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萍
中圖分類號:G804.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2-110-01
摘? 要? 本文主要針對太原市有體育教育專業的學校,分析運動損傷的因素,為以后的訓練和比賽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避免運動損傷。本文采取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以太原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一到大四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從生理學、心理學、訓練學、動作技術幾個方面綜合分析。
關鍵詞? 運動損傷? 因素分析? 生理學
一、前言
(一)選題依據
運動健身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情,運動讓我們更加陽光自信和健康。運動是良醫的概念已經被眾多專家學者認可,國家也在倡導大眾健身。然而,隨著參與健身的人越來越來多,運動損傷的人數也日益增加[1]。
隨著大眾健身的普及,對健康的卓越追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運動損傷的危害。其實很多損傷一開始是可以避免的,如在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過程中動作準確合理、運動后及時放松恢復。做到這些有助于學生的專項訓練和機能提升,可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2]。
(二)相關概念闡述
運動損傷[3]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造成的身體損傷。在身體機能沒有充分準備好的情況下進行體育鍛煉更容易發生運動損傷。
二、運動損傷的生理學相關因素分析
(一)運動損傷的生理學因素分析
生理學是生物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以生物機能的生命活動現象和機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4]。根據生理學的幾個相關因素,對其進行關于運動損傷情況的調查可知,生理學損傷因素主要集中在身體過度疲勞,其次是舊傷病未痊愈,最后是身體的柔韌性,肌肉力量和靈敏性不足。
高校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但是對自身的身體情況還不夠了解,雖然他們對待訓練也非常認真,但是對身體所處的訓練階段不能夠清晰判斷。例如,當內心非常想跑但是身體表現出來的卻是使不上力。這個說明身體已經處于疲勞期,或者帶傷訓練,這些都很有可能導致疲勞性運動損傷,時間久了造成慢性損傷疾病。此外,還要注意身體素質的整體提高,協調發展身體的肌肉力量,靈敏性柔韌性等[5],不能一味追求運動帶來的快感和娛樂,要注意身體功能的整體發展,科學訓練,提高運動成績。
(二)運動損傷心理學因素分析
心理因素是影響學生運動成績的因素,也是學生運動損傷的一個重要因素。由調查可知,學生運動損傷心理學因素主要為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保護意識差。其次是學生訓練和比賽時情緒的興奮或低落。從研究中我們發現,心理狀態的不穩定對運動員損傷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一方面是在平時的訓練中,自我保護意識較差,注意力不夠集中,技術動作不夠規范和準確,容易導致運動損傷;另一方面,在訓練和比賽期間學生情緒不穩定,過于興奮或者低落,都不能協調動作,容易導致運動損傷。
(三)學生運動損傷訓練學因素情況分析
運動訓練的方法對運動損傷也很有影響。根據調查可知,學生訓練方面發生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在于準備活動不充分,其次是局部負擔過重。學生在每次訓練和比賽前的準備活動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中樞神經興奮性,使他能夠很快的適應人體從靜態轉變為動態狀態,減少肌肉粘滯性,相應的肌肉、關節、韌帶都尚未達到應有的刺激強度,這時就極易發生損傷,尤其是在天氣寒冷的季節,熱身不充分就更容易發生損傷。
(四)學生運動損傷技術因素情況分析
標準的動作技術是提高運動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調查可得,學生運動損傷的技術因素主要集中在身體差、技術完成不好,其次是技術運用不熟練,還有動作太難。學生因技術因素形成的損傷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學生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技術指導與訓練,由此導致學生對技術的掌握不太到位。隨著訓練強度的加大,不到位的技術動作會導致學生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對于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我們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因技術因素導致的損傷。
三、結論與建議
舊傷未痊愈和身體過于疲勞是運動生理學損傷的兩個重要因素。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我保護意識太差,是損傷的兩個心理學因素。準備活動不充分,局部負擔過重也是訓練時出現是訓練方面的主要因素。為此,學生應該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科學合理地訓練。建議學生首先要加強體能訓練,提高體能儲備,重視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從而預防損傷的發生。同時,也要加強功能性鍛煉,加強醫務監督提高自我保護,重視訓練后的放松運動。
參考文獻:
[1]代長順.體育教育專業大一新生身體素質狀況分析——以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為例[J].體育世界,2018(07):114-116.
[2]林曉玉.我國花泳運動員運動損傷現狀調查及訓練學致因的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11.
[3]曾德明.關于籃球運動操作特點與預防措施分析[J].才智,2019,4(12):68-70.
[4]喬誠,許建生.大學體育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報,2009,32(06):88-90.
[5]習鑫.湖南省體育專業現行招生考試制度反思與優化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