損傷是一種多發病,不限于50歲以上人群。運動員尤其是投擲類和重技類項目易造成肩袖損傷,投擲類占66%;重競技類占20%[2]。針對國家隊運動員的流行病學調查中,肩袖損傷排第二。
一、肩袖損傷的發病機制
損傷病因主要有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兩種。外在因素主要是外傷、肩峰下撞擊綜合征、過度使用和收縮過載;內在因素主要是年齡相關的肌腱退變、結構上缺乏血管因素等[3]。運動員的肩袖損傷機制是肱骨大結節反復超常范圍的急劇轉動(特別是外展)、勞損或牽扯并與肩峰、肩喙韌帶不斷摩擦所致。如單杠、高低杠的轉肩動作、投擲標槍、壘球的快速出手動作、舉重抓舉時突然的背伸、蝶泳時轉肩等[4]。
二、肩袖損傷的分型
1.按損傷程度。全部撕裂和部分撕裂。
2.按損傷形態。新月形撕裂、“U”形撕裂、“L”形撕裂、三角形或燒瓶形撕裂。
3.按損傷范圍。小損傷(撕裂口<1cm)、中損傷(1~3cm)、大損傷(3~5cm)、巨大損傷(損傷>5cm)。
4.按患病年齡分。Ⅰ期:年齡<25歲,病變可逆,活動時肩痛到活動期間痛,肩峰前上區點狀觸痛有疼痛弧,抗阻力時疼痛加重。Ⅱ期:年齡25—40歲,反復創傷引起慢性肌腱炎,持續性肩痛,常于夜間加重,體征與Ⅰ期相似但更重。Ⅲ期:包括完全性肌腱撕裂,年齡在40歲以上,病史長,從輕度肩痛到嚴重肩痛,夜間為甚。肩活動范圍從正常到嚴重受限,被動活動時明顯。
三、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臨床表現[5]
肩關節疼痛初期是間歇性的,在勞作后或夜間患側臥時癥狀加重,休息時減輕;疼痛的分布在肩前方和三角肌;肩關節功能障礙,活動受限;周圍肌肉萎縮,主要三角肌、岡上肌和岡下肌萎縮明顯;疼痛弧試驗陽性可伴垂臂試驗陽性;撞擊試驗陽性。
(二)臨床診斷
1.體格檢查。肩前方、三角肌以及肩峰前方和大結節之間間隙是否有壓痛點,關節功能障礙,活動受限,疼痛弧試驗、撞擊試驗是否是陽性等。
2.影像學檢查。肩袖損傷主要通過X線、肩關節造影、關節鏡、MRI、超聲等影像學診斷,推薦MRI和關節造影[6]。
四、治療
(一)物理因子
早期可以進行冰敷和固定上臂外展30°和低中頻電療法等消除紅腫熱痛。慢性期采用中藥熏蒸、藥物離子導入、紅外線、中高頻電療法、蠟療、超聲和體外沖擊波等改善血運組織,促進組織愈合。
(二)手法
手法治療可以用麥氏手法I、II級用于急性期緩解疼痛,III、IV級用于慢性期是松解粘連。
(三)運動療法
1.鐘擺運動:盡量放松。患者體前屈至上半身與地面平行,健手輔助患側上肢做前后、左右擺動及順、逆時針畫圈,但不能超90°。
2.等張訓練:囑咐患者平臥,患肢置于一側,用力握拳,盡可能伸直肘關節。
3.爬墻動作:患者面向墻壁站立,健側手將患側肘關節托住,手指沿著墻面上爬至最高位置停留數秒緩慢放下[7]。
4.手、腕、前臂及肘的相鄰關節的主動活動:手的抓握和伸展、腕的掌屈、背屈、尺偏、橈偏及環轉、肘的屈曲和伸展。
5.啞鈴練習:俯臥雙手前伸、雙手側舉或雙手45°向前側舉的直臂抬高練習;俯臥模擬劃艇的練習或肩外展肘屈曲90°的肩部旋轉活動。仰臥雙手握啞鈴前伸直臂練習[8]。
參考文獻:
[1]張亞非,黃慶森.肩袖損傷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02):127-130.
[2]焦其柱,理同新.運動員肩袖損傷病因學分析與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0,29(02):116-117.
[3]劉紅飛.肩關節鏡下肩袖縫合術后局部注射羅哌卡因對病人術后疼痛的影響[D].蕪湖:皖南醫學院,2017.
[4]董羨.標槍運動員肩袖損傷的預防與康復[J].知識經濟,2008(06):150.
[5]劉玉杰,盧世璧.肩袖損傷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中華創傷雜志,1998(05):83-85.
[6]郭艾,藤田健司,水野耕作.肩袖損傷診斷中肩關節造影和MRI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比較[J].中華外科雜志,2000(04):22-24
[7]徐本磊,王曉鋒,韓韋玉.徒手治療聯合運動療法對慢性肩袖損傷的臨床治療效果評價[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24):128-129.
[8]王安利.標槍運動中的肩袖損傷[J].田徑,2002(0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