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不良信息也乘虛而入,中西方文化及思想觀念的較量,影響著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公民意識教育元素,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公民意識滲透教育,通過實踐鍛煉、案例教學、新型大眾媒體提高公民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一、注重實踐鍛煉,培養學生公民意識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深入體驗,讓學生在實踐教育中樹立公民意識、理解公民意識、內化公民意識,在日常生活與實踐活動中能夠把公民意識作為自身行為規范。例如,“在公共場合如何遵守公共秩序”“上自習課怎樣遵守相關規范”……這些專題性的實踐與探究,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公民意識及公民意識對個人與集體的重要性。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活動,通過國旗下講話、班級主題班會、團隊實踐活動等,接受系統的教育,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形成公民意識。此外,只依靠課堂教學實踐很難有效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教師還要積極開發各種資源,開展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如進行舊物回收、打掃衛生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
二、注重案例教育,增強學生公民意識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通過具體的事例進行分析討論以獲取相關結論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明確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程序,用真情實感和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感染學生,以事實為依據,提高教育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確定案例主題,選取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案例素材。在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分析與探討的興趣,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案例的引入要選擇適當的時機,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圖片、聲音或視頻,促使學生進行探究思考。教師要強化引導,組織討論,在案例中提煉公民意識教育主題,同時,根據社會上的一些熱點敏感話題,對缺乏公民意識的行為進行譴責,樹立是非觀念,讓學生認識到法律是不可褻瀆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法律,要以法律為準則規范自身行為,要做遵紀守法的公民。
三、運用新型大眾媒體,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
新型大眾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學生可以在網絡環境下自由表達,進行平等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優勢滲透公民教育,優化公民教育策略,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
一是運用多媒體,結合微課、微信等,提高公民教育的實效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培養公民意識的內容相對分散,而借助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整合相關內容,可以使公民意識教育素材條理化,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對公民意識的理解。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的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案例,以及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形式,可以提升公民意識教育效果。教師在上課之前安排學生學習有關公民意識教育的視頻,促使學生根據公民意識教育主題進行互動探究,或者展開辯論,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二是充分運用網絡互動平臺,開發課內與課外學習資源,選取公民意識教育主題,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充分運用網絡環境下的微博、網絡討論區等對學生進行專項公民意識教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時通過網絡推送相關公民意識教育的音頻或視頻。教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憲法、政府、國家等知識,對社會熱點進行解讀,設立專門的網絡討論區,促進學生的學習互動,更好地實現價值引領,提高學生的公民素養。
三是充分運用網絡,實現公民意識教育資源的共享。教師與學校要樹立大局意識,明確學校與教師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目標是一致,學校與學校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要實現公民意識教育資源的共享,不僅教育素材方面實現共享,還要共享公民意識教育的相關經驗與路徑,為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提供資源保障。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教師要重視實踐鍛煉教育的作用,強化學生對公民意識的認知與理解;通過具體的案例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注重運用多媒體豐富公民意識教育的形式,促進學生公民意識的提高。
注:本文系泰州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8jksyiblx030)的階段性成果。