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術 楊夢田



關鍵詞:郊野公園 矛盾 生態 營造 景觀
引言
在轉變生態文明體制、實施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積極推進下,加快“綠水青山”建設與統籌城鄉發展成為緊迫任務。
繼工業革命向現代社會變革后,鐵路與汽車等出行方式更為便利化,人們對休閑的需求迎來第四次浪潮,城市土地資源逐漸緊張,與城市居民生活產生矛盾,以此為切入點開始了郊野公園的研究。郊野公園作為城鄉邊緣區的綠色空間具有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與低成本投入與維護等多方面優勢,成為城市綠地空間量與質雙重提升的方式,為生態保護提出了新思路。如何在生態文明大背景下有效推進郊野公園體系建設是近年來的熱點問題。因此,本文從郊野公園現狀及營造出發,期望為郊野公園理論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郊野公園概述
(一)郊野公園概念:郊野公園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英國根據國家環境與資源提出了兩種有關公園形式的設想,一種為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國家公園,另一種為位于城鄉邊緣區的郊野公園。隨后郊野公園的概念陸續興起,各國開始郊野公園的建立,目的是在改善國家整體生態環境的愿景下,促進城鄉邊緣區空間生態發展。
香港于1927年開始建立郊野公園,成為我國最早進行建設的地區,采用“集中式”發展模式,除游憩功能外還對區域資源保護起到積極作用,并提供了全港43%的高綠化率。20世紀90年代以后,內地郊野公園建設逐漸蓬勃,多個城市從生態環境需求出發,紛紛出臺政策來建設郊野公園控制城市擴張,其發展模式多為“嵌合式”、“組團式”及“外環式”,有效地限制了城市向鄉村地區的無序擴張,為城市保留了生態空間,如圖1。
郊野公園在內地的研究起步時間較晚,導致尚無明確定義。《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將郊野公園定義為位于城區邊緣,以郊野自然景觀為主,具有親近自然、游憩休閑、科普教育等功能,具備必要服務設施的綠地[1]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不斷深化,我國的郊野公園穩步發展,但國內郊野公園起步較晚,理論體系較為不成熟,從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與困境。
1.郊野公園特征:郊野公園位于城鄉交接處,保留了野外自然景觀。景觀自然性最大的特色在于“野”的景觀空間,具有自然性或半自然性特點,啟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在選址上對自然基本條件并不需要嚴格的篩選,資源特質相對不統一。游憩特征為游憩路徑串聯從而引導游客自主選擇,具有較少的人為規劃游憩點。區位選擇上位于城市兩小時生活圈內,具有較好的交通可達性。
近年來生態文明的發展使得公園類型多樣化,以及郊野公園概念的不明確性造成郊野公園與其他公園概念混淆,對郊野公園進行概念區分可以使人們對郊野公園有更充分的認識與了解,如表1。
2.郊野公園功能:郊野公園功能在英國初期被定義為娛樂與生態作用,隨著近年來在國內的發展,其功能多與城市相適應,由最初的功能單一衍生出多種功能,主要包括生態保育、經濟提升、游憩互動、文化構建與城鄉協調功能,功能的多樣性是郊野公園成為城鄉發展重要載體的具體體現,也體現出郊野公園的重要性。
(二)生態保育功能:郊野公園資源多樣,涵蓋森林、山體、水域、濕地、淺灘、草原等生態系統。生態保育功能主要包括對地區的生態修復,水源涵養,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是郊野公園的主要功能之一。
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提出后,郊野公園對脆弱地區環境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意義成為該課題研究的重點方向。其生態功能為以環境保護與修復為核心,保護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恢復地區自然本底,同時進行水源涵養、調節氣候及減少水土流失等作用。運用郊野公園的建立,形成系統穩定與連接穩固的生態網絡,建設生態優先空間。
1.經濟提升功能:經濟提升功能表現為增加消費方式,推動園區周邊經濟發展等。由于郊野公園選址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和城郊經濟密切相關。如與周邊鄉村進行聯動發展,可以促進二次消費,帶動周邊經濟增長。現階段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鼓勵農村市場開拓,郊野公園的建設可以提供更多鄉鎮就業機會,推動城鄉地區旅游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發展。
2.游憩互動功能:按照游憩互動功能劃分,可將郊野公園分為保護與游憩并重及較強互動體驗性兩部分。英國郊野公園中具有游憩功能針對人群為城市中擁有車和家庭的中產階級。在郊野公園中,人們可以通過參與各式各樣的游憩項目,感受自然野趣,培養環保意識。并且作為城鄉聯合的紐帶,將城鄉空間協調于綠色空間中,形成主次分明的景觀序列,為城市居民提供回歸自然的機會,縮小人與自然間的距離。
3.文化構建功能:文化是郊野公園的精神內涵,地域文化包含了當地的民風民俗,這帶給游人不同的觀景體驗與感受認知。郊野公園采用鄉土植物與鄉土材料,凸顯文化功能的同時涵蓋了豐富的城鄉文化元素,體現了地域的歷史傳承與文化記憶。文化構建與郊野公園結合成為園區未來發展的內在支撐動力。
4.城鄉協調功能:郊野公園將城市中的綠地與鄉村郊野有機銜接,限制相鄰城鎮連片發展的同時對城鄉環境質量作出改善,保護城郊用地,使其成為城市的生態空間網絡。郊野公園城鄉協調功能體現在城市發展方面則是促進城市由目前外延式的擴張轉變為內涵式的發展方式,為城鄉居民提供可達性強且游玩成本低的野外場所,豐富城市功能,協調城鄉發展,保護鄉村景色。
(三)郊野公園建設問題與困境:由于我國郊野公園仍處于探索階段,郊野公園不是在單一影響因素下進行發展,而是受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發展中或較多人工干預,或一刀切簡單處理,建設與發展仍面臨許多問題與瓶頸。通過對郊野公園問題與困境進行分析,為后期郊野公園營造提供思路。
1.景觀“趨同化”現象嚴重,缺乏人文特色:郊野公園大多利用鄉野資源造景,設計手法雷同,自然與人文資源缺乏。部分郊野公園在進行前期規劃時仍按照普通公園種類進行設計,缺乏對地域特色的整合運用,造成景觀同質化嚴重,特征差距不明顯,缺乏可持續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