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乃娟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主要由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四個部分組成,其中實踐能力處于重要地位。那么,教師該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呢?以下,筆者將結合教學實例,從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聯系生活,培養學生實踐意識
想要培養高中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使其不滿足于書面知識的學習,而是通過實踐來達到加強認知的目的。從這一方面來看,教師可以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資源入手,聯系生活,為學生呈現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地理現象。這樣,可以讓學生從書本學習過渡到對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中,進而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人口的變化》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目前所生活的省份近20年來的人口空間的實際變化量,讓學生從圖中重點分析城鎮人口的變化情況。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近20年來,本地城鎮人口越來越多,處于高速遞增的趨勢,而農村人口卻越來越少,這一結果說明本地人口出現了城市化遷移的特征。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的學生回答因為人們生活質量普遍提高,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所以農村人口開始向城鎮遷移。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城鎮教育條件較好,人們認識到高質量教育的重要性,所以開始向城鎮遷移。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學生會想得更多,考慮得也更全面。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很快就從文本理論知識的學習過渡到實踐活動中來。當然,對學生實踐意識的培養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更新,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地理實踐。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模擬實驗,激發學生實踐熱情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想要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除了要進行一些理論知識的傳授外,還要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和積極性。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掌握地理知識。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相關的模擬實驗,并引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水污染及其成因》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演示水污染實驗。在講臺上放三個魚缸,先在三個魚缸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清水和污染程度不同的廢水,然后各放入相同數量的小金魚。最后,觀察哪個魚缸的小金魚先開始死亡,哪個魚缸中的金魚先死光。學生經過記錄觀察,他們發現污水程度最深的那缸魚壽命最短,清水中的魚活得時間最長。實驗結束后,教師向學生說明魚最先死光的魚缸里放的水是印染廠的廢水,含有多種有毒物質。這些物質進入自然水體后,會影響水生物的繁殖生長,嚴重破壞水體平衡,最終造成極大的危害,導致魚群滅亡,甚至會危及人類的健康。
通過這樣的模擬實驗,教師不僅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而且還能讓學生知道這些理論知識是如何得來的。這樣,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長此以往就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地理實踐能力。
三、組織活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通過活動的方式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是地理教學的基本途徑之一。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學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從文本出發,為學生設計實踐活動的主題,并且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而更好地完成任務。
例如,在教學《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時,教師可以設計一項實踐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周末去實地勘察市中心交通運輸布局方式及其對周邊區域發展的影響,重點觀察交通便利的地方周圍有哪些商圈、學校和居民點。學生可以四人一組,組員A負責搜集理論資料,組員B負責現場實地勘察拍照,組員C負責分析問題,組員D負責搜集整理信息,得出實驗報告。
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學生開始自主地進行探究,而不是被動地跟隨教師的引導。在活動中,教師也給予了學生動手創造、積極動腦的機會。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相結合。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去理解、掌握并應用知識,從而從真正意義上提升教學效率,為學生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